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126|回复: 20

互联网大厂开始裁员,感觉中年危机近在眼前。35 岁后打算去 ...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12-16 08:11: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谢邀 @多潘立酮
你的优势是什么?

题主可能是听过这个段子:

  • 35岁以上的程序员转型去送外卖;
  • 35岁以上的产品经理转型去开滴滴;
  • 35岁以上的HR转型去卖保险
但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段子里安排给我们人力资源从业者的转型方向是卖保险呢?
我找了一下原图

互联网大厂开始裁员,感觉中年危机近在眼前。35 岁后打算去 ...-1.jpg
段子给的理由是:我们HR人脉多……
所以,题主你自己的情况是怎么的?你擅长什么?你有什么核心技能?或者有什么别人没有的资源?
举个例子:

  • 你人脉多,朋友多,善于钻研法律条款,那么保险行业似乎是适合你的;
  • 你有一部好车,别克G8,开滴滴其实收入也是不错的,因为车大,你不用和大部分快车司机竞争好单子
  • 如果你自己有好几套房,或者之前帮朋友买过房,对市政规划、房型、户型、装修,甚至风水都有一定研究的话,卖房也未尝不可啊。
总之:你需要做的是:先盘点自己的优势,然后再思考如何转型。
但是!
但是!
但是!
你未必不能在互联网行业继续活下去,而且活得很好。
一般来说,互联网从业者,积累了丰富的行业经验,你在这个行业继续做好的可能性是极大的,远比你转型到滴滴、保险圈更容易做好
是的,35岁的坎,可能还在,但是你应该能找到解决方法。我推荐你了解一下第二曲线。
35+岁困局可能的解决方案:打造第二曲线

年近35岁的人有什么让企业担心的地方吗?
有。大约是两点,一是经验上涨的瓶颈,二是精力的严重下滑。
1-经验上涨放缓:
上班久了大家都会发现,一份工作最吸收新知识新技能的时间点,往往是入职第1年,你不断提升岗位技能,不断了解行业趋势。
从第2年开始,你对工作已经驾轻就熟,能够根据工作的轻重缓急,合理安排工作量。
到了第3年,原先需要干一天的活,你现在可能只需要半天就能完成,能在提升的大约只有沟通、组织能力这样的软技能和应对突发意外事件的反应能力。
但到了第4-5年,你突发开始警觉:我是不是进入舒适区了?自己的能力真的比那些刚做一年的新人优秀4-5倍吗?
你的担心是有道理的。尤其是在薪水依然水涨船高的情况下。
而那些在舒适区太久,缺乏警觉的职场人,可能依然工作10年之后,真实的工作经验只有2-3年,其他的时候只是在重复之前的工作。
在经济学上有一个名词叫做虚荣型指数(Vanity Metrics)
举个例子,你的公众号有10万粉丝,是不是好事?
是好事,但是这些粉丝都活跃吗?
如果企业以粉丝数为衡量标准评估一次营销活动的成功与否,最后的结果很可能就是营销团队为了补足老板的预期去买了一堆假粉丝。
再举个栗子,我之前拜访过一家健康管理公司,他们app的日活跃用户量(DAU)极高,但是日使用时长非常短。原因也很简单,他们的App每天搞现金奖励,大家都来领个奖励就跑了。
我们的工作经验也是如此。
只用「n年财务工作经验」,「n年互联网行业经验」来评估一个人,是完全不够的。
你每年做了什么项目,取得了什么成绩,收获了什么技能,同样非常重要。
换句话说,在这n年里,你到底成长了多少?
2-精力下滑
大家都知道,随着年龄的上升,我们的精力以及对于工作的投入度都会下降。
以上海为例,2018年上海的男性平均初婚年龄推迟到30.65岁,女性平均初婚年龄推迟到28.81岁。2019年上海女性的平均初育年龄推迟到30.29岁。
也就是说,在30岁结婚,31岁生孩子之前,我们对于生活的牵挂是有限的,可以投入更多精力在工作中。
刚毕业那会儿,一夜不睡,第二天补一觉就满血复活了。
到了35岁,你再试试,身体分分钟教你做人。
不仅如此,我们有了家庭、孩子,老人逐渐需要我们照顾。我们就越发不可能在工作上全情投入了。
画一个简单的图,大概是这样:

互联网大厂开始裁员,感觉中年危机近在眼前。35 岁后打算去 ...-2.jpg

  • 经验的增长曲线逐渐平缓,进入舒适区;
  • 精力因为身体和家庭下滑得愈发剧烈;
  • 薪资按照市场水平稳步增加
对于企业来说,员工经验相对丰富,精力最旺盛,同时薪资相对合理的黄金年龄大约是工作后的5-8年,28-32岁之间,各行业情况略有不同。但大体来说出入不大。
这三个核心因素中,精力的下滑是可以延缓的吗?
可以,我见过自律的小伙伴保持运动健身,提升身体素质;我也见过职业女性为了不影响职业发展选择晚点生育,甚至冻卵代孕。
但是,说到底精力的下滑曲线是不可逆的。你不可能相比20岁更有活力,这不科学。
薪资呢?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降薪都是不可能的,这辈子都不能降薪。毕竟咱有经验,又不是以搬砖数量算工钱。凭啥我们赚得和应届毕业生一样多?
看起来只能在经验的含金量上下一点功夫了。
推荐一本书,管理学大师查尔斯·汉迪的《第二曲线》。

互联网大厂开始裁员,感觉中年危机近在眼前。35 岁后打算去 ...-3.jpg
虽然这本书分享的是企业发展中的规律,但对于我们职场人来说,也很有借鉴价值。
书中有一句话:
当你知道你该走向何处时,你往往已经没有机会走了。
这句话是查尔斯·汉迪提出第二曲线理论的初衷,也大概体现了很多企业家的焦虑心态。
企业发展顺风顺水的时候,往往意识不到需要改变;发现问题时,虽然看到了前行的路径,但已经无力可续,下坡路已经铺在脚下。
职场人也有第二曲线。
在我看来,只有通过第二曲线,继续提升自身的价值,才有可能摆脱35岁发展瓶颈。

互联网大厂开始裁员,感觉中年危机近在眼前。35 岁后打算去 ...-4.jpg
如何打造第二曲线

打造我们的第二曲线,我认为有三个关键:
1.第二曲线建立在坚实的第一曲线上

没有坚实的第一曲线,本职工作做得稀烂,想指望通过第二曲线翻盘,不太现实。
第二曲线应该是在第一曲线上的再一次跳跃。
如果你是一个出色的HR,你的第二曲线大概率不是去朋友圈卖面膜。但如果你是一个出色的程序员,那么周末给人拍婚礼照片,也不会是你的第二曲线。
很多人把副业当成第二曲线,这是错的。
只有当副业和你的主业形成1+1>2的合力时,这才可以称之为第二曲线。
举个我们人力资源圈的例子,如果你今天在百度上搜索「姚琼」,那么百度会联想到一个人力资源圈非常熟悉的词汇:OKR。

互联网大厂开始裁员,感觉中年危机近在眼前。35 岁后打算去 ...-5.jpg
OKR(Objectives and Key Results)是一套明确和跟踪目标及其完成情况的管理工具和方法。
这套目标管理系统因为谷歌的推崇而走红,在如今诸如字节跳动、知乎这样主流互联网公司,OKR都是企业衡量员工产出的重要指标。
姚琼老师最初在微软、爱立信等外企,做培训起家。和我的不少朋友和粉丝一样,都是人力资源从业者。
但是在她看到OKR相关的书籍进入中国市场后,她发现了机会。主动联系出版社要求成为OKR书籍的译者,并逐渐开始出版自己关于OKR的文章,最后成为了国内知名的OKR培训师,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
她的第一曲线是培训师,她的第二曲线是 OKR。
借助她作为优秀培训师的基础,她敏锐的感觉到了 OKR 对于互联网企业的价值,大量学习 OKR 相关知识,成为OKR培训领域的先驱,吃到了一波红利 。
我还有一位朋友魏老师  
也是如此,他最早是一名优秀的前端工程师,在多个大厂工作过,后来做了管理岗,就早早感受到了程序员内卷的风险,作为一个大龄管理岗的程序员,需要有大量的协调工作,代码肯定不如年轻人熟。
但他早早两手准备,一手干工作 ,另一手在培训机构做老师,现在辞职在家,既不用像前同事那样加班996,做老师的薪资收入也不低。隔三差五,在知乎写个回答,在B站发个视频,玩得特别开心。
你作为互联网人,这种转型方式似乎很适合你。
2.要具备观察趋势的习惯和预判趋势的能力

回到10年前,势头最强劲的互联网公司是哪一家呢?
正是「宏颜获水」的百度。
当年,百度培养出了一批优秀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他们在百度的发展非常好,高收入高股权,年薪百万的总监一大堆。
但在接下来的移动互联网时代,百度逐渐放慢了脚步。爱奇艺和作业帮,算是百度为数不多的成绩。其他投资诸如91无线、百度外卖、糯米网、去哪儿网都不算成功。
但因为在搜索广告的一家独大,百度人的薪资福利依然很高,离开的动力很小。
到了2016年,随着魏则西事件的爆发,百度的品牌严重下滑。而同时百度最引以为傲的搜索广告业绩也逐渐被淘宝京东的电商广告,头条系的信息流广告,
到了这个时候,很多百度人感到了压力,开始考虑离开百度,却发现过了最佳时机。
2016年之后,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机会很少了。
2010-2015年之间那些蓬勃发展的初创公司要么成长成新的TMD巨头,要么不死不活挣扎求生。
我见过一些百度人留在公司,看着老同事们纷纷敲钟羡慕不已,却无法离开;也看过一些百度人,实在熬不下去选择离开,却因为走得太晚,结果把前程砸在了一些不靠谱的初创公司手里。
但是有一位百度人,因为他精确的预判,在其他同事还挣扎考虑是否离开的时候,他通过单纯的跳槽涨薪拿期权已经实现了财富自由,而且在纳斯达克和香港各敲了一次钟。
张川老师,互联网圈的传奇人物。

互联网大厂开始裁员,感觉中年危机近在眼前。35 岁后打算去 ...-6.jpg
离开百度时,他还只是一个副总监,之后他先后陪伴58同城和美团上市,如今是美团点评的高级副总裁。
你去看他的履历,你会发现他对趋势的预判简直是精妙。
2011年,这一年百度的市值超过400亿美元,战胜腾讯(374亿),和阿里(110亿)登上中国互联网市值第一的宝座。
借助公司的势能,百度人也备受市场重视,张川老师得到了58同城的机会,在百度的最高点套现逃离。
2013年,58同城赴美上市;2014年在得到腾讯注资后,2015年,58收购主要竞争对手赶集网,三大招聘网站之一中华英才网,以及房产中介平台安居客,打造了自己的分类信息帝国。
2016年年底,又在58同城最全盛的时候,川哥翻身辞职,放弃了大批股票,去了美团,成为了王兴的左膀右臂。
2018年,美团上市。
职场人到了30+岁,职业规划就不再应该遵循「船到桥头自然直」的随缘态度。
好的机会是很稀缺的。为什么给你
在中国互联网圈,川哥这样优秀的人才,不说上千,几百个总是有的,但是能像他这样早早规划好一切,在机会来临时敢于放弃现有的收益,去争取潜在未来的成功机会的,少之又少。
3.打造个人品牌

再说回我自己。
2016年年初,我在知乎看到一个问题:「公司福利好,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并没有专业领域的同仁回答,于是我自作主张写了几千字。
写完我就忘了,隔两天发现已有上千赞同,我的很多同事都开始在朋友圈转发我写的回答。

互联网大厂开始裁员,感觉中年危机近在眼前。35 岁后打算去 ...-7.jpg

因为我写知乎,一财周刊专门给我做了一次专访

之后的故事很多小伙伴都知道了,我开始在知乎创作,写成了知乎的KOL,写成了人力资源话题优秀回答者,甚至得到了创业项目的机会。
我的第一曲线是做了10多年的人力资源行业。
我的第二曲线,可以说是知乎。
通过知乎,我打造了自己人力资源专家的角色,但是讲道理,别说全国,全上海,就在Mercer的办公室里,比我懂人力资源的同事们就有几百个。
但是他们并没有出来分享,没有人知道他们有那么优秀。
而我在之后的时间里,得到过出版社的垂青,得到过樊登读书和得到的合作机会,成为了领英、36氪、第一财经以及南都周刊的特邀职场专家作家。
这些都起源于我在知乎的创作
对于小伙伴来说,你不见得要和我一样在知乎写成一个KOL。
你可以从朋友圈开始,也可以从某些垂直专业论坛开始,比如领英脉脉。
如果你是一个保险专家,定期分享一些保险领域的政策和保险产品的点评,如果你是一个健身达人,可以定期分享你的健身心得和技巧;如果你是一个老师,也可以分享一些父母如何帮助孩子提升学业的方法。
在别人给你贴标签之前,先给自己贴上标签。
这样,未来朋友们有符合你标签的机会的时候,第一时间想到你,而不是别人。
这种个人品牌,无论对我们求职还是创业都有很大的帮助。
<hr/>最后分享一个彩蛋:
2018年年底,互联网寒冬,我的创业项目黄了。
我也面临失业的挑战。
一位字节跳动的HR朋友,帮我把简历递到了字节跳动的HRSAAS团队。但对方不要我。
给的说法是:
履历不错,但是岁数太大了。头条不要35岁以上的人。
今年年初,我的一位老同学入职字节跳动,担任管理岗位。
她和我同龄,今年37岁。
不是说好的,不招聘35岁以上的人吗?
字节跳动这样的企业,对35岁职场人的态度也在调整。
当互联网公司狂奔的时候,我们35+岁的人是很难一起狂奔的,有家有口,精力不足。但当互联网公司开始降速的时候,他们逐渐发现35+岁以上的职场人有独特的价值。
那些优秀的35+员工可能不能996大小周,但是他们混迹职场多年,懂得如何去团结队伍,懂得如何通过共赢的方式去谈判资源,他们扮演着润滑剂的角色。
对于逐渐降速的互联网公司来说,35+岁的人才同样重要。
企业意识到它们无法,也不应该再以诸如「劝退35岁以上P7」的一刀切的模式去粗暴的定义35岁+的人才。
这对我们这些35岁以上的职场人来说,是个好消息。
码了4000字,我想告诉题主的是,焦虑不解决问题,也不用盲目焦虑,看别人落水,自己平时就绑个救生圈过日子。
发现我们独特的价值,打造我们的第二曲线,发现并把握住属于我们的机会,35+岁的职场人,同样可以发光发热
发表于 2021-12-16 08:11:32 | 显示全部楼层
谢邀 @多潘立酮
你的优势是什么?

题主可能是听过这个段子:

  • 35岁以上的程序员转型去送外卖;
  • 35岁以上的产品经理转型去开滴滴;
  • 35岁以上的HR转型去卖保险
但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段子里安排给我们人力资源从业者的转型方向是卖保险呢?
我找了一下原图

互联网大厂开始裁员,感觉中年危机近在眼前。35 岁后打算去 ...-1.jpg
段子给的理由是:我们HR人脉多……
所以,题主你自己的情况是怎么的?你擅长什么?你有什么核心技能?或者有什么别人没有的资源?
举个例子:

  • 你人脉多,朋友多,善于钻研法律条款,那么保险行业似乎是适合你的;
  • 你有一部好车,别克G8,开滴滴其实收入也是不错的,因为车大,你不用和大部分快车司机竞争好单子
  • 如果你自己有好几套房,或者之前帮朋友买过房,对市政规划、房型、户型、装修,甚至风水都有一定研究的话,卖房也未尝不可啊。
总之:你需要做的是:先盘点自己的优势,然后再思考如何转型。
但是!
但是!
但是!
你未必不能在互联网行业继续活下去,而且活得很好。
一般来说,互联网从业者,积累了丰富的行业经验,你在这个行业继续做好的可能性是极大的,远比你转型到滴滴、保险圈更容易做好
是的,35岁的坎,可能还在,但是你应该能找到解决方法。我推荐你了解一下第二曲线。
35+岁困局可能的解决方案:打造第二曲线

年近35岁的人有什么让企业担心的地方吗?
有。大约是两点,一是经验上涨的瓶颈,二是精力的严重下滑。
1-经验上涨放缓:
上班久了大家都会发现,一份工作最吸收新知识新技能的时间点,往往是入职第1年,你不断提升岗位技能,不断了解行业趋势。
从第2年开始,你对工作已经驾轻就熟,能够根据工作的轻重缓急,合理安排工作量。
到了第3年,原先需要干一天的活,你现在可能只需要半天就能完成,能在提升的大约只有沟通、组织能力这样的软技能和应对突发意外事件的反应能力。
但到了第4-5年,你突发开始警觉:我是不是进入舒适区了?自己的能力真的比那些刚做一年的新人优秀4-5倍吗?
你的担心是有道理的。尤其是在薪水依然水涨船高的情况下。
而那些在舒适区太久,缺乏警觉的职场人,可能依然工作10年之后,真实的工作经验只有2-3年,其他的时候只是在重复之前的工作。
在经济学上有一个名词叫做虚荣型指数(Vanity Metrics)
举个例子,你的公众号有10万粉丝,是不是好事?
是好事,但是这些粉丝都活跃吗?
如果企业以粉丝数为衡量标准评估一次营销活动的成功与否,最后的结果很可能就是营销团队为了补足老板的预期去买了一堆假粉丝。
再举个栗子,我之前拜访过一家健康管理公司,他们app的日活跃用户量(DAU)极高,但是日使用时长非常短。原因也很简单,他们的App每天搞现金奖励,大家都来领个奖励就跑了。
我们的工作经验也是如此。
只用「n年财务工作经验」,「n年互联网行业经验」来评估一个人,是完全不够的。
你每年做了什么项目,取得了什么成绩,收获了什么技能,同样非常重要。
换句话说,在这n年里,你到底成长了多少?
2-精力下滑
大家都知道,随着年龄的上升,我们的精力以及对于工作的投入度都会下降。
以上海为例,2018年上海的男性平均初婚年龄推迟到30.65岁,女性平均初婚年龄推迟到28.81岁。2019年上海女性的平均初育年龄推迟到30.29岁。
也就是说,在30岁结婚,31岁生孩子之前,我们对于生活的牵挂是有限的,可以投入更多精力在工作中。
刚毕业那会儿,一夜不睡,第二天补一觉就满血复活了。
到了35岁,你再试试,身体分分钟教你做人。
不仅如此,我们有了家庭、孩子,老人逐渐需要我们照顾。我们就越发不可能在工作上全情投入了。
画一个简单的图,大概是这样:

互联网大厂开始裁员,感觉中年危机近在眼前。35 岁后打算去 ...-2.jpg

  • 经验的增长曲线逐渐平缓,进入舒适区;
  • 精力因为身体和家庭下滑得愈发剧烈;
  • 薪资按照市场水平稳步增加
对于企业来说,员工经验相对丰富,精力最旺盛,同时薪资相对合理的黄金年龄大约是工作后的5-8年,28-32岁之间,各行业情况略有不同。但大体来说出入不大。
这三个核心因素中,精力的下滑是可以延缓的吗?
可以,我见过自律的小伙伴保持运动健身,提升身体素质;我也见过职业女性为了不影响职业发展选择晚点生育,甚至冻卵代孕。
但是,说到底精力的下滑曲线是不可逆的。你不可能相比20岁更有活力,这不科学。
薪资呢?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降薪都是不可能的,这辈子都不能降薪。毕竟咱有经验,又不是以搬砖数量算工钱。凭啥我们赚得和应届毕业生一样多?
看起来只能在经验的含金量上下一点功夫了。
推荐一本书,管理学大师查尔斯·汉迪的《第二曲线》。

互联网大厂开始裁员,感觉中年危机近在眼前。35 岁后打算去 ...-3.jpg
虽然这本书分享的是企业发展中的规律,但对于我们职场人来说,也很有借鉴价值。
书中有一句话:
当你知道你该走向何处时,你往往已经没有机会走了。
这句话是查尔斯·汉迪提出第二曲线理论的初衷,也大概体现了很多企业家的焦虑心态。
企业发展顺风顺水的时候,往往意识不到需要改变;发现问题时,虽然看到了前行的路径,但已经无力可续,下坡路已经铺在脚下。
职场人也有第二曲线。
在我看来,只有通过第二曲线,继续提升自身的价值,才有可能摆脱35岁发展瓶颈。

互联网大厂开始裁员,感觉中年危机近在眼前。35 岁后打算去 ...-4.jpg
如何打造第二曲线

打造我们的第二曲线,我认为有三个关键:
1.第二曲线建立在坚实的第一曲线上

没有坚实的第一曲线,本职工作做得稀烂,想指望通过第二曲线翻盘,不太现实。
第二曲线应该是在第一曲线上的再一次跳跃。
如果你是一个出色的HR,你的第二曲线大概率不是去朋友圈卖面膜。但如果你是一个出色的程序员,那么周末给人拍婚礼照片,也不会是你的第二曲线。
很多人把副业当成第二曲线,这是错的。
只有当副业和你的主业形成1+1>2的合力时,这才可以称之为第二曲线。
举个我们人力资源圈的例子,如果你今天在百度上搜索「姚琼」,那么百度会联想到一个人力资源圈非常熟悉的词汇:OKR。

互联网大厂开始裁员,感觉中年危机近在眼前。35 岁后打算去 ...-5.jpg
OKR(Objectives and Key Results)是一套明确和跟踪目标及其完成情况的管理工具和方法。
这套目标管理系统因为谷歌的推崇而走红,在如今诸如字节跳动、知乎这样主流互联网公司,OKR都是企业衡量员工产出的重要指标。
姚琼老师最初在微软、爱立信等外企,做培训起家。和我的不少朋友和粉丝一样,都是人力资源从业者。
但是在她看到OKR相关的书籍进入中国市场后,她发现了机会。主动联系出版社要求成为OKR书籍的译者,并逐渐开始出版自己关于OKR的文章,最后成为了国内知名的OKR培训师,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
她的第一曲线是培训师,她的第二曲线是 OKR。
借助她作为优秀培训师的基础,她敏锐的感觉到了 OKR 对于互联网企业的价值,大量学习 OKR 相关知识,成为OKR培训领域的先驱,吃到了一波红利 。
我还有一位朋友魏老师  
也是如此,他最早是一名优秀的前端工程师,在多个大厂工作过,后来做了管理岗,就早早感受到了程序员内卷的风险,作为一个大龄管理岗的程序员,需要有大量的协调工作,代码肯定不如年轻人熟。
但他早早两手准备,一手干工作 ,另一手在培训机构做老师,现在辞职在家,既不用像前同事那样加班996,做老师的薪资收入也不低。隔三差五,在知乎写个回答,在B站发个视频,玩得特别开心。
你作为互联网人,这种转型方式似乎很适合你。
2.要具备观察趋势的习惯和预判趋势的能力

回到10年前,势头最强劲的互联网公司是哪一家呢?
正是「宏颜获水」的百度。
当年,百度培养出了一批优秀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他们在百度的发展非常好,高收入高股权,年薪百万的总监一大堆。
但在接下来的移动互联网时代,百度逐渐放慢了脚步。爱奇艺和作业帮,算是百度为数不多的成绩。其他投资诸如91无线、百度外卖、糯米网、去哪儿网都不算成功。
但因为在搜索广告的一家独大,百度人的薪资福利依然很高,离开的动力很小。
到了2016年,随着魏则西事件的爆发,百度的品牌严重下滑。而同时百度最引以为傲的搜索广告业绩也逐渐被淘宝京东的电商广告,头条系的信息流广告,
到了这个时候,很多百度人感到了压力,开始考虑离开百度,却发现过了最佳时机。
2016年之后,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机会很少了。
2010-2015年之间那些蓬勃发展的初创公司要么成长成新的TMD巨头,要么不死不活挣扎求生。
我见过一些百度人留在公司,看着老同事们纷纷敲钟羡慕不已,却无法离开;也看过一些百度人,实在熬不下去选择离开,却因为走得太晚,结果把前程砸在了一些不靠谱的初创公司手里。
但是有一位百度人,因为他精确的预判,在其他同事还挣扎考虑是否离开的时候,他通过单纯的跳槽涨薪拿期权已经实现了财富自由,而且在纳斯达克和香港各敲了一次钟。
张川老师,互联网圈的传奇人物。

互联网大厂开始裁员,感觉中年危机近在眼前。35 岁后打算去 ...-6.jpg
离开百度时,他还只是一个副总监,之后他先后陪伴58同城和美团上市,如今是美团点评的高级副总裁。
你去看他的履历,你会发现他对趋势的预判简直是精妙。
2011年,这一年百度的市值超过400亿美元,战胜腾讯(374亿),和阿里(110亿)登上中国互联网市值第一的宝座。
借助公司的势能,百度人也备受市场重视,张川老师得到了58同城的机会,在百度的最高点套现逃离。
2013年,58同城赴美上市;2014年在得到腾讯注资后,2015年,58收购主要竞争对手赶集网,三大招聘网站之一中华英才网,以及房产中介平台安居客,打造了自己的分类信息帝国。
2016年年底,又在58同城最全盛的时候,川哥翻身辞职,放弃了大批股票,去了美团,成为了王兴的左膀右臂。
2018年,美团上市。
职场人到了30+岁,职业规划就不再应该遵循「船到桥头自然直」的随缘态度。
好的机会是很稀缺的。为什么给你
在中国互联网圈,川哥这样优秀的人才,不说上千,几百个总是有的,但是能像他这样早早规划好一切,在机会来临时敢于放弃现有的收益,去争取潜在未来的成功机会的,少之又少。
3.打造个人品牌

再说回我自己。
2016年年初,我在知乎看到一个问题:「公司福利好,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并没有专业领域的同仁回答,于是我自作主张写了几千字。
写完我就忘了,隔两天发现已有上千赞同,我的很多同事都开始在朋友圈转发我写的回答。

互联网大厂开始裁员,感觉中年危机近在眼前。35 岁后打算去 ...-7.jpg

因为我写知乎,一财周刊专门给我做了一次专访

之后的故事很多小伙伴都知道了,我开始在知乎创作,写成了知乎的KOL,写成了人力资源话题优秀回答者,甚至得到了创业项目的机会。
我的第一曲线是做了10多年的人力资源行业。
我的第二曲线,可以说是知乎。
通过知乎,我打造了自己人力资源专家的角色,但是讲道理,别说全国,全上海,就在Mercer的办公室里,比我懂人力资源的同事们就有几百个。
但是他们并没有出来分享,没有人知道他们有那么优秀。
而我在之后的时间里,得到过出版社的垂青,得到过樊登读书和得到的合作机会,成为了领英、36氪、第一财经以及南都周刊的特邀职场专家作家。
这些都起源于我在知乎的创作
对于小伙伴来说,你不见得要和我一样在知乎写成一个KOL。
你可以从朋友圈开始,也可以从某些垂直专业论坛开始,比如领英脉脉。
如果你是一个保险专家,定期分享一些保险领域的政策和保险产品的点评,如果你是一个健身达人,可以定期分享你的健身心得和技巧;如果你是一个老师,也可以分享一些父母如何帮助孩子提升学业的方法。
在别人给你贴标签之前,先给自己贴上标签。
这样,未来朋友们有符合你标签的机会的时候,第一时间想到你,而不是别人。
这种个人品牌,无论对我们求职还是创业都有很大的帮助。
<hr/>最后分享一个彩蛋:
2018年年底,互联网寒冬,我的创业项目黄了。
我也面临失业的挑战。
一位字节跳动的HR朋友,帮我把简历递到了字节跳动的HRSAAS团队。但对方不要我。
给的说法是:
履历不错,但是岁数太大了。头条不要35岁以上的人。
今年年初,我的一位老同学入职字节跳动,担任管理岗位。
她和我同龄,今年37岁。
不是说好的,不招聘35岁以上的人吗?
字节跳动这样的企业,对35岁职场人的态度也在调整。
当互联网公司狂奔的时候,我们35+岁的人是很难一起狂奔的,有家有口,精力不足。但当互联网公司开始降速的时候,他们逐渐发现35+岁以上的职场人有独特的价值。
那些优秀的35+员工可能不能996大小周,但是他们混迹职场多年,懂得如何去团结队伍,懂得如何通过共赢的方式去谈判资源,他们扮演着润滑剂的角色。
对于逐渐降速的互联网公司来说,35+岁的人才同样重要。
企业意识到它们无法,也不应该再以诸如「劝退35岁以上P7」的一刀切的模式去粗暴的定义35岁+的人才。
这对我们这些35岁以上的职场人来说,是个好消息。
码了4000字,我想告诉题主的是,焦虑不解决问题,也不用盲目焦虑,看别人落水,自己平时就绑个救生圈过日子。
发现我们独特的价值,打造我们的第二曲线,发现并把握住属于我们的机会,35+岁的职场人,同样可以发光发热
发表于 2021-12-16 08:11:46 | 显示全部楼层
当前社会压力面前,可以看出一个风向,那就是人们已经渐渐意识到,卖房、卖保险或者跑滴滴这些工作,对很多人来说已经成为一个可行,甚至是比较好的职业选项。而且随着一些头部公司出现,这些工作也逐渐走向正规、成熟,以及更加职业化。做这些工作也可以有一定前途。
从另一个方面说,“中年危机的焦虑”确实普遍存在,不光互联网大厂,就连香饽饽国企、事业单位也已经不是铁饭碗了。根据新闻显示,一大波事业编(42种)都要被取消,员工的身份不再保留。


互联网大厂开始裁员,感觉中年危机近在眼前。35 岁后打算去 ...-1.jpg

事业编改革

至于私企工作,那就更不稳定了。因此打工人未雨绸缪,提前了解提前规划,提前做好相应准备才能处变不惊。
这几年受疫情影响,自己身边的亲戚朋友中年下岗或转行的也有好几个,让我印象深刻的有两个。第一个是我老家的一个表哥,今年36岁,本来就不是个勤快人,也没个一技之长,一直和我那嫂子在我们老家(北方二线城市)守着一个儿童服装店过生活,据说一年能挣个十万块钱。结果疫情来了之后,基本上就只出不进,彻底断粮了。后来没办法,俩人都“拉下脸”去干外卖员了,总得挣点钱呀!嘿,你还别说,俩人干得还不错,我妈说俩人加起来一个月能挣个一万二三左右,得,比开店挣得还多……
还有一个是我小叔,今年38吧,一直在北京干教培行业的销售。但是今年就华丽失业了。不过人家能力真的是可以,前脚刚失业,后脚就去链家当起了房产销售,第一个月工资就月入过万了。据他说,他以前在教培当销售的那些经验都用得上,怎么跟客户沟通啊,什么二孩家庭需求和购房要求啊之类的,都很清楚了。再加上他自己也对房地产感兴趣,一直关注着,很多政策都懂。入职后又系统性地学习培训了一下,就很轻松地转行了。
这两个例子让我很受震撼,让我认识到失业似乎也没那么可怕,只要肯学肯干,即使中年失业,也总能找到施展拳脚的一方天地。
回到正题,说说卖房、卖保险、或者跑滴滴哪个更有前途。我从每个行业的入门门槛、进阶岗位能力及相应待遇列表进行分析。
职业入门门槛入门待遇进阶岗位能力进阶待遇
卖房1.具备较强的表达和沟通能力;2.了解房地产基础知识,精通房源信息;3.紧跟国家相关政策;4.了解客户需求;5.针对客户给出解决方案;6.了解合同法等法律知识。底薪基本3000-5000,主要看提成,新手提成差距很大,一般不超过3000,合计约6000-8000。1.具备敏锐的市场洞察力,找准客户痛点;2.具备较强的分析能力、决策能力,能为客户量身制定最佳方案;3.具备较强的谈判能力,迅速达成双方意见统一;4.会利用互联网进行推广营销(例如抖音刘英杰)。一般2w-5w,但遇到大宗交易,提成上限不定,年入百万不是梦。
卖保险1.具备较强的表达和沟通能力;2.熟知不同险种及其针对的受众特点;3.具备较强的管理能力,针对客户设计并管理投保方案;4.了解保险法、合同法等法律知识。一般没有底薪,通过卖产品拿提成,加上补贴,刚开始月收入5000-8000左右1.精通合同法、保险法,等法律知识;2.精通某一领域专业知识,例如,精通金融行业专业知识、精通医疗行业专业知识等,专攻行业高端保险方向。例如金融保险、高端医疗保险等。月入3w以上,成长上限不定,年入百万不是梦。
送外卖1.会用手机接单2.体力较好3.吃苦耐劳4.会骑电动车、会导航等基本来说月入4000-6000左右,根据外卖员城市和站点的不同,可能还有1000-2000的上下浮动1.会分析位置研究线路,从而达到顺路的最优解,节省时间;2.熟知商铺具体位置、小区门禁设置、周边路况等信息;3.体能耐力好,拉长工作时间,多跑多送。达到月入1w以上,最高1.5w-1.6w左右。
跑滴滴1.有驾驶证、会开车2.会用接单软件3.会使用导航软件等一二线城市基本月收入5000-7000元,不同区域还有1000-2000的上下浮动1.研究系统或平台任务奖励,增加额外收入;2.形象好、气质佳、服务态度好,可尝试跑豪华专车;3.体能耐力好,拉长工作时间,多跑多送。达到月入1w以上,最高1.5w左右,豪华专车能再高一些。
可以看出,跑滴滴、送外卖属于体力型工作,只要肯干就能赚到钱,当然收入天花板也比较低;卖房、卖保险属于顾问型工作,要针对每一个具体客户给出解决方案,入门门槛本身就不低。只有当你确实具备相应专业度和客户服务能力,才能真的从行业里面赚到钱。当你真的掌握了核心能力,你的前景也是更加广阔的。
其实,用教员的话说,无论干什么都是革命工作,不分高低贵贱,只是革命分工不同。从我们每一个小小的个体来说,360行,行行出状元。美好的生活都是努力奋斗出来的,无论什么工作都能勤劳致富。与各位打工人共勉!
发表于 2021-12-16 08:12:18 | 显示全部楼层
滴滴司机我不了解。房产经纪和保险经纪是比较相通的,看着入职门槛不高,但想入门还是有一定难度的。最重要是看自己能不能适应,适不适合自己。我的经历和你的描述比较相似,我分享下我的经历:
之前我在北京做外贸,收入也还可以,但那个工作做久了有些无聊,我就想换一个有挑战性、更有发展空间的工作。经朋友介绍,说房产经纪行业比较有挑战,如果喜欢做能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我20岁的时候就在燕郊买了房,比较喜欢房子,喜欢看各种户型图,于是就回到了燕郊,在2018年底入行做了一个房产经纪人。
刚入行的时候,我发现同期的新人都很怕和客户打交道,担心被拒绝,我几乎没有这样的顾虑,就算被拒绝了也没什么,不会心情沮丧,整体上心态比较稳定。所以我每天都会问同事是否有不愿意跟进的客户,然后都接过来。很快,我就积累起来了一定的客户资源。
另外,我入职的品牌和贝壳找房有合作,贝壳有很多在线的工具,用好了就能带来很多商机。特别是贝壳分(是对经纪人的综合衡量,贝壳分越高就表明经纪人综合表现越好),按规则完成作业动作能提升贝壳分,然后贝壳分高的经纪人会在贝壳找房APP的“找经纪人”板块排名靠前,更容易得到客户的咨询。
我就按照规则,凡事都做足准备,带看前提前向房源维护人扫码预约,节省用户的时间;带看后提醒客户给带看评价,因为很多客户回家后都会忘记;平时我也很积极地和其它门店的人建立联系,建了合作的群,有商机大家彼此共享,这也能提高合作维度的分数。
因为我的贝壳分很高,在廊坊的“找经纪人”板块排名第一,每天都能带来两三个商机。对于每个带看的客户,我都会在第一次见面的时候了解清楚他的需求,因为线上很多事情说不清楚。知道需求后,我就会在全燕郊帮客户找符合预期的房子。
但一个人再怎么努力,也不可能对全燕郊的房源都熟悉,对户型、楼栋、临不临街这样的细节知道的一清二楚。因此为了更快匹配到房源,我在南城、东城等各个片区都找了一两个关系处得很好的朋友,大家互相帮忙匹配合适的房源和客源。差不多我有20%的订单都是跨店甚至跨品牌成交的。
然后我也很乐意和合作的同事分享业绩,不管别人参与得多还是少,我成交的话都会把一部分佣金给到对方。因为我比较乐于合作和分享,很多同事都比较喜欢我。之前有一个业主客户找到我,因为他要卖的房子不在我的片区,我把房源录入系统后就把这个客户推给了别的店的一个同事,她带看后马上要成交的时候叫我过去,说让我成交这个订单,我当时特别感动。
我总结的方法论是,只要勤奋努力,对每笔订单都能做好事前的准备工作和事后的复盘总结,平时愿意和别人合作,为人低调愿意分享成果,善用平台提供的各种工具,然后真心对客户好,业绩就不会差。我去年大概开了60多单,很多都是老客户转介绍的。
我理解保险经纪和房产经纪差不多。如果选这两个方向,一是,看你对和人打交道这件事有没有抵触;二是,如果想好这个工作适合你,能做到勤奋努力、周到细节、乐于合作等,大概率能取得不错的发展。
发表于 2021-12-16 08:12:3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之前是一名数学老师,现在是一名房产经纪人。分享下我的经历,看对你有没有帮助。

我大学学的数学专业,得过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的一等奖,大学毕业后就当了一名数学老师。因为性格比较外向,我喜欢一些有挑战的事情,但教学的工作比较重复,做了两年我就辞职了。当时竞赛的教练给我的建议是,我应该结合自己数学上的逻辑思考优势和外向的性格,做一些和人打交道且比较复杂的系统性工作,比如高客单价的销售工作。我当时想来想去,可能房子是我们接触的最贵的东西,就试着去应聘了房产经纪。

可能由于房产经纪和老师的工作之间差别太大,我刚开始并不适应,待了一段时间就决定辞职再找找方向。但因为和店里同事的关系都处得挺好,店长就让我停薪留职,想回去随时回去。

而后的两年我也很迷茫,一直在尝试各种方向。期间有亲戚想买房子,家里人知道我做过房产经纪就让我帮忙。本来我的想法的单纯的帮忙,没打算要回到房产经纪行业。但在帮亲戚找房的过程中,没想到不断有客户找到我并实现了成交。

我记得最深的是一个阿姨找我买房,我实话告诉阿姨我可能不会再继续做这份工作,推荐她找其他同事提供服务。当时阿姨很诧异,可能觉得“这小孩挺实诚”,就坚持让我帮她找房,并告诉我“找到哪儿算哪儿,中间离职了也没关系”。不过很快我就帮她找到了合适的房子,并对她承诺帮她办完所有手续再离职。但期间就不断有新的成交,我就不断向客户承诺一定帮他们办完手续再离职,也就一直做了下去没能离职。

在那一段神奇的经历中,我开始慎重思考自己的职业方向。我家里条件还可以,父母一直允许我探索自己的方向,但也告诫我不能以探索为理由荒废自己的生活。于是当时做了一个推演,暂且把做一个优秀的房产经纪人定义为自己的目标,然后去拆解我的优势、劣势、我的护城河是什么、我身边有什么借力对象、哪些东西是可以让我指数化成长的、怎么利用数字化工具帮助自己提效、怎么利用平台的游戏规则帮自己扩大客户漏斗、以什么方式和别人合作、合作的原则是什么等等。

基于这些推演,我为自己订立了品质服务铁三角模型——坚守原则,敢于承诺,做差异化的服务。

我坚守的原则是,必须以客户的利益为第一考量。就像上面那位阿姨的案例,你只有真的站在客户的角度为他们着想,他们才会对你产生信任,有了与客户之间的信任,才能有源源不断的转介绍客户。

因此,我一直是宁可不成交,也不能带着问题成交。我有一个转介绍14环的客户(就是老客户介绍新客户,她是第14个转介绍来的),想要买一个采光充足的房子,我帮她找了一个符合条件的房子,中间也带她看了一次,采光确实挺好,紧接着就签了三方合同。但我心里一直有个疑虑,这个房子是否全天都采光充足?于是我就找人去房子里拍一天当中不同时间段的照片,发现有些时段房子的采光并不充足,就第一时间告诉了客户,并协商客户和业主解除了合同。

很多人可能觉得我吹毛求疵,毕竟房子本身没有硬伤,客业双方都对交易满意。但我的想法是,一旦我的客户住进了房子,并在某个下午发现房子的采光不好,我们之间的信任就会瞬间荡然无存。而我坚持的结果是,这个客户后续又为我介绍了5个客户。

要敢于承诺是因为,买卖房屋的过程中客户最看重的就是交易安全,而房产交易流程复杂、牵扯的因素众多,交易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风险,从而给客户或业主带来损失。为了让交易更安全,我所在的公司推出了18大安心服务承诺,对交易过程中的很多的高风险环节和场景做了兜底。但很多经纪人可能是怕麻烦,也可能是疏忽,在交易的过程中不一定会第一时间同步给客户这些服务承诺,很多客户甚至从始至终都不知道有这些服务承诺的存在。

我的做法是,每次交易时都把服务承诺写到合同中,一条一条给客户拆讲,并在承诺旁边写上自己的名字和身份证号。我敢于这么做,就是要让客户安心,让客户明白一旦交易出事,可以随时来找我解决。

最后是差异化服务。在我看来,服务都在细节里,最重要的就是用心,并想办法为客户创造不一样的价值。

我平时签约时,都会给客户准备一份“签约一览表”,把三证两书、房本、购房售房承诺书、同意出售证明、签约合规、定金收据、交易核查、不经手资金声明、户口核查、定金支付方式及时间、首付款、保证金、贷款金额等资料和流程全部整理出来,让客户一眼就能明白交易已经进行到了哪个环节,每个环节需要准备什么资料和做什么事。

除了在服务细节上下功夫,我还会想尽办法帮客户解决各种问题。去年疫情刚爆发时,很多客户和业主困在国外回不来,而且当时做授权代理公正的很多公证处也不开工,导致很多客户和业主面临交易违约与高额违约金。于是我四处托关系找解决办法,终于找到了一个渠道可以做授权代理的公证,帮自己的客户解决了燃眉之急。

并且我很快把这个方法传播了出去,帮助了很多同事解决了500多起类似的交易问题。不仅这次,平时我也喜欢把自己的一些有效的工作方法在全公司范围内给同事们分享,分享得多了,很多不认识的同事都认识了我,也愿意和我合作签约。我们公司和贝壳找房合作,贝壳的规则是提倡合作,按角色贡献分配佣金,而我的每笔交易都会有很多合作,我也愿意和大家分佣金,在合作中相互提效。

另外,我也会想办法在工作之外,为客户创造价值,比如我会把一些成交的客户拉进一个群内。在大城市打拼,大家都希望自己的社交圈子大一些,特别是一些做生意的客户,特别看重人脉。能以我为节点,为客户创造一些有价值的社交人脉,我觉得这是一件很有价值的事情。

真心地站在客户的角度,以客户的利益为第一考量,并敢于向客户做出承诺,以及用心地为客户提供差异化的服务,我与很多客户建立起了真实的信任关系,短短几年下来就为自己打造了一个老客户不断介绍新客户的正循环。

做房产经纪人其实并不难,只要用真心在做,就能不断换来真心。
发表于 2021-12-16 08:12:56 | 显示全部楼层
卖房、卖保险、跑滴滴.....想啥呢,这些事情有一个靠谱的吗?
上面早已经把互联网大厂35岁被裁员后的出路指出来了:
放下电脑,走进车间,高学历程序员的出路就是进工厂!

程序员离开大厂进工厂,越来越多高学历人才加入制造业,如何看待这一趋势,会带来哪些变化?
互联网大厂开始裁员,感觉中年危机近在眼前。35 岁后打算去 ...-1.jpg
高技术制造业发展迅速,放下电脑走进车间,高学历人才青睐工厂。

互联网大厂开始裁员,感觉中年危机近在眼前。35 岁后打算去 ...-2.jpg
人民大学教授指出:制造业,大有前景!

互联网大厂开始裁员,感觉中年危机近在眼前。35 岁后打算去 ...-3.jpg

现在的工厂已经非常智能化、自动化了,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已经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需要很多程序员。

互联网大厂开始裁员,感觉中年危机近在眼前。35 岁后打算去 ...-4.jpg

程序员朋友们,面对互联网大厂裁员,不用急,不用慌。
虽然互联网大厂不需要你们了,但是制造业人才缺口还很大,而且不像互联网是青春饭,制造业越老越吃香。
让我们一起抛弃对制造业的刻板印象,放下电脑,走出市区。
到郊区去、到工厂去、到车间去,与工人师傅们打成一片,制造业的广阔天地,大有可为!

互联网大厂开始裁员,感觉中年危机近在眼前。35 岁后打算去 ...-5.jpg

互联网大厂开始裁员,感觉中年危机近在眼前。35 岁后打算去 ...-6.jpg

互联网大厂开始裁员,感觉中年危机近在眼前。35 岁后打算去 ...-7.jpg
发表于 2021-12-16 08:13:37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我想还是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过就目前的综合情况而言,从事房地产以及保险经纪人,相比其他行业还是更有前途的。如果你希望用自己多年培养的专业知识以及综合业务能力,在其他领域发挥出自己的价值,那么保险或者房地产经纪人确实是一个值得考虑的行业。
随着经济形势发展的变化,互联网大厂大规模裁员的情况将会越来越普遍。而与此相对的,是房地产以及保险行业经纪人这些职业不断走向正规化和职业化。参考发达国家经验,房地产、保险经纪人这些高端服务型行业,在未来职业规划上一定会成为一个颇具竞争力的选择。
很多人在大学毕业的时候并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适合做什么,只是在当时做出了不同的职业规划,现在就会面临完全不同的职业境遇。行业趋势很多时候不由个人决定,互联网行业风口可能正在过去,使很多人不得不面对裁员的风险;房地产及保险行业正在酝酿着的变革,怎可能潜藏着巨大的机会。我想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在这样的状况之下,应该为自己的职业规划谋取一些不同的可能。
在互联网行业就业不明朗的情况下,谁能够先人一步跳出这个前景难料的轨道,谁就能够把握未来职业发展的主动性,在问题的诸多备选项中,卖房、卖保险这样的职业经纪人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一直以来,由于房地产行业和保险行业的野蛮发展,使得在这些行业当中的从业者很多都素质偏低,这也让很多人对这些行业留下了糟糕的印象,也滋生了偏见。传统的房地产及保险行业的职业环境,无疑阻碍了房地产行业和保险行业的深入发展,另外,这种有所欠缺的工作氛围,也遏止了优秀人才进入这些行业的脚步。
而纵观发达国家的房地产行业和保险行业,这些国家的经纪人职业素质和收入水平,与其他行业对比至少也属于中上游,对他们的素质和工作能力的要求并不低,而这也是房地产行业及保险行业在发达国家蓬勃发展的原因。
正是由于发达国家的这些行业历经多年的发展,经纪人普遍经历过职业化阶段,他们在入职、从业的过程中,都要经历较长时间的职业培训,这也使得这些经纪人的工作水平与个人薪酬都表现得十分突出,职业发展前景良好。
而我国的房地产及保险行业,在经历了 20 余年的野蛮发展之后,如果只是依靠传统的硬拉硬推式的宣导营销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前更重视消费体验的年轻人的需求。试问,如果现在的房地产及保险经纪人的业务知识和水平,还不如他们服务的客户的水平更高,那么谁会放心地将自己的优质资产(如房产、购买保险的资金等)交给他们打理呢?
而且随着互联网与房地产及保险行业的快速融合,互联网房产、互联网保险等新兴业态也在这些年快速发展,职业要求早已不可同日而语。诸如贝壳找房等互联网房地产头部公司,已经在这一领域耕耘多年,相比传统房地产行业的地推式营销模式,依托互联网多节点联合营销的方式明显更有活力,也更能够满足新时代年轻人的购房与租房需求。所以像贝壳找房、友邦这样的房地产以及保险行业新秀,无疑对经纪人的专业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
房地产及保险行业经纪人的整体素质及专业水平亟需提高,以满足现在经济及金融相关储备更加丰富的新时代年轻人,以及他们在居住服务、财产安全方面的需求。无疑,过去的生拉硬拽式的发展模式已经结束了,未来向欧美同行看齐的专业化、顾问式服务模式,才是房地产及保险经纪人发展的正途。
回到问题本身。相比其他行业的从业者,程序员转行保险行业和房地产行业有其独特的优势。首先,相当数量的程序员工作年限并不长,相比上一代程序员,他们购置房屋保险的需求更加强烈。而对于那些从程序员转行的人而言,他们会更了解程序员切身的需求,从而在沟通客户时更具针对性和说服力。目前看来,程序员转行保险业或者房地产行业,是一条大有可为的出路。至少换一个赛道,可以避免千军万马一起过互联网独木桥的局面。
总而言之,一方面,房地产和保险行业正在酝酿着专业化的转型;另一方面,互联网领域也在暗中掉头,可能会出现更大规模的裁员。在这样的趋势之下,互联网行业的朋友们应该思考一下,是否要选择换一个赛道,继续自己的职场道路——结合更先进的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与目前还处于专业化初期的其他经纪人进行竞争,是不是会有更好的结果呢?
风云变幻的信息时代,谁能抢先迈出职业化道路的关键一步,谁就能在赛道转换的过程中抓住先机,从而收获完全不同的人生。
发表于 2021-12-16 08:13:44 | 显示全部楼层
互联网大厂被叫停“野蛮生长”,后面要做的就是“淘汰落后产能”了。
高情商说法,就是00后比起80后90后来说,更独立,更个性化,思维更活跃,更喜欢学习。
低情商说法,就是相对于皮糙肉厚、拖儿带女的中年人,年轻人更听话,更能出活。

不仅仅是互联网公司是这样,制造业也是这样。
在东南亚,产线上全是18岁的小女生小男生,每天工作14-15个小时,是没问题的。
所以,还是有些中低端的产能溢出到东南亚,主要还是那边年轻人多。

互联网本身也是这样的,就不断地要求创新,从web1.0到web2.0,现在web3.0就要来了。
元宇宙的时代,中年人别说干活了,就是戴那个vr眼镜估计都戴不了,头晕的厉害。
所以,元宇宙的时代,35岁的中年人也挺吃力,可能跟不上趟。

那么,中年人怎么办?
如果是那位资产1.5亿的互联网中年人,是可以退休了,1.5亿在北京可能还不算财务自由(根据某著名榜单,北京财务自由的标准是3.6亿),但去到一个3线、4线城市肯定可以的。
如果没1.5亿的中年人,失业了,在卖房、卖保险和跑滴滴中选择的话,我选送外卖

再不行,可以到东南亚,我放眼看去,东南亚的中国公司的头头脑脑,50岁以上的居多,这样35岁还算年轻的。
如果东南亚也不行,可以去非洲啊,去跟着曹丰泽干,高级活干不了,做做泥瓦匠总可以吧,让理想落地在肥沃的土地上。
据说非洲的牛排不错。
@Jack Wang
发表于 2021-12-16 08:14:22 | 显示全部楼层
都挺有前途的,做自由职业者也不错。

互联网大厂开始裁员,感觉中年危机近在眼前。35 岁后打算去 ...-1.jpg
以下内容节选自人日最新文章,标题是,工作有着落 日子有奔头(这一年,我们获得感满满·就业)

分割线——————————————
灵活就业人员林强
  “现在白天开网约车,晚上5点半到9点半送外卖,平时有订单就去推销和安装卫浴。这3份工作,都能签订正式的合同呢。”39岁的沈阳市民林强身兼外卖员、产品推销员和网约车司机3个职业。“感谢政府的好政策,3份工作收入稳定,而且都受到法律保护。”
发表于 2021-12-16 08:14:4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有个比较奇怪的建议:从知乎开始做一些积累,搞半年自媒体试试。
现在自媒体行业卷的厉害,如果是普通学生党的话我并不建议入行。
但题主是职场人,也经历过职场风起云涌,放下互联网经验去卖房卖保险跑网约车……
这些哪个不卷?你跟那些精力充沛的年轻人比起来有什么优势可言,卖给以前同事不成?
所以,即便你并非是一线大厂员工,但多年来的互联网经验其实还是很有用的,尤其对于不少刚毕业、依然梦想着成为互联网人的年轻同学来说更是如此。
所以可以试着用一些短平快的方式,要么分享自己当年求职以及在职场中的经验,要么就是做些职场段子来博人一乐。
你看既然都是在知乎提问了,就试着用知乎这个平台来试水,毕竟本平台对于互联网工作者的认同度不说全网第一吧,至少前三没问题。
打开诸如这个话题:

互联网大厂开始裁员,感觉中年危机近在眼前。35 岁后打算去 ...-1.jpg
用你作为业内人士的角度,去分析目前大家关注的热点,给出自己的建议。

互联网大厂开始裁员,感觉中年危机近在眼前。35 岁后打算去 ...-2.jpg
说真的,我在本平台见到无数的答主就因为写出了一篇精彩答案,然后被媒体邀请采访,被一些好公司点名去面试,至于赚到钱的更是不胜枚举。
哪怕我自己这种整天被互联网人追着骂的玩票者,都不乏和一些互联网大厂合作的经验,相信答主这种有多年经历的资深人士,更有可能从中发掘商机。
而一旦能够在某个平台做成功,很有可能就出圈将影响力辐射到更多平台,那么到时候就会有更多的收入来源,生活也会更加美好。
最起码,比跑滴滴强吧?
发表于 2021-12-16 08:14:5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暂时在待业,也考虑过这几个方向。咨询了身边不少朋友,只能说各有各的道理。
首先如果卖房子,一套房就能挣上万块,确实很不错。
当然卖出房子的人不一定是我,行业里能长干的人,必定都是精英级别的。
如果我啥都不会,除非运气爆棚,一下一个月卖出几套房,这是不现实的。
卖房子又不是写爽文,现在房价动辄上百万,上千万,需要动用一家人的经济基础,买房上每个人都比较慎重。
当然土豪除外,人家手一挥,我就要这一层的房子。有这样的土豪朋友,请介绍给我!转身我就去卖房子。
打滴滴的时候和师傅聊过,专职跑滴滴夜间的话,加上补助,也还不错。
说实在的,我心里倒是想,可是身体不允许,熬夜时间太久了,我怕我的保险先派上用场。
果然,下一份工作可能更看自己的性子适不适合吧,实在不行就抓阄,看缘分~
发表于 2021-12-16 08:15:25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年以来,疫情、国家调控、互联网红利见顶等多重因素,导致了互联网大厂开始裁员。
我的一个好友,45岁,之前是一个创业公司CTO,最近公司破产,他也加入了找工作大军。
他一直让我帮他内推,我也帮忙推了很多公司,但基本简历关都过不去。
找了4个月工作的他,老婆前一段时间也失业了,无法想象,他们一家怎么生活。
以上,绝对真实。你看不见残酷,但残酷的事情,每天都在发生,尤其是今年。
那么,作为一个互联网从业11年的老兵,经历了3次经济周期的我,借题主这个问题,再给大家一些在今天的环境之下的建议吧:
1

做好充分准备


如果你有失业的风险,请提前做好准备。
找工作的准备包括几个方面,首先是一份漂亮的求职简历。
说下做一份简历的几个核心点:
1.我要体现什么能力?体现哪些独特的价值?
了解岗位需要什么样的人?符合标准的人具备哪些技能、技巧、能力、素质、甚至经历?
2.简历要言简意赅、通俗易通
HR在筛选简历的时候,往往会用各大平台的搜索功能。所以,关键点一定要突出,比如服务端的简历:突出高并发、高可用、领域模型等等。
不要长篇大论,突出重点即可,HR看一份简历不会超过两分钟,写太多重点被淹没,可能就直接被PASS了。
3.专业技能
关于专业技能,一定有个熟悉程度。精通、熟悉、了解这三个词一定要用好。实事求是,千万别给自己挖坑,我在面试人的时候,凡是写的精通,都会一杆子问到底,而如果写的是了解,那要求自然会降低。
4.项目经验
描述项目经验,切记结果导向,不管你是产品技术运营设计,都一样。你在项目中最杰出的贡献,做出的最重要的成绩,对业务最大的影响。
最好用最简单的语言描述清楚。
以上是关于简历部分的,再说说面试的准备:
复盘下自己过去的经历,找出每一段的亮点。对自己的工作做一个全面且有重点的总结。
这个过程,其实是在将零散的知识点整合成动态的智慧,让你在面试过程中游刃有余。
多准备一些常见的问题,比如一般面试官都会问:你这段经历最大亮点是什么,你过去工作做得最成功的是什么。
再比如最后一个环节一般都会让你问面试官一个问题。
这个问题绝不能瞎问,透过问题往往能看出来你是否对这个岗位这家公司或者产品做过了解。
比如应聘头条教育的产品,可以问下未来在教研上的投入力度和和节奏。再比如应聘阿里的技术,可以问下阿里是如何扛住双11双12的海量流量。
这些问法,会给你加分。做好万全准备,就会有更好的结果。
2

不要期待速战速决


要做好长期战斗准备。尤其是工作1,2年被优化掉的和应届毕业生,这两类应聘者的综合竞争力较弱。
如果短时间找的不太顺利,一定不要心浮气躁,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和面试频次,继续加油。半年内能找到合适工作,都算不错的。
应届毕业生如果找工作不顺利,还有一个选择,找找实习的机会。今年不少企业对实习生的需求加大(降本增效),这或许是另一个突破口。
基于这一点,也给那些在岗的同学一个建议,一定要未雨绸缪。抓紧执行报复性存钱计划,年轻人就应该多存钱,更何况在这个环境下。
有一定的积蓄,如果意外来临时,就可以更游刃有余,这很重要。
而正在找工作的朋友们,一定要量入为出,做一个半年左右的规划,这样会更稳妥。
把奋战的时间线拉长,焦虑大概率就会消解。

3

降低预期


前几天面试了一个因为业务调整被大厂优化的应聘者,面试感觉还不错,到了聊薪资环节,他希望基于之前的薪资还能有一定涨幅。
如果是在之前,为了招募人才肯定就发Offer了,评估了下成本,最后只能放弃这名候选人。
今年找工作不应该报有过高预期,不排除不少优秀的人才还能涨薪升职,但更重要的是要看清楚大势。
客观的说,找工作的挤兑高峰还没到,目前的时间点不少企业还有招聘需求,如果到了明年,难度只会更大。
北上深这几个一线城市可能还好点,二三线城市很多已经哀鸿遍野了。
有个工作能干着,哪怕薪资低点、环境差点、发展空间小点,都不是问题。毕竟从职场长线来看空窗期是最要命的,那意味着你离开了牌桌。
2008年,我的一个硕士朋友毕业去了百度,恰逢经济危机没转正就被裁了。找了好几个月,去了一个很小的公司,薪资也只有百度给的一半。
但他耐得住性子,在这个小公司干了2年,经济好转之后跳槽到腾讯,薪资也翻了3倍。
一时得失并没有那么重要,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4

谨慎跳槽


如果你所在公司没有裁员降薪、企业运营也一切正常,只是你觉得薪资低了、又或者和领导相处不爽、再或者其他点让你不爽了。
这种情况,千万别裸辞之后再去找工作,最好是继续好好干。实在不爽的,不妨骑驴找马,简历先投起来。拿到合适的Offer再辞职。
合适Offer不光指更高薪资、更好的职位、或者更好的福利等等。最重要要清楚公司的运营情况,最好找熟人了解下跳槽企业的内部情况。
同时还要清楚新的leader对你的期望,大环境这个样子,通过试用期的难度相比往年一定大增,了解未来领导的预期,权衡下是否能达到,很重要。
如果你所在公司已经在裁员降薪,而你还在岗,那么也不要慌张。首先按部就班的把本职工作做好,毕竟薪资低和没工作还是天壤之别。当然,这种情况之下,迅速的找找外部机会就很重要了。
毕竟下一个阶段,不知道是否就裁到你头上了。
还有朋友问我:“洋哥,我现在工作特别累,想跳槽到一家轻松的公司”。
别傻了,这种环境下招人的互联网公司还有轻松的吗?
我认为几乎不可能,道理很简单,如果很轻松的公司说明工作和业务都没那么饱和,在这个环境之下还需要招人吗?
一句话总结下,能苟着尽量苟着,外面的世界未必那么精彩,尤其还要考虑试用期生存问题。
安全是第一位的!

5

行业的选择


现在比较明确的是防疫基本常态化,也就是疫情的影响不会短时间消退。
对于绝大多数行业来说,疫情的影响都是负面的。甚至对旅游、租房等几个领域,近乎是毁灭性的打击。
以下几个行业除外:线上娱乐、在线教育、远程办公、互联网医疗、生鲜外卖、智慧城市等等。
这些行业,非但没有负面影响,可能还有巨大的推动力。
职场人,经济大势好的时候,选择行业最多是发展快发展慢的问题。但在今天这种情况之下,是能不能发展的问题。
如果是疫情利好的行业的Offer,哪怕薪资、职级、福利等比其他行业的Offer差,都应该加入,毕竟可预期的持续性法阵远远比眼前的得失更重要。

6

寻找内推


内推是找工作神器,往往能起到事倍功半的作用。比如很多公司基本不招专科学历,但有熟悉朋友背书或者对应聘者很了解,就另当别论。
我过去11年职场经历唯二的两个专科下属,都是走内推渠道招聘进来的。
很多招聘方都很认内推,毕竟面试时间太短,这个人真实的能力、风格、耐受度等等,都是未知数。这种情况,能了解更多正向信息,当然是加很多分。
正在找工作的同学,这个时候不要在乎面子了,发动身边所有亲戚朋友,尽可能的多扩大帮你内推的人。
机遇只会留给尽全力行动起来的人。你的老领导、以前的同事,都可能给你提供很好的机会,甚至你以前的下属、认识的年轻人,也可能给予你莫大帮助。
「广结善缘」,这个时候就该派上用场了。平时积累的各种人脉,帮助过的人,这个时候果断开口,厚着脸皮开口,没什么大不了,最多被无视呗。
一轮筛下来,你还能知道,谁真的把你当朋友,谁就是泛泛之交了。完全是一举两得。
毕竟,什么事情都大不过,要吃饭、要生存,区区的面子,不要也罢。

7

保持信心


找工作很顺利的同学就不说了。对于屡屡碰壁的同学而言,心理建设非常重要,如果碰到连续拒绝,千万不要灰心丧气。
要坚信:坚持就是胜利。继续找下去,肯定能就业,毕竟互联网虽然大的红利没有了,仍然是在发展期。
找工作期间,要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这点我深有感触,创业失败那一阵,在家休息了一个月,天昏地暗的晚上4点睡下午2点醒,整个人都是懵的,没休息好不仅身体累也毫无信心。
最好保持上班的作息时间,有时间多看看书,特别历史文化书。推荐一本「人类群星闪耀时」,第一个章节就讲了一个很悲惨的故事,当你发现这么多人都有这么悲惨的历史,那发生在你身上的这点不顺利,甚至都不值一提了。
这又是在传授阿Q精神了,是的,这点我最擅长。想开点,就算退一万步说,真找不到互联网的工作了,难道还养不活自己了?
另外,其实我们要保持对长期的确定性。首先,这次疫情中国已经完全控制住了,今天的影响大概率在一年后就没了,甚至那个时候还真会报复性反弹。
再把时间线望远拉,几年之后,新的科技革命一定会到来。5G、AR/VR、AI大数据、云端化、物联网、智能硬件等等,一定会带来海量的需求和巨大的发展机会。
而到了这一天,仍然在牌桌上的我们,将赢得职场上或者创业上的巨大机遇。
坚持下去,前景是光明的。
发表于 2021-12-16 08:16:0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自己是转行做房产,就跟大家讲讲卖房吧。至于适不适合还得看你自己。
我现在在大连链家,之前在我们当地一个小城市工作。被朋友推荐去的。我自己也比较想去大城市,别说大连不是大城市哈,虽然比不上北上广,但在我们东北那也相当可以了。
其实我一开始也没想去卖房,那时候对中介印象不好。大学刚毕业的时候租房,那中介带我看一次房就收20块钱,还赚你差价,本来600块的房子800块租给你。反正我对中介特别不喜欢。
我朋友跟我说链家好很多,公司一直在推真房源,也不准吃差价,被发现会直接开除。而且他跟我说的特别好,你来了干好了能挣不少钱。谁工作不是为了挣钱呢?我想那就试试吧。
我大学在沈阳工业大学学的市场营销,跟知乎上到处都是985、一本肯定没法比。不过勉强也算专业对口。但卖房这事其实真的挺有挑战性的——根本没人找你买啊!
刚入职头三个月我一单没开。好多新人都是头三个月最难。我本身又有点路痴,刚到大连的时候连路都认不全。还有什么契税、容积率、绿化率,这些东西都是要背的。客户问你你有一句答不上来或者乱说那就完了,他不信任你根本就不会找你买房。
到第三个月末的时候我们大区开始推广直播卖房。我们店里很多人都报了名,我也报了。可能因为我也没有其他资源,最后就我稀里糊涂坚持了下来。
贝壳有很多考试,做直播也要考试。比如区域里每个楼盘你都要“通关”,就是得把小区的信息点都记下来。直播的时候很多人会问你问题,因为会在贝壳里看直播的基本都是对买房比较感兴趣,你要记不下来就容易闹笑话。有次有个人问我小区容积率多少,我说40%。他说怎么会有40%的容积率?后来我才知道40%是绿化率,容积率应该越低越好。
这些知识点都很细碎,只能靠你一点一点去记。我这个人不怕麻烦,每次直播之后我都会给自己做总结,给自己找感觉。然后就发现我一个月的时候比半个月前强,三个月比一个月强,半年比三个月强。中间有不懂的地方,比如新房直播有一些小插件,能直接看整个区域的沙盘,还有一些VR之类的。有不懂的我就问大连直播的负责人。
白天问,晚上也问。我跟负责人说你别嫌我烦,我总得问明白才行。他说你这话一点毛病都没有,你想问就问,总比别人不问我强。不问我也不知道他们会不会。
现在我成交效率很高,新房有五分之四都是靠线上直播成交的。我们这边平均成交效率大概是22组带看能成交一次,我基本4、5组带看就能成交一个。今年上半年的时候甚至能达到一两组带看就成交,有些人来看房当天就下定。
可能因为他们看我直播时就已经对我挺信任了。其实也没有说比其他人专业很多,但我在直播的时候跟他们能聊得来。大概也因为我性格大大咧咧的,比较适合做这个。
所以要不要来卖房还是得看你自己。不过现在卖房真的跟以前不一样了,比如说你得会直播,贝壳还有各种商机、展位之类的,线上化程度比较高。你不适应这些其实也卖不好。
而且过去那些坑蒙拐骗的人在这个行业里也少了。我是为了挣钱,但挣钱也得挣得光明正大。直播前贝壳给我们培训要求你言行一致,不能夸大其词,也不能说什么投资之类的。这些东西你考试不过不给你上播。
就是说你得对自己干的职业有尊严和认同感。我觉得人应该有正义感,做房产经纪人也得有正义感,有最起码的职业道德和底线。不是说你就为了卖房而卖房,为了业务而业务。大连疫情最严重的时候我们很多经纪人到社区里做志愿者,我很佩服他们。我的商圈经理还有周围人都挺正能量的。
我知道这个行业里还有人在做一些不好的事,但这种人肯定干不长。房产这么大的交易,最关键的还是客户信不信任你。你讲假话、不专业都不可能得到他的信任。
房产经纪也是一个大浪淘沙的职业,有些人来了就想混个底薪或者挣一票就走,每个人的需求点不一样。我是打算在这个行业里长期干下去,最直接原因就是我确实挣到钱了,也能看到以后的发展空间。我现在打算往管理走,在培养自己招聘和带团队的能力。
只要还能走得动,不管多大年纪这个都能干。我家孩子现在虚岁6岁了,我想让他能在大城市有更好的生活、更高的起点。这也是我坚持下去的理由。
发表于 2021-12-16 08:16:4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2012年大学毕业后就进入了房产经纪行业,在一线城市的某直营品牌从经纪人一路做到总监;2019年离职创业,到二线城市加盟了一个品牌做店东,现在有5家店。我应该能回答你的问题。
你如果想转行做房产经纪人,得先确定是打算继续留在一线城市,还是回到二三线城市,因为这两个市场的情况不太一样。一线城市已经全面进入存量房时代,也就是主要卖二手房;而二三线城市则更多是新房市场。卖二手房,有利的方面是对经纪人的综合素质要求更高,能培养比较高的壁垒;劣势是需要一个沉淀的过程。卖新房,有利的方面是上手快,能获得即时回报;劣势是容易钱赚惯了,就很难沉下心来沉淀长期竞争力。
因此,不管是留在一线,还是回到二三线,我的建议是你都从二手房经纪人做起。原因有两个:1、前期沉淀,有助于你构建长期壁垒,毕竟马上35岁,下一份职业选择大概率会是终身事业,选个厚积薄发的方向更容易帮助自己突破中年危机,实现个人价值;2、中国的大部分城市都在慢慢进入存量房时代,从二手房经纪人做起,以后进入的就相当于是个上升赛道。
聊完职业方向选择,接下来聊聊做房产经纪人怎么赚钱。
其实还是那个老话,想赚钱,得先值钱。首先得成为一名最起码70分的经纪人,你才能持续赚到钱。我把70分划定为一个职业化经纪人的入门线。这里说个题外话,很多人认为房产经纪人是个低门槛的职业,其实只说对了一半。想成为一个房产经纪人其实不难,但想成为一个职业化的经纪人并不容易,也就是这个职业的入职门槛不高,但入门门槛不低。
怎么才能成为70分的经纪人,首先你得掌握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比如税费核算、不动产权属分类、不动产权属转移操作、本城市的房屋买卖监管政策等。像贝壳找房每年会举办的搏学考试就会考这些内容,也有相应教材,认真学习一下,能考80分就算理论知识过关了。
除了理论知识外,房产经纪人还得对片区3公里范围内的社区信息了如指掌,比如户型、面积、售价、过往的历史、租金,小区有没有学校,商业配套有哪些,市政规划是怎样的等,得在客户问你的时候对答如流。
第三,你得在行业浸润3年以上,对各种业务场景都经历一遍。因为二手房是非标品,而且整个交易流程很长,交易周期平均在4个月以上,因此每次交易的情况都会不一样,各种情况你得都见过,并沉淀出一套自己的作业逻辑。
第四,你这套逻辑如果能复制,即能给新入职的小白讲明白,帮助他们入门,你差不多就是一个70分的经纪人了。70分的经纪人,在一线城市一年做三五十万的业绩是不成问题的。但你应该也能看明白,入行前3年,肯定得是勤奋打头,因为你需要学习、研究、分析、沉淀很多东西。
对于你来说,35岁面临职业转型,肯定不是只想做70分。那如何才能成为90分的经纪人?
90分的房产经纪人,差不多就是这个行业头部的10%。这群人无论在一二线城市,收入水平都能达到社会平均工资的数倍,甚至更高。
这波人有什么特性?以我的观察,他们往往都提炼出一套属于自己的打法——比如有的人就特别擅长做前置化的服务,在社区里和业主及租客产生丰富的链接,能形成自己的一个房源池或者客源池;有的人就特别擅长利用线上的规则为自己带来更多商机,然后转化上保证一定的效率,业绩就会很高;有的人特别擅长和客户形成深度信任关系,靠老客户转介绍就能不断产生业绩,几乎不再需要拓展新客户;有的人有超出常人的学习力,就像百科全书一样,客户问什么方面的信息都能回答,这种人很容易在第一次接触时就获得客户信任,往往成交转化周期特别短。
说了这么多,90分经纪人相比70分经纪人多出来的20分,就是每个人的差异化优势,这一块没什么标准化的升级逻辑,主要靠自己摸索。
但你有一个优势,就是其它行业的阅历,我们内部称这是资源力。上面说了这么多,你也能感受到房产经纪人是一个需要综合能力的职业,你有其它行业的经验,一方面在与客户交流的时候可以通过经验复制,与客户产生共鸣,让客户感受到你的丰富阅历,有助于信任建立;另一方面,过往的社会经历,让你有一定的人脉资源,相对小白更容易跨过资源积累期。
所以怎么利用好自己的优势,发掘出自己的差异化打法,决定了你能否成为一个90分的经纪人。
至于100分的经纪人,这就完全没法学习了,因为剩下的10分就是个人禀赋了。比如有的人长着一张“中介脸”,天然容易被信任,这就是老天赏饭吃。
新人的职业方向选择、城市选择,70分经纪人的4步进阶,90分经纪人的差异化优势类型等,这些都聊完了,所以要不要转型你可以慎重考虑下。房产经纪人这个职业赛道,进入不难,但并不好走,然而走好了确实能成为后半辈子一直干到老的事业。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21-12-16 08:17:32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发表于 2021-12-16 08:18:11 | 显示全部楼层
直入主题吧,题主列举的三个职业:卖房、卖保险、跑滴滴,似乎都是大家印象中门槛低的职业。但以我的亲身体验而言,卖房其实是有一定门槛的。不过,也正是因为有门槛,所以才有前景。
我是16年毕业,第一份工作就是房产经纪。
当时不知道能干嘛,好像有很多选择,又不知道选哪个。临毕业,我自己剖析了一下:不是985、211,读的是会计又不想只当个会计。
那时候刚好我有个师兄在做经纪人,跟他长谈了一回以后我就去试了,没想到后来感觉还挺好的。
刚入行的时候,我以为卖房就是讲究销售技巧,其实不然,卖房讲的是如何跟客户建立信任关系。让客户信任你,这才是这份工作最让人自豪和有成就感的地方。
房产经纪,其实不像很多人以为的,就是卖房子、销售。它其实是有明确的晋升路径的。
以我所在的公司为例,先是A级,就是普通的门店经纪人,然后可以升到M级,差不多相当于门店店长或者小组长吧,接下来就是MVP级,这是大区层面的,只有个人业绩+团队业绩突出,且人均业绩达标才有资格竞聘,所以不是每家店都会有,然后就是S级,一家店只有一个的商圈经理,这也是我目前努力的方向哈哈哈。S级以后,沉淀一两年,就可以去竞聘SVP,再就是总监了。
而且现在这个时代,经纪人也不是大家印象里那种纯靠说、或者纯靠人来提供服务了,我们跟互联网公司一样,有线上化系统,也有线上化作业工具,无论是效率还是体面程度都跟过去有很大提升。
还记得刚入职的时候,要拿着一堆资料一家家跑。比如定价报告、同户型房子报价和图片、小礼物等等。有时候要第一时间给业主推荐房源,陪看,拍实拍,一对一个人服务,就会遇到突然有空、突然想看房,完全来不及准备资料,只能拿些服务承诺之类通用的资料,然后去临场发挥。
现在就不一样了,很多中介公司都是人手一台pad,里面会安装很多专门为房产经纪人开发的产品,像我们常用的一个叫必行,里面整合了很多资料,还能VR看房。有时候业主会说想看看有没有这种户型,或者想看看本小区挂牌情况、成交情况、市场行情等等,用一个pad就可以完成了。
过去纯靠说的时候,要跟业主沟通五六次,逐渐增加信任感,才能谈下来。现在最多三次,业主就相信你了,因为你把所有的市场成交数据、挂牌情况都拿pad直接给业主看,他自己就能判断,自己的价格是不是挂高了,还是怎么样,如果他真的想卖房,就会挂出一个合理的价格。
比较大的感触就是,房产经纪这个职业在科技化,这也是比较有盼头的。
说实话,我一直不觉得自己只是个“卖房子的”,我觉得这份工作能让我找到自己的价值,经常会有令人信任并且有正向回馈的快乐感。我身边的朋友和以前的同学,都觉得“挺好的啊”,真正进行这一行,其实没有怎么遇到这种所谓的职业鄙视链。最主要的还是你自己知道你在干嘛,希望获得什么。
如果要说房产经纪为什么能抵抗中年危机,我个人感觉就是,业绩全靠自己和团队,没有那些奇奇怪怪的人际关系,或者职场的勾心斗角,你业绩行,就能升,这样就可以全身心投入去学、去提升自己的技能,去赚钱,没有太多杂念。
差不多就是这些吧,想到哪儿写到哪儿~
发表于 2021-12-16 08:19:02 | 显示全部楼层
提供你第四个逆天改明的Option
Run到欧洲躺平

run到欧洲:欧洲为何总能突破内卷?欧洲普通人为什么能拥有更多的躺平权利呢?终身合同、带薪年假30天、不加班
购房还贷、养娃压力小

为啥推荐欧洲而不是美国
因为美国相比欧洲还是卷
但加拿大、澳洲也可以考虑
run到欧洲:整天罢工,老是休假,为什么法国GDP还那么高?科技还那么发达?

前提:CS相关专业,欧洲紧缺IT类人才

具体操作方案有二

一、直接申请欧洲IT工作
如果你毕业于国内985、211
(有硕士学位的话更好)
且英语听说读写没问题
在互联网公司从事的偏技术工作
(如:开发、数据库、算法等)
那么你可以直接申请欧洲很多国家的工作及工作签证
德国甚至专门有个针对其紧缺人才的签证
过签了可以来德国居住半年以上找工作
(到了欧洲再找当地的工作会好找很多很多)

二、申请欧洲读研毕业后留下工作
35岁想必攒了一些钱了
这时你可以申请欧洲英语授课的CS硕士项目
如果钱用来买房还房贷了
可以申请欧陆低免学费的国家
(如德法意奥等)
德国一年全部费用更是可以低至10w人民币一年
另外毕竟有多年互联网工作经历
读研期间找实习或半工半读的学生工不是难事
一个月税后1200-1400欧元
完全可以cover所有的花销
有了当地的实习经历
毕业找工作很容易

最后:欧洲IT就业、然后躺平
如果在欧洲读研期间有实习经历
表现好的话很有可能直接发return offer
(我所在的公司给我带的所有实习生--3个,都发了return offer)
试用期半年
过了试用期即终身合同
这时候你基本就可以躺平了
因为只要不犯重大过错或者遇到金融危机整个部门被砍掉的情况
你很难很难被辞退
有点中国体制内铁饭碗的意思
run到欧洲:是什么支撑着北欧的高福利?
下面两个视频
带大家了解欧洲(德国)工作的福利和生活水平
<a href="http://www.zhihu.com/zvideo/1437935297850421248" data-draft-node="block" data-draft-type="link-card"><hr/>当然咯
不一定非要等到中年危机才考虑
也可 @DIY飞跃计划 提前布局
发表于 2021-12-16 08:19:1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和你的情况比较相似,30多岁被迫失业,转行做了房产经纪人,可以给你聊聊我是怎么走过来的。

我博士阶段学的国际关系,毕业后一直从事欧洲路线的国际旅游服务。2020年初疫情爆发,这个行业几乎就停滞了,我也算被失业。差不多同一时间,我通过上海链家买了套房子,对房产经纪职业有了较深的了解;同时我也有朋友有这个行业的高管履历,给我讲了这个行业的一些发展状况,以及链家在行业内的形象;我也通过新闻报道了解了一些链家的企业文化、服务品牌等内容。

综合亲身体感、朋友介绍、信息查询等多渠道的了解,我整体上对链家这个品牌比较认可,因为确实能感受到在这个行业内链家与非链家的区别,于是就决定转行到链家做房产经纪人。

我从业了差不多一年多的时间,感触最大的就是“客户至上”不只是一个宣传口号,而是转行成功必须要迈过的第一道坎。

为什么这么说?在北上广深这种一线城市,房产交易本身的标的额都不低,即使我们房产经纪的佣金费率没有欧美国家高,但基于这个房价水平,佣金的绝对额对客户来说仍是一个可观的支出。所以我们就要来看,我们的服务能否配得上这个佣金。

对于房产这种大额的交易,对很多人来说可能是一辈子交易的最大额的标的,客户最关心的首先是交易的安全。对于这方面,链家的优势是有18大安心服务承诺,能对交易中很多风险进行兜底。这个能对得起佣金的一部分。

然后是经纪人本身的专业性要对得起客户付的佣金。房产交易很复杂,而且上海这种城市的限购、限贷等政策比较复杂,客户的购房资质往往需要多维度的判断。如果经纪人不够专业,或者在交易过程中存在侥幸心理,对一些有风险的交易仍然推进,一旦最终客业双方无法达成交易,即使公司有兜底,对客户的时间、精力也是一种极大的消耗。因此经纪人的专业度很重要。像贝壳推得搏学大考,如果你做经纪人应该好好学学,这个对理论知识的补充很有帮助。

除了提供专业的服务外,要想对得起客户付的佣金,或者让客户觉得付的佣金是值得的,最终还是要体现在经纪人的顾问式服务上。

上面也提到,房产交易标的额大,对于客业双方来说,3-5个点的价格变动都会是很大的一笔钱。像在上海这种城市,早已进入存量房时代,买卖的大部分都是二手房。二手房是极度的非标品,而且房价里包含的价值维度是非常多的,远远不止位置、户型、配套、学区这些基础价值点。就像《安家》电视剧里演的那对卖早餐的老夫妇,在他们买房的需求中,业主夫妻的高知身份也是他们非常看中的一点。

因此有价值的经纪服务肯定不是简单的居间,搜集好客户的购房资质、贷款资质、简单需求信息后,为他找到符合他最低限度需求的房子就行;而是真的从客户的利益出发,为他匹配到能最高限度满足其多维度需求的房子,也就是所谓的对他而言最高性价比的房子。同理,对业主也是,能在最短的周期内,帮他的房子匹配到价格最合适的买家,才能谈得上顾问式服务。

真的能做到这种顾问式服务,才算真的“客户至上”,也才真的能得到客户的信任,并让客户打心底认可他付的佣金是值得的。

虽然我入行时间不够长,目前的收入水平还赶不上我之前的工作,但我感觉房产经纪人这个职业是有正循环的——能做到专业及顾问式服务,就能得到客户信任,由此就能积累客户资源,并不断获得转介绍,从而获得自己的资源池,越往后路越好走,当然赚得也就越多。

但前提条件还是我开篇说的,能否真的贯彻“客户至上”,因为这决定了经纪人能否获得客户信任。如果这一环是断的,那么你自身的正循环就无法建成,这份工作就无法持续给你带来乘数效应的价值变现。

据我了解,保险经纪人应该也是相似的逻辑。至于网约车司机和外卖员,我理解也是有正循环方法论的,但具体要怎么实现,就得等其他了解的知友来答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广告网 ( 鄂ICP备20005464号-17 )

GMT+8, 2024-5-9 19:22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