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091|回复: 20

互联网的下一波红利在哪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11-30 12:18: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很可能,是老龄市场。
我是说老龄人口的互联网化。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觉得,中老年人正在走我们互联网化的老路?
你看他们的表情包。
当年我们不也是“哎呦这个屌”,图会动啊!花花绿绿狂闪好漂亮!特么真牛逼!
你看他们的朋友圈。
养生、谣言、鸡汤、阴谋论...
可当年我们的“QQ空间”有高到哪里吗?酸碱体质/911炸的好/南沙暗礁周围都是我领海把XXX都炸了/周恩来总理的五十句机智表现让蛮夷哑口无言/今天是腾讯生日转发此消息立即升到1个太阳
【后来的我们】
有些人不满足于被灌输,开始产生UGC内容;(享受创造的乐趣)
有些人为增值服务,比如游戏付费;(为更爽的体验消费)
有些人热心公益,包括救灾、扶贫、提诉求;(社会责任感)
有些人结交新朋友、找回旧友;(沟通交流)
后来的我们,把互联网玩成了一个热热闹闹的另一个世界,然而有一群人,却没跟上我们的脚步。----就像15年前我们没跟上美国的脚步一样。
-----------------
说一些工作见闻,上一个项目做的是社区养老,在北京。
(55-70岁)的中老年人,其活力、状态和自发的拥抱互联网的信念与速度,都挺让人惊叹的。让我们越来越有“诶你想一想,十五年前他们怎么哄我们玩的”这种感觉。
先占坑,回京用电脑再补详细案例等等。
(待更)
发表于 2021-11-30 12:19:03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可能,是老龄市场。
我是说老龄人口的互联网化。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觉得,中老年人正在走我们互联网化的老路?
你看他们的表情包。
当年我们不也是“哎呦这个屌”,图会动啊!花花绿绿狂闪好漂亮!特么真牛逼!
你看他们的朋友圈。
养生、谣言、鸡汤、阴谋论...
可当年我们的“QQ空间”有高到哪里吗?酸碱体质/911炸的好/南沙暗礁周围都是我领海把XXX都炸了/周恩来总理的五十句机智表现让蛮夷哑口无言/今天是腾讯生日转发此消息立即升到1个太阳
【后来的我们】
有些人不满足于被灌输,开始产生UGC内容;(享受创造的乐趣)
有些人为增值服务,比如游戏付费;(为更爽的体验消费)
有些人热心公益,包括救灾、扶贫、提诉求;(社会责任感)
有些人结交新朋友、找回旧友;(沟通交流)
后来的我们,把互联网玩成了一个热热闹闹的另一个世界,然而有一群人,却没跟上我们的脚步。----就像15年前我们没跟上美国的脚步一样。
-----------------
说一些工作见闻,上一个项目做的是社区养老,在北京。
(55-70岁)的中老年人,其活力、状态和自发的拥抱互联网的信念与速度,都挺让人惊叹的。让我们越来越有“诶你想一想,十五年前他们怎么哄我们玩的”这种感觉。
先占坑,回京用电脑再补详细案例等等。
(待更)
发表于 2021-11-30 12:19:46 | 显示全部楼层
当前的互联网环境下,市场越来越难做了。老产品越来越重视老用户的回流,想出现新鳌头的应用越来越难。新产品要么成为爆品,要么就是不温不火的缓慢发展。
大CP遇增长天花板,开始重视老用户回流和沉默用户唤醒工作;小CP受线上获客成本逐年升高的制约,部分产品的线上拉新成本高于线下。移动互联网的产品周期越来越短,发展节奏越来越快。大的格局已经形成,每3个月左右依然会出现一个热点,2017年市场渗透率top1000榜单中有78%是16年的老面孔。
在早期泛互联网时代,整个互联网被当成一件事情看待。互联网本质追求的是垄断,赢者通吃。所以当时的投资,投的是未来的垄断者,或者是垂直细分领域、横格细分领域的垄断者,投前最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考察这家公司有没有可能造成垄断。
针对当前的互联网现状,我们需要转变思路
一、真实明确的需求
两种互联网公司更具投资价值:1.大用户的高频刚需。2.高毛利的垂直刚需。
大用户的明确需求是指当前或者之前被证明过的需求,用新技术、新方法进行重建,它不是创造性需求。互联网第一个去创造需求的公司基本上都死了,因为创造性需求需要强大的推动力,往往是巨头能做的事情,而不是创业者能做的事情。互联网的明确需求是指以前被验证过的真正的大需求。验证方式有很多种,比如说在线下行业有没有被验证过,在其他国家其他区域有没有被验证过,在PC时代的互联网有没有被验证过等等。
一个过往不是强需求的东西,千万不要指望它因为移到了线上就变成一个强需求,这是不存在的。一个东西能在互联网成为强需求,一定是它在某一个时代、某一个环境之中本身就是强需求。
二.快速融资的能力
这个能力的重要性现在会被越来越放大。
一个原因是现在的流量极为昂贵。如果没有获得投资,你可能没有办法快速增长。即便你在早期有一定的红利,也会被竞争对手快速追上。
另一个原因是当前融资环境的变化。现在的状况是钱多但是好项目非常少。一旦有一个项目吸引到了注意力,它一定会迅速融资。其实重点并不是融资的速度,而是它融资的这个可能性。
三.用户的获取
一个纯互联网项目,评判它最核心的价值一定是它的在线用户人数,所有的ARPU值、留存率等等。在一个大盘子内,它的活跃用户数决定了它的价值。
互联网的特性就是让用户的到达成本和你的分发成本足够低。互联网的核心就在于你得有明确的用户获取渠道和获取方法。
有很多的产品都存在一个缺陷,就是它的用户获取存在断裂。一个新东西做起来重要的不是靠模式创新,而是要有让它流行起来的源源不断的用户渠道。
四.市场的下沉
最近这几年以及未来的一小段时间里,市场是在不断下沉的。
做产品有两种方法往上打或者往下打。往上打很容易建立壁垒,有很多小众社区它的管理运营都非常烂,但是它的调性使得它的用户边界非常稳定,也很少流失。往下打虽然是顺势而为,但也会面临两个挑战:1.在下沉市场中,有一些原生模式其实更加符合用户需求。2.容易被复制。
往下打,虽然看上去都是下沉,但是它其实是两极分化的现象。第一个分化在于,它跟大城市的需求一样,但是用跟大城市的一样的打法不管用,需要一个更有效的方法。第二个分化在于,当下效果不好但是更适合长远发展,因为这一批用户中其实有很多并没有接触到传统的应用场景。
很多现有的模式其实已经是过渡发展,思考的层级过多。很可能你去做的时候效果没有爆发,但是会逐渐积累这个产品的口碑,以及用户对它的认知。一旦用户接受了它以后,它的边界非常牢固,别人打它是很难的。你可能需要破坏性的方法去达到效果,或者花更多的钱积累,会变得非常的两极分化。
五.线上、线下的融合
过去有很多互联网的服务是纯粹的线上,或者说线上给线下导流,或者说线下聚集到线上,它本质上是有二元对立,或者二元结合的关系。
但现在,这个界限会越来越消融,几乎分不清到底是在线上还是线下,可能随时在两者之间切换。在这个过程当中,价格因素的权重会下降,大家会更在意便利性和效率,希望需求能随时随地被解决。
六.基于场景的社区
这是一个跨代的变化。随着时间的推移,新一批用户其实是一个泛娱乐的生活状态,需要有趣味性,满足他当前好玩的场景诉求。
现在我们投资公司以及它的产品,都必须有一个高延展性。不光是上下游的延展性,还有产品本身的延展性。比如兴趣社交,场景社交,很多人一头扎进去做了一个极为细分的社交产品,这个诉求本身就是错的,因为这个产品本身限制了它极大的延展性。
作为互联网人的思维,第一是要考虑受众群体,第二是要考虑这个产品的延展能力。纯粹的互联网,或者纯粹的线下,会越来越不适应当前的发展。并不是说纯线上的产品没有价值,而是说当出现新的机会的时候它往往可能是融合的。
做互联网一定要做大的平台,这个思路不管站在什么时候都是对的。唯一的区别就是,以前能做成一个巨大的平台,现在可能做成一个小的平台但是它拥有的价值更高。在小的细分里面,做到一个足够大的平台是非常有价值的。现在很多人做小的娱乐社区或者小产品,只有很一小部分人喜欢,当这部分用户很快到达天花板之后,又不具备足够大的商业价值,延展性就会遇到一个瓶颈。
过去的几年,凡是独立成为巨头,没有被所谓的BAT巨头直接干死的公司都具备自身的延展性。它可以不断地延伸,不会把自己标签成为一个产品,所谓的标签往往其实是一种融资需求,或者说最早的核心用户的定位。
因此在2018年,以技术和场景划分开来看,互联网的下一波红利应该去思考的方向有:

互联网的下一波红利在哪里?-1.jpg
成熟技术+探索场景,这个象限内的事情现在就能做,人人都能做,但是这个场景过去还没有得到完整的验证。
成熟技术+成熟场景这是个高竞争的象限。越成熟用户接受度也是越高的,吸引的资源,发展的速度都会更高。比如人工智能,富媒体化、直播化等,还有对传统的改造、用户群的升级和降级,传统高DAU的应用。
新兴技术+成熟场景,这里的技术是指它的应用层面。产生了应用可能的技术才叫可用技术。是否有其他新兴技术?其实每一年都有不可预计的黑马会出现,所以这一块是可以持续关注的,但是没有办法立刻出售。
新兴技术+探索场景这是最难的一个象限。其实作为互联网,通常是不建议去走这一块的,因为它面临着冷启动的问题。比如说区块链应用,现在根本没有所谓的成熟,现在的所谓区块链应用大部分来说都是在做跟B,或者说极为底层的协议有关的,阶段是非常非常早期的。
以上根据青桐大咖说第十四期嘉宾 @孙志超 分享整理
如何对一家未上市企业进行市值评估?怎样成为一个称职或优秀的 FA?游戏行业创业有没有可能打破大公司垄断?
发表于 2021-11-30 12:20:07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家好,我是猎豹 CEO 傅盛,今天我将根据自己的创业经验和对行业的洞察,和大家集中探讨一下,新的经济环境下,产业互联网的机遇在哪里,普通人该如何抓住。

我们先提出一个问题,就是说为什么传统这个经济比……实体经济比互联网经济效益低,原因有很多,其实咱们简单分析一下,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说其实最关键的就是实体经济没有一个数据化的驱动过程,互联网从第一天开始,它就是一个数据驱动的。

什么叫数据驱动,就是你所有的用户行为,所有的产品全部都可以变成数据,变成数据的好处是什么?其实本质上就是你不用那么强的管理,你甚至不用那么强的决策,在一个既有产品上。

我说猎豹我们最近进行一次复盘,我们发现我们有接近 1000 个 APP,当然有一些是主题啊什么的,我们的主干 APP 有上百个,你说我怎么可能管得过上百个小组呢,但是很好,他们发一个 APP,日留存、月留存,这个周留存,月留存,对吧,用户的点击的主动率,然后日活等等这些,他们是数据驱动,这个产品好不好,和别的产品一比就知道。

曾鸣教授讲过一个那个,讲过一本商业的书籍,就是说淘宝为什么会这么强大,因为淘宝到最后都不是阿里的淘宝,是所有淘宝一些店家的淘宝,每个人都在上面建店,然后变成数据的一部分,又变成淘宝系统的一部分,今天淘宝事实上是中国最大搜索公司,因为它本质上收入都是靠淘宝里面搜索竞价排名来的。

所以当互联网变成一个数字经济的时候,它整个驱动,它哪里发生什么都是用数字体现的,而不是靠模糊的经验体现的,实体经济有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它所有的东西都数据都丢失了,最后变成一种要么就是汇报上的文字,要么是沟通时候的言语,一些战略化的表述,它不是数字驱动。

所以,规模化就非常难,不是不可以,规模化以后效率就很低,规模越大,效率越低但是反过来看互联网,规模越大,效率越高,你看今天互联网有一个特别反差的现象,就是头部企业长的都很好,阿里还在年增长百分之三四十呢,在座的大家做的公司有几个能做到每年百分之三四十的,反正我是做不到的,我看了一下跟我差不多的这一类企业也都挺痛苦的,可能这个涨一点,那个不好,利润涨了那个不好,因为流量,就是数字啊,它把所有的那个流量都给吸过去,形成极大的马太效应,,但是我们看一个当年的一个打赌。

这是一段我开始以为他打 5 年的赌,(详情对应文字下方视频)我认为马云已经输了,你想 2022 年,2022 年我觉得马云也未必会赢。为什么?因为你看到整个电商像实体经济的渗透速度正在变慢,这就是一个值,就是到 2020 年肯定是打不了……他讲 2022 年,就到今年为止电商其实整个乐观渗透率就美国大概 10%  多,中国 20% 多。

我认为但我不赌 1 个亿了,到 2022 年电商也不会超过 50%,这是为什么呢?你看我们过去 5 年,我们最近捋了一把,过去 3 年在线下这种商业体的就是商场的客流量还在增长,就是大家并不是由于手机的强大就开始宅在家里点外卖,就是只在家里叫电商了。

其实,大家去逛各种 Shopping  mall 线下看电影,电影市场也在增长,其实今天并没有出现马云认为的那种整个电商统治一切,大家不需要实体店铺了,并不是的。反而我看到一些新的消费者品牌,他的店铺正在增加。就是传统实体的尝新感和这个体验感然是互联网经济无法比拟的优势。

所以,你看这几年出现一个词叫什么?叫场景,这在 3 年前很少出这个词,为什么?那时候不要讲场景,因为手机拿出来就这么大,里面做 APP 不用场景,它是需求。场景是什么?就是站在这就是一个场景,你站在商场门口是个场景,你到法院门口你肯定是想打官司,那是个场景,每个人在这个屋里的这种环境,整个你的荷尔蒙乱七八糟都不一样。

你站在各个地方,所有这是一个无法比拟的优势。所以,就是叫产业互联网,就是新的时代,大家都在讲产业互联网,产业互联网究竟是什么?

产业互联网的本质其实就是把实体经济变的更加互联网化,把实体经济变的更加互联网化不是简单的说来一个人,我就让他下载我的 APP,变成我 APP 的一部分,不是的。

实际上产业互联网的本质是让实体经济像互联网一样变的更有效率,或者换句话来说,这也是我现在正在做的一件事情,就是我经过几年的摸索对 AI 的理解,大概理解了今年我认为实体经济是有可能变的像互联网一样的更有效率的,所以新的机遇,对。

比如说,我们再把实体经济再抛开看一层,其实问题在哪?就是人力成本越来越高,大规模的培训成本非常高昂,大规模推广新产品、新服务都很难一致性,中心区域和边缘区域职员的数字难以统一,我讲的是服务业,依赖个人经验数据化管理难。

但是,大家发现一个没有?这些问题在工业,尤其是所谓 4.0 工业大部分都在解决,你看这个人力成本越来越高,工业有什么机器人,这个培训成本也是用机器人去解决的,大规模的自动化生产线,中兴这个就现在工厂已经能在哪个地方建个厂,它就看人力便不便宜了,因为它那个建厂的标准流程是不会被改变的。

今天再讲工业 4.0,工业上直接跟店铺连,所有东西都数字化,我买特斯拉的时候,我是在网上打了几个勾,打完几个勾以后,特斯拉产线就得到这个订单,然后所有自动化生产就完成了这个,它所有都数据化,不是靠个人管理经验了。

这么一个变化在服务业,在我们实体的一些店铺、品牌其实还没做到,所以我当年要做机器人的时候,很多人都说我靠,傅盛又发疯了,或者说又哗众取宠了,或者又赶热潮了,不是的,是认真在想有没有可能出现一个设备,这个设备你知道机器人大家都能听得懂,其实它就是一个智能化设备,2B 的一个智能化设备,2C 的智能化设备手机,使得每一个人的行为都数据化了,不知道所有行为,你的购物行为、你的社交行为、你的看新闻的行为、你的娱乐行为都数据化了,因为通过手机这个设备。

那么我们在 2B 没有能找到一种设备,让它数据化?其实就是这么一个简单的命题。这个因为这是很多了,我只讲我看到的东西(就这一段)。

所以,我们就做了一个智能服务机器人,如果我能找到一种这样的设备,它在这个场景下,能够让这个场景的用户的行为数据化,其实就有机会实现刚才我们解决的那一系列的问题,对吧?比如说首先设备肯定是不耐烦的嘛,为什么你那么喜欢你的手机,你的手机永远不跟你生气,对吧?你随便怎么用它,比任何宠物都好玩,对吧?除了没有电之外,都很好,对吧?专业知识丰富,一样的。手机里面所有 APP,你打开 APP 就是一个新功能,这个我们机器人也是,你只要在一个场景下,有一个新的功能,吸引客流量高,我们已经证明了。
使用 App 查看完整内容目前,该付费内容的完整版仅支持在 App 中查看
App 内查看
发表于 2021-11-30 12:20:57 | 显示全部楼层
前段时间看电影版《小王子》,看到商人的星球那一段时,忽然觉得明白了一点什么。

互联网的下一波红利在哪里?-1.jpg
小时候听到这段时,并不理解那个商人为什么坚信通过数星星就可以占有星星。现在自己作为成年人,看过很多商业现象并身处其中后,不得不佩服作者对商业理解的精道 —— 成功的商人,就是比别人更懂得抢先把有价值的东西算到自己的账本上。
商业的本质与必然趋势
商业的本质是在市场交换中逐利,而市场交换的基础是物权和人们的需求。互联网时代与工业时代相比,商业上变化的根本动因就是物权分配方式的变化和人们需求的变化。KK在新书《必然》中提到,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可以制造的物品越来越多,每个个体都开始拥有越来越多的消费不完的东西,一切都开始显得过剩。
与20年前相比,今天的我们有了更多的食物(麦当劳、原麦山丘)、衣服(优衣库)、电器(Sony、松下、西门子)、家具(宜家)、房子(万达)……工业发展和消费主义带来了物质生活的过剩,人们需求已经开始慢慢从物质向着精神转变:社交(FB、twitter、微博、微信)、旅行(airbnb)、读书(amazon、当当)、电影(imdb、youtube、优酷、乐视)、音乐(itunes)、文化(豆瓣)、知识(知乎)、艺术(守望者)……
当下,人类的生活方式已经显现出了一种不可逆的、必然的趋势:知识逐步地共享化(开源),产品逐步地拟人化(服务),所有权逐步地临时化(租赁、分期付款),信息传播趋向实时化(互联网)。
在这个必然的过程中,商业基于物权的本质并没有变,就像《小王子》中的那位商人一样,每个互联网企业都拼命地抢在别人前面 把他们认为未来有价值的事物记录在自己的账本上(物权的提前抢占)。
但是与此同时,人们的需求正在发生激烈的变化,在工业时代,由于资源和制造能力的相对匮乏,我们的需求是整齐划一的——专家、品牌和独占技术构成了工业时代消费文化的中心式架构,这种架构既带来了飞速的发展也压抑了人性的自由。而在未来的互联网时代,伴随着生产制造能力的绝对过剩,人们的需求将更多地反应自我价值和个性主张,未来将是“去中心化”的,人性将被再一次解放。
随之而来的变化就是商业社会满足人们需求的组织方式,她现阶段的表现就是从工业时代的物权独占社会(专利独占、物资独占、经营权独占)转向物权共享社会:各种资源的充分共享(开源)、基于信息的精细协作(众筹、租赁)和人与人的实时交互(移动化、可穿戴设备、直播)……就像工业社会替换农业社会时代的必然进程那样,这些信息时代的全新的(也更像原始人的)社会关系正在代替人类过去数百年来社会关系的主要形态。KK甚至大胆地预言,未来我们每个人实际拥有东西的数量将会越来越少,而能够享受到的物质和服务反而会将会越来越多。

过去20年网络红利的实质
过去的20年里,虽然我们一直在提所谓的“互联网革命”,但事实上她才只是像个婴儿一样蹒跚地学会走路而已。即便如此,我们也已经可以观察到网络商业红利发展的一些端倪——她更偏爱出现在那些用互联网的新方式来满足有效需求的商业领域——她的一边是后工业时代过剩的物质供给,另一边是工业时代未被解放的旺盛的人性需求。

互联网的下一波红利在哪里?-2.jpg

这在欧美及全球的互联网领域有一些典型的例子:
比如整合出版社和其他企业过剩的库存,来满足人们在购买图书和类似商品时对品类丰富度和价格低廉性的看似矛盾的双重需求(亚马逊)

比如借助过剩的网络开发者资源——站长和独立开发者——来满足人们对各种个性化信息的查询、快速获取知识的渴望(Google);

比如借助闲置的私家车资源满足人们对出行工具的个性需求(优步);

比如整合闲置的房屋来满足旅行者短期住宿需求的企业(AirBNB);

比如借助设计和研发来整合发展中国家廉价的工业制造能力来满足人们对科技产品消费需求的公司(苹果)

……

那些最典型的红利公司基本上都是通过一种网络化或类网络化的物权整合方式来把那些相对闲置和过剩的资源整合到自己的“账面”上,再去解决一个在资源独占时代难于解决的鲜明需求的企业。
中国的互联网公司也同样是这样的商业思路,虽然由于富足程度与美国和欧洲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她们还要面临一些额外的问题(例如社会信用),但是整体的大方向是一致的。比如:
通过整合中国大量闲置过剩的工业、农业生产能力来满足8、90后消费者们个性化的购物需求(阿里巴巴、京东);

通过整合文艺爱好者们过剩的分享能力来丰富或者简化人们选择文化艺术消费品的过程(豆瓣);

通过整合相对廉价的网络开发者资源来满足人们在通讯或娱乐等方面的需要(腾讯)。

正常的市场红利,几乎肯定是因为一边有过剩的供给(供给价格相对低廉)而另一边有旺盛的需求(愿意给出溢价),这本身和是不是使用互联网技术没有直接关系。只不过互联网时代促使需求和供给发生了变革,所以才催生了互联网时代的这种新商业趋势。

互联网的下一波红利在哪里?-3.jpg

未来的网络红利
前文提供了一个思考这个问题的角度和框架,这个思考框架主要是在讨论一种商业上的“势差”,或许和雷军谈的“风口”是在谈类似的事情,只是我把我的思考尽量说的直白一些。在设想具体的红利领域之前,我们可以在这样的思考框架下试着分析一下各位答主们提到过的行业
1、金融
年轻的一代人在新颖的理财方式方面的确存在着旺盛的需求,但是金融产业的供给方——可获得稳妥回报的投资项目——似乎依然是稀缺资源而不是过剩资源,通过互联网的整合似乎并不能直接促使大规模的投资获得更具效益的回报。宜信的成功似乎更多地是因其专注于小额个人信贷,找到了农民、学生、白领(感谢rang stark指正)这样具有较稳定还贷意愿和能力的放贷对象,但追随者们复制这一能力的机会似乎不大。
2、医疗(养老)
老龄化的确是未来严峻的社会问题,但是这个行业目前的有效需求似乎并没有被成功地挖掘。在中国现在的环境下,看病和治病本身似乎在道德上已经不允许继续去强调利润了,而养老院并不存在过剩的供给,同时老人们似乎也并不喜欢去养老院,毕竟民间的道德基础还是养儿防老。我认为老人们现在表现出的最旺盛的需求是被关爱、受到尊重和用晚年时间实现一些人生梦想,无论是晨练、歌咏还是广场舞,这里都存在着巨大的商机,但它们并不像AirBNB的民宿业务或者优步的打车业务那样容易被整合。
3、教育
我从事过大约8年的培训行业,教育问题的确是中国社会的一个巨大的问题,而且未来的20年都会持续存在商业上的旺盛需求。但中国教育市场追逐红利的发展瓶颈是:我们本身并不具备足够优秀和丰富的教育供给资源。我们很多大学里的老师,在学校都无法触动(或者无心去触动)学生,所传授的知识与社会脱节严重,校园里本身并不存在学术上的“过剩”。因此在过去的20年,中国民间机构组织教育资源的方式,一直都是将一些企业界的精英或者那些教学价值被校园低估的老师聘请到机构中去授课,这在未来恐怕也仍然是主要的方式。但是,随着中国产业竞争的加剧,企业家和优秀人才的工资将持续上涨,这类资源也将变得稀缺,所以供给上仍然不会变得过剩。在这种限制下红利很难有效地形成。而优质的教育资源在海外一些国家似乎存在着过剩的情况,所以将优质的全球教育资源整合为便利的本国服务可能仍然是未来中国教育互联网公司的主要方向。
4、大数据
该领域的主要问题是中国的开放数据太“脏”,本身不像美国和欧洲有丰富的开源数据“过剩”地供给,如果仔细查看英国和美国等国家在政府、医疗机构、产业门户、教育机构和博物馆的信息开放方面几十年来所做的工作成果,你就不难知道为什么大数据在这些国家被视为显而易见的新机遇。而在如今的中国,无论是那些功能粗放的政务公开化“成果”还是中小企业艰难的信息化现状,似乎都表现出全社会还没有为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做好准备,所以我虽然已经投注了很多精力来研究大数据,但我认为中国的全面大数据化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目前阶段只有局部的小红利而没有全局的大红利。
5、各种O2O
滴滴打车的模式已经验证了,基本上可行,但我认为只是中国地区的红利并不够广阔,存在着投资过热的问题。各种点餐平台是O2O目前最主要的形式,而国内的创业同胞们似乎太强调模式,而缺乏对产业资源结构的框架式思考。中国的餐馆虽然多,但它们生产能力的闲置情况并不是特别大,因为餐饮这种行业本身门槛低所以能生存下来的企业大部分都已经很繁忙,那些具有规模的企业也基本是像麦当劳、肯德基那样把食品服务行业“工业化、流水线化”才保证供给和需求刚好均衡,所以其中过剩的供给情况并非常态。而需求方面,中国城市白领的收入也还没有高到对送餐费多出的几块钱不在乎的程度,所以两方面来看这里的红利基本上是假象。至于有机蔬菜这样的细分市场,也同样存在着类似的结构问题,所以我认为这也是块只有比较小的细分市场红利的空间,不存在整体的大红利。
虽然我对上述领域多持悲观态度,但我仍旧看好在中国发展互联网的商业模式,机会还是非常多的,20年后一定会有非常多的新模式互联网公司。
下面,我随便举一些例子来展望一下:
私人专业安保
政府已经开始了大刀阔斧的裁军,那么显然未来会出现一批“过剩的”受过军事训练的专门人才,那么需求这一边呢?富裕起来的中产阶级和一些有安防需求的企业对专业化的安全保卫没有旺盛的需求吗?向客户阐述一些新闻里最近出现的富豪绑票案件,恐怕就能触动不少人去聘请专业保镖了。借助互联网来聘请专门的安保顾问难道不是一个好主意吗?(当然我并没有做深入的研究,如果真的要进入这个市场还是要仔细研究一下其中具体的玄机)
———— 2015-12-24更新 ————
为胖子/瘦子/特别嗜好群体的定制服装
中国服装制造的过剩产能绝对在全球是数一数二的,而现在体型偏胖和偏瘦的人以及对服装有特别嗜好的人与日俱增,这些人对服装的需求并不停留于便宜或者一般款式,他们为了穿得更有个性,不被人说成衣服不合身的怪物,是愿意付出溢价的。这其中存在着一个非常可观的需求市场,而传统的服装制造业(即便是优衣库或者小规模制造著称的ZARA)出于成本的考虑仍然难以照顾这个领域的客户需求(我个人真实的体验,优衣库大码服装几乎永远都是断货状态)。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信息(消费者对服装的特别需求)在这个领域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潜在的消费者在网络上比在实体店更容易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从而可以放下芥蒂放心购物。
微型企业聘请临时工的平台
伴随着万众创新的大潮,将会有更多的微型企业快速地涌现。微型企业有人力、场地和服务等多方面的需求,在美国就有WeWork这样的公司通过整块租赁场地进行装修在分拆租赁给微型企业来赚钱。而在中国,北上广这样的城市里面场地仍然是相对昂贵的资源,所以简单粗暴地复制WeWork恐怕是行不通的。但是,微型企业也有需要雇佣临时帮手的各种需求,因为养不起人但是又要完成一些项目工作,所以不得不去聘用临时工。在这个局部领域其实持续存在着过剩的供给(不好找到固定工作的大中专毕业生、培训生),和信息的不对称(难以快速找到能力合适而又愿意受聘的临时工作者),因此我认为这里存在着一个网络化的红利机会。
———— 2015-12-26更新 ————
新农业与互联网
应评论中@常顺的邀请,说说我对新农业的浅见。农业技术对全人类富足的贡献是底层的,它从数万年前开始出现,逐步成为人类生产活动的基础,农业让人类安定下来,人口逐步地增加,在农耕文化下产生了璀璨的文化、艺术和各类信仰,科学和工业发展的基础也是农业。从本质上说,其实我们前几年经常讨论的“人口红利”从很大程度上来说就是中国的农业带来的。中国自古是农业大国,而且地理条件非常适合发展稳定的农业,在中国历史上鼎盛的时期依靠着丝绸、瓷器这样的典型农业技术称霸全球的贸易网络…… 所以,农业的互联网化是个很大很大的问题,我自己也不确定现有的知识储备是否能驾驭这样的问题,就像开始说的,粗浅的谈谈算是抛砖吧。
农业产品所面对的市场非常宽泛,其中有两个比较重要的领域:一个是作为饮食原料(吃喝产业),另一个是为工业提供原材料(比如棉花、木材和丝绸等),这次先针对第一个做一些阐述。
在饮食市场的供给方面,今天的中国虽然不是农业物产最富足的国家,但是却具有过剩的历史数据(所谓的饮食文化)积累。我们中国人在历史上是非常非常非常讲究吃喝的文化的,而且可能是世界上关于吃喝的文化积累最雄厚的国度(没有之一),用数据的视角来看就是我们的文字资料里面储备了很多关于吃的元知识数据,我们的传统文化甚至在数千年前就开始把吃和健康结合起来提倡养生。
但是,由于在科学与工业发展的这一轮我们中国起步太晚,导致我们并没有在食品工业领域创造出足够强的商品品牌,相反今天的年轻人都在消费西方人的饮食文化。出现了在后工业时代中国——这个历史上最会吃的国家——的国民反而不知道该吃什么、怎么吃的问题。但是,幸好有一点没有变,我们中国人仍然有投注精力来研究吃喝的文化传统,我们的国民在总体上比英国、德国这些以理性著称的国度的国民会投入更大量的时间来研究饮食,从长期来看这在供给上一定会形成一种过剩。
需求方面,今天老年人在大量地需求养生,年轻人在需求个性化的饮食。由于食品的过剩,人类已经在文化上给工业时代的饮食打了标签——“垃圾食品”。那么,与垃圾食品相对立的另一端是什么呢?我想可以叫做“艺术食品”,就是吃喝的讲究达到艺术的程度,或者“轻奢”的程度。我认为这就是未来具有非常巨大潜力的需求领域。
于是,我们就要思考一下:在中国,对“饮食方式相对(于世界其他民族和地区)过剩的投入”与“未来旺盛的‘艺术餐饮’个性化需求”之间,是否存在利用互联网进行规模化的商业对接的可能性呢?我认为很显然是有机会的,因为对于消费者来说,消费一种个性化的、艺术的饮食,往往意味着提供产品、服务的背后要进行大量信息的整合和复杂的协作,这些需求和供给没有互联网的参与是不能被充分满足和解放的。
当然,你会说现在有不少关于饮食的APP呀,比如菜谱软件或者点餐O2O。是的,这说明很多人都觉得这里有机会,但它们的商业思考往往不符合我说的在“两端之间具有足够大的‘势差’”这一点。比如点餐O2O认为人们对不出门吃盒饭有巨大而旺盛的需求,而供应商这一边又具有过多的库存。这里面的问题我在这篇回答的前段谈过:人们为了不出门吃饭愿意付出的溢价是不高的,因为他们吃的还是“垃圾食品”,而且不出门的同时也牺牲了外面的就餐环境;更何况餐饮行业的剩余库存并不像亚马逊所从事的图书行业那么典型——中小型餐饮店生产食品的边际成本的下降并不像图书印刷这样地具有边际递减优势(盒饭一次做得多也会降低成本,但降低的比例已经不那么大了,尤其对中小餐馆而言)。这种“势差”的不足,是会构成商业上的发展瓶颈的。而我前面所猜想的这种势差,一边可以构成溢价,另一边存在着过剩供给,看起来比O2O的机会要多一些。
———— 2015-12-28更新 ————

互联网的下一波红利在哪里?-4.jpg
制作了一幅我文中提到的“势差”理论的简单示意图
因为我也是一边回答这个问题才一边思考到这样一个理论,前文的叙述难免啰嗦了一点,所以做了这么一张小图给不喜欢读太多字的朋友速读一下:)
再解释得小白一点,产生持续红利的先决条件就是做买卖所讲的“供需两旺”,但是在供需两旺的条件已经具备之后,关键的一步就是打通通路,这背后最基本的、朴实的逻辑差不多都是“要想富,先修路”这条俗理了。
以农业技术为主导的古代商业为例,要做到某个市场的供需两旺,达成所谓的红利最大化,先要占据核心的生产资源,比如土地、种子、人手和种植技术——中国古代就具有瓷器、丝织品这样的核心技术,当时这是中国最高的机密之一也是国家重要的竞争优势,造成了非常大的出口红利。当时为了把丝绸运送到中亚和欧洲赚取红利,商人们一步一个脚印地淌出了一条“丝绸之路”。
工业革命后也是一样,英国人率先依靠改进纺织这样的产业,组织国内的剩余农业劳动力去变成纺织工人以及各种工人,达成在本国某种工业产品的过剩。而英国人又需要来自全球的其他“过剩”物资——比如咖啡、水果、烟草甚至奴隶。这一轮红利的前提同样是供需两旺,而所修的路,就是“大航海”的各种海上路线。
互联网经济所处的当代,全球市场已经充分地细分,但基本的红利原理我认为不会变。网络公司所干的事情,也是修路。只不过修的可能是一条半虚拟半真实的路,每一波红利的前提,依然是供需两旺,而中间没有修通的路,必须是借助互联网的方式修起来比较有优势的。
更新一张图片

互联网的下一波红利在哪里?-5.jpg
聊了很多产业结构,还没谈到背后巨大的社会价值观背景。美国的互联网第一代巨头企业的创始环境是在所谓的后现代主义的社会大背景价值观下,这一背景下的三个主要的价值观念就是多样性、自由和选择,可以说物质的相对过剩、消费者追求更自由的消费方式以及在众多物质和文化中进行理性的选择是整个西方社会发达国家面临的重要主题,也是深深植入这一代企业骨髓中的价值观。
而在中国,我认为我们才刚刚进入到和他们类似的这样一个时期,而且是在30年非常快而潦草的增长之后忽然到达这个状态的,这导致我们的企业家在追逐红利时更容易思考和认同现代价值观念的那些因素(比如我自己也是成长在工人家庭,我也是相对来说更信奉科学的力量),而难以一下子抓住互联网背后价值观的精髓。
仔细看看图中的几个时间轴示意,或许能更理解我说的意思吧。
———— 2015-12-31更新 ————
没想到这个回答这么快就得到了400次赞,有媒体朋友们来联系我转载,在这里一并说一下,本文是原创,想要转载这篇文章的媒体请直接通过知乎站内信联系我一下。
有些朋友可能觉得我“看好”的都是小市场,听起来不像医疗、养老、教育、大数据这样的领域那么地有必然性。这里我说明一下,我认为只有仔细甄别每个细分的市场,才有可能发现所谓的红利市场,如果一个市场人人都能想到它未来有需求,那就一定意味着会有无数的企业会杀进去竞争,这样既不会有垄断也不会存在什么红利了。
下面接着前面说说农业的第二种类型:为非食品的工业提供原材料的那些细分市场。
这类市场实际上门类相当多,规模也不小,比如服装、家具、家居用品、化妆品甚至是造纸这样的行业。在农业这件事上,比较容易想到的就是把自己的某种丰富的物产资源或者加工能力作为思考前提——我有什么就去卖什么,这个想法虽然大体上没错,但基本上所有的企业都在用这样的思路,难以形成差异化的战略。所以,我建议这样的农业企业向其下游去寻找机会,想办法借助互联网去整合工业制造中的过剩产能与消费者的差异化需求。
沿着我们前面的提的思路,服装市场我前面举过给胖子瘦子定制衣服的那个例子,该行业存在着大量闲置的服装制造能力,而消费者的个性需求也有很多可以整合的细缝。
我们尝试用“供需两旺,通路不畅”这个思路思考一下家具这个行业,现在大城市里的家具城模式大都已经行不通了,为什么?不是因为产品质量或原材料的问题,而是因为用户需求剧烈地发生变化,年轻人的生活方式不同了,大城市7、8、90后通常是租房子,不愿意买过去那种实木的家具。因为对这些用户来说,万一搬家的话传统家具太麻烦。而即使是那些定居的用户,也喜欢购买设计上对狭小空间、年轻人生活习惯思考更多的那些家具。(而在家具城里寻找这样的家具很费力)
这两年,北京的宜家一到逢年过节就几乎100%处于爆满的状态,可见年轻人对这种时尚新颖、轻便的家具用品的购买需求是非常旺盛的,淘宝上有代购的,还有很多专门做宜家高仿的。此外,家具产品设计和制造的壁垒并不高,要点是设计,这里已经出现了整合的可能性。
中国的家具制造行业过去一直没有形成非常充分的企业产品设计能力,现有的、保守的设计师聘用机制让一些有想法的年轻家具、装饰设计师们没有用武之地,价值被闲置和浪费。如果能够搭建网络平台让他们来进行新酷家具设计思想的展示,用众筹、预购甚或租售的方式吸引用户来订购,同时整合闲置的制造和原材料资源作为品质后盾的话,是可以形成一个有趣的社区化的网络家私平台的。
今天是2015年的最后一天,预祝各位新年快乐,阖家幸福:)
———— 2016-1-3更新 ————
这两天听了罗振宇的2015跨年演讲,他在讲到华为和小米的那一段,提到了他个人的一个尖锐的观点,就是所有的连线生意目前已经过了窗口期,未来的机会“只有点而没有线”。我复制了他文本版(演讲稿)的一段,大体的观点如下:
“2015年春节刚过完,我私下有过一个判断:如果现在做O2O创业还没有拿到A轮投资,就不要再走这条路了,机会窗口已经关闭了。 …… 包括互联网在内,所有的连线型生意,巴菲特都看不上,因为它们不是时间的朋友。那巴菲特所谓的价值投资是什么呢?是“点”——那些能在时间的流逝中长期稳定增长的生意,比如可口可乐。我这里说的“点”,比巴菲特更进一步,是指那些利用到了最新的基础设施,改变了产业原先的成本结构,打开了全新的交易入口的商品或者服务。”
我本人非常赞同他在这一段演讲中所阐述的观点和原理,如果用这个观点来审视我在前面提到的“供需两旺,通路不畅”这个势差原理的话,他的观点就是创业者要去成为通路上的突破点,而不是去搭建整条通路线,并不是因为通路线错了,而是因为通路线太难赚到钱。
而我在2015年所举的例子大部分还是在谈论“线”,并没有打中“点”,这对参考那些观点去创业的朋友们是致命的。当然,我举的例子全部都存在“点”的机会,而且做点比做线更具有可操作性。无论是互联网与中国饮食文化的结合,还是基于农业材料的家具生意,就绝对存在着和“褚橙”类似的突破点。罗振宇演讲中的一个核心观点是:在2015年,中国互联网的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基本完成,未来的互联网商业将不再有基础建设方面的窗口期,而只存在基于产品品牌、商业通路上的窗口期,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各种IP的兴起,IP将成为未来商业的入口,成为突破点。
我非常希望各位读过这篇长长的文字的朋友们可以看到我今天的这段更新,在这个时代没有什么人说的什么话是真正的金科玉律,观点和话语都在变化中不断成长和进步,重新审视我以前的一些回答,其中有不少观点在我今天来看都是值得诟病的,所以我才第一时间就来修正这个答案,因为修正后的视角可能才更有价值。
———— 2016-1-21更新 ————

互联网的下一波红利在哪里?-6.jpg

很多人都认为寒冬已经来到,似乎怎么创业都没有机会了,我看未必。特别奉上张五常老师关于垄断和细分市场的这样一段有趣的话。
事实上经济衰退除了意味着资本供给的减少,同时也意味着资源采购成本的下行,风险总是伴随机会同时增大。任何市场都是周期性发展的,现在大环境周期到了谷底,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未来会增长啊,这可不是什么“明天会更好”的天真言论,人类已经经历过几十次这样的小周期和数次这样的大经济周期了,低谷意味着洗牌和商机。快思考你能抓住的机会吧,找个细分市场形成你自己的垄断优势,2016年是这件事千载难逢的机会!

———— 2016-3-23更新 ————
补充一下对于“通路”的解释,以免一些朋友误解。
我在前文中所说的“供需两旺,通路不畅”,这里的通路并不是简单、狭隘地指销售渠道。而是更宽泛意义上,企业可以通过整合自身能力,而去消除的市场阻力。这里的路,是指过剩的供给能力与已经出现的需求之间的路,阻碍这条路的可能因素包括:产品的价格、产品的设计、购买渠道、产品或服务的稳定性、市场的文化因素等等。
以苹果公司为例,苹果非常核心的一个能力就是产品的研发和设计,我认为这种能力也是一种“通路”能力。因为阻碍着智能手机这个行业的因素,根本就不是销售渠道,而是产品的功能和设计、品牌以及价格。苹果的产品贵,但是他手里有品牌和设计能力这两个核心的“通路”能力,附加上它的App和音乐、娱乐内容平台整合能力,这些能力竞争对手努力模仿,但是一直没有真正超越它,所以红利仍然会保持在它手里面。

互联网的下一波红利在哪里?-7.jpg

类似滴,在中国市场,小米发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通路能力:价格。小米和锤子以及很多国内的安卓智能手机品牌,其实上游的供应商可能都是那几家,小米很多产品零部件据说就是和苹果一样的上游供应商。因此说,小米选择的最主要的通路能力,就是价格。
价格也可以是一种通路能力。

从品质上来讲,一些日韩欧美手机的品质都是有保证的,但是他们的价格策略在中国就不会构成通路效应。以同样是国内企业的锤子手机来对比会更明显,锤子选择的通路能力战略是和苹果死磕设计以及品牌认知度。这个策略和小米相比显然需要更长的时间、更多的资金以及更深厚的品牌积累,并且客观地讲超越苹果的难度依然非常大。消费者是很现实的,小米选择价格这条通路策略,虽然被很多人所不屑一提,但被市场验证是可以通过资本和供应链管理等能力来保持住的,因此它获得红利并保持,甚至还可以在其他的电器细分市场来复制这种通路能力
我对通路能力的解释,也是希望提醒很多从传统行业跑过来和所谓的互联网+公司竞争的那些企业。不要因为互联网+的那些天花烂坠的概念而忘记商业竞争里面的一些基本要素,实际上商业都是一样的,互联网公司也要遵循商业竞争的方法和策略。
我说几句最近对苏宁策略的思考。我觉得苏宁本身有一个非常牛的“通路”能力,是那些互联网公司都流着口水也搞不定的,那就是一种“到达能力”,因为有这么多的实体店,它几乎是某些特定人群“摸到”、体验到家电的唯一去处。这种强大的到达能力对那些基于体验的家电产品来说是必须的。因此,如果我是苏宁,我会考虑巩固自己这方面的通路能力来和互联网公司竞争,而不是做一个电商来防守。

互联网的下一波红利在哪里?-8.jpg

为什么呢?因为苏宁的通路优势本来不在价格上,它的商业模式整体上如果去拼价格,会让供应链方面加速选择像天猫、京东这类本身通路优势就在“低价”、种类丰富这些点上的平台,等于巩固了对手的通路优势。我觉得某种程度上现在已经成了这样的局面。
如果忘记现在的局面,单纯思考家电市场的趋势的话,在过剩的供应能力和消费者的旺盛需求上,在很多细分领域都有明显的红利。苏宁就应该避让小米已经做到极致的价格这条通路策略,借助自己庞大的实体店优势,思考怎样在别的通路上对接新的旺盛的消费者需求。

比如利用互联网将家电产品的售后服务做到某种极致、超越市场现有水平和消费者预期的稳定(像支付宝做到的那样);甚至于可以去开辟出租业务,针对那些现场体验非常好的高价位高品质商品,提供基于网络的出租服务;甚至于进行实体化的众筹,都是应该考虑的策略。这些都是比价格策略更符合未来消费趋势也更能实际打击竞争对手的
如果传统企业能受到我文章内容的启发,将脑洞打开,巩固自己原有的那些商业优势,甚至于抢先运用好势差去做好以攻为守的策略,那么互联网公司也无法通过简单的整合来和你们打了。我想这同样是一种“互联网红利”吧~

———— 2020-1-27起笔,5月16日更新完成  ————
这篇老文不断被阅读,这回来更新点东西,鼓励一下能把长文看到最后的朋友:)下文主要是对「势差」商业思维框架的一点新的补充,整理了一下我对中国市场红利背后的底层动因的判断。
时间到了2020年,中国的经济近几年遇到了不少问题,中美贸易战和最近的肺炎疫情加剧着经济问题的凸显,一些不靠谱的商业机构(其中当然包括不少围绕互联网来讲故事的商业机构)在这样的逆境下暴了雷,这让不少人都对于过去几年所谓的互联网思维、雷军所说的“风口”思维等产生了一些怀疑。
然而,我认为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互联网经济仍然具有相对的优势地位,一些互联网企业(比如外卖送餐领域的美团等)在这样的大环境下甚至出现了逆势的小幅增长。我几年前的某些观点也得到了印证,当然另外一些“预测”也被证明是错得非常离谱的——比如「私人保镖」根本就过不了法律那一关,需求恐怕也是伪的,属于非常不靠谱的Idea,大家看后哈哈一乐也就罢了。
「(如今)互联网的下一波红利在哪里?」这个问题的关注热度有明显的回升,恐怕是越来越多的朋友所处的行业不再能“站着赚钱”,甚至“跑着赚钱”都很困难了,因此开始思考下一步发展的问题,我身边也有些朋友被迫着开始思考这篇文章探讨的问题,翻出这篇老问题来寻求参考。我的“势差”理论也许是思考这一问题的一种可以借鉴的思维模型,也许不是,关键看你是否读懂背后的基础逻辑。
为了进一步阐释这个基础逻辑,有一个问题我先要啰嗦一下。其实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就一直有一个问题在脑海中挥之不去:「为什么一方面中国基础的工商业发展表现出严重的能力不足,而另一方面又表现出非常发达的互联网/信息化呢?」相比中国,世界上很多发达国家,并没有发展出像中国这么发达的互联网经济形态。这个问题即使在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也没有想出一个所以然。
最近两年,我开始意识到中国互联网发展的机遇恰恰就源于中国工商业基础的严重不足——由于改革开放时,中国的现代经济基本上处于“百废待兴”的状态(说得夸张一点,我们几乎是在一个工商业废墟上开始起步发展经济的),因此中国经济要想生存下去,就必须要在能力上进行补足,而中国手里只有两张牌可以打:1、人口红利;2、区域改革——地理位置和文化差异带来的相对经济独立性给了我们改革这个机会。
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无非农牧业、工商业、信息产业这些大的基本形态,每个国家和地区表现出来的差异也基本都是这些经济形态的混合,而中国由于前述的「两张牌」现状,尤其是中国现代工商业起步严重落后这一点,自然就演化出了一种“用信息化能力补足工商业基础缺失”的独特产业演化形态。
比如,在日本和韩国的餐饮行业,由于经历了非常长时间的漫长发展,因而有非常发达的送餐服务以及自动化销售的、非常普及的信息系统,这样一来其餐饮行业在服务能力上就表现得非常发达,不存在“通路不畅”的问题,互联网就无法简单地杀入这些行业去变革。然而在国内,由于餐饮公司前几年普遍都不具备起码的服务能力(比如外卖、标准化的服务、自动化服务能),还处在非常原始的小餐馆业态下。而另外一方面,经济发展促使大众对餐饮服务品质的需求快速提升,这在客观上就存在了一种“通路不畅”,或者换个时髦的词叫“消费场景”。一旦互联网公司想到一种方法,用信息化方式来和大量小餐馆合作,形成“美团外卖”、“饿了么”这样一种新业态形式,就能比传统小餐馆在能力上高出一大截,从而非常快地变革这个行业(在信息业已经得到提前发展的大中型城市尤其明显)。
理清了这一点后,我需要对“势差”理论做一点补充:互联网技术在国内的经济环境中并不仅仅是以“通路”方式来补足市场在供给和需求中间的不足。它是中国这个后演经济体保持高速发展所不可或缺的基础能力要素。基础到什么程度呢?基本上就是到了如果它被压抑就没法继续保持经济活力的地步,也就是说它本身就是第三张牌。
<hr/>三张「红利牌」

这里稍稍捋一下思绪:近代——1840年以后——由于历史上我们是一个充分发展的、精致的农业文明国家,导致我们在工业和商业时代的严重落后,并持续进行着长达上百年历程的工商业大转型,这个转型过程还是现在进行时。
此过程发展到最近的10几年,已经可以看清我们手里基本上有这样几类「红利牌」可以出:
(1)人口红利——源于农业文明带来的社会结构稳定性,构成了中国发达的制造业发展基础以及形成了一个有巨大潜力的内生市场。这个红利主要体现在工业高速发展期,像美国这样的国家是通过移民政策来解决这类问题的,而我们则是通过改革开放快速地把农业人口转向了工业人口来释放这种红利的。过去几十年,在工业领域这些人口红利大部分已经释放掉了,下一阶段预计需要体现在各类服务业、商业、信息产业等领域。
(2)工商业改革红利——源于农业文化导致的人性压抑,通过工商业改革可以逐步释放这些人性中的需求。由于人口众多加上幅员辽阔,这就导致我们的工商业改革可以持续很长的时期——这也是我们和欧洲各国、日本、韩国这样相对领土面积比较小的国家不太一样的地方,我们在地缘和文化上具有一定的多元性和层次性,如果处理得当可以获得长期的改革红利。我个人认为理想情况是达成墨子的“兼相爱,交相利”型社会,从城市到乡村,大江南北,三教九流,各个领域都还有不少红利可以释放。如果有心的话,你应该已经注意到政府在有意加大改革力度来释放这些红利了。
(3)信息技术红利——源于前述的特殊国情导致我们在这个技术领域产生了超越其他领域的投入和大幅度的「代偿」发展效应。这个红利牌的释放方法要和前两张牌结合起来打,并且需要操作者本身深刻地理解这种技术的本质。中国在移动通讯、云技术、人工智能等领域发展非常迅猛,这些不仅仅是某种可以让我们骄傲一下的成绩,更是在当下和未来维系我们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发表于 2021-11-30 12:21:38 | 显示全部楼层
私域流量管理类的大数据服务
远的不说,来看看这一两年爆红的短视频和直播。大家都知道现在抖音快手有多火,这其中也让不少人赚了大把的钱,比如头部的一哥李佳琦、李子柒等。
但是这里有多少个人做直播,做视频,想吃这波红利,起码有上千万吧(具体数据没去查),赚钱的有多少,可能就千分之一,具体的也不太清楚。
但是赚钱比例最大的肯定是那些背后提供服务的,就是那些给直播做培训的、给网红包装、代运营的,提供服务的机构。
就像当年淘宝火的时候,轻松赚钱又多的就是那些背后提供代运营服务、淘宝开店培训服务的公司。
同样的,现在的互联网,表面上热热闹闹,各行各业风光无限,动不动爆出什么新风口,但是大家都想做台前的行业、风口的行业,自以为会成为头部玩家。这就导致了跟上面的想做抖音快手头部的人一样,最后就是全军万马过独木桥。
所以与其在那些打得不可开交的行业里厮杀,不如做背后的服务,给那些要过独木桥的人提供后勤服务。
与互联网相对应的服务有很多,但是为啥说红利是私域流量管理类的大数据服务呢?
这边先简单说一下什么是私域流量管理类的大数据服务,其实就是大家熟知的CRM软件,是属于CRM的一个细分类的软件。
主要功能就是管理微信数据的,方便公司对员工的管理,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麻烦,比如飞单,带走公司资源等。
一台电脑可以同时绑定多个微信号,可以看到管理微信的聊天记录、加粉路径、微信自动回复、自动通过好友、导出数据报表等等。。
这个软件其实在市场上很早就有了,相信也有很多人用过。既然不是新兴的产品,那为什么还会有红利?因为这个市场够大,而且对于客户来说,成本很低。
就目前来看,不管是你用什么平台去获客,但是最后都是往微信上引流,这是近几年无法改变的事实。
以前公共流量大,引流成本比较低,所以这类软件很多人不太重视。
但是随着现在的获客成本越来越高,渠道越来越多,流量越来越精细化,私域流量的管理也越来越难,特别是流量的二次开发。
所以,私域流量管理类的大数据服务的市场会越来越大,尤其是销售型的公司,销售工作重度依赖于微信等社交平台的,会越来越需要这类的服务。

互联网的下一波红利在哪里?-1.jpg

当然互联网的下一波的红利可能会出现在很多的行业,但是私域流量管理类的软件绝对算一个。
发表于 2021-11-30 12:21:5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曾经听说过一个观点很有意思,叫做意识形态决定商业模式。伟大的科技产品,都是服务于大众。这可以说是文明繁荣的起点。
熟知历史的朋友们会发现,古代每一种繁荣的文明,包括其科技水平提高,总是和相应信息载体的发明和普及直接相关。与此同时,从古至今每次技术的更新,都是受益人群的一次扩大。所以我觉得,随着互联网快速发展,受益最大的人,就是我们这些普通大众。
换句话说,伟大的科技造福的不仅仅是精英,而是大众。回望世界科技史,我们会发现某项技术最初的发明人,往往冷门小众高贵矜持;而更有影响力的则是将这样一项技术发扬光大出普世价值的人,不论是造纸还是印刷,不胜枚举。
科学技术对人类最大的红利,是解放了劳动力。纺纱机解放了手工制造,汽车解放了徒步走路,计算机解放了脑力换算。大家要知道,有一部分小众人群是不劳动的,当科技可以代替人力服务时,最大的受益者必然是大众。所以说,
就拿读书来举例,在春秋战国时期,只有极少部分人能读书。随着造纸术的出现,读书的门槛开始降低。对于小众人群来说,用竹简看书,还是用纸来看书,其实影响不大。但对于大众来说,这项发明就是质的改变。
随后又出现了活字印刷,再次降低了阅读的成本。小众人群人可能依旧热衷于对孤本、手抄本的收藏,但对大众来说,能便捷或者极低成本从书籍中获取知识,就是最大的收益。
再到如今,电子书、网络论坛、有声读物的出现,让大众获取知识的途径更加便捷。这就是科技发展对大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互联网普及对大众获取信息的速率增快的影响。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对大众的影响,从衣、食、住、行、工作、学习方面,可以说是天翻地覆。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关于城乡人口比列,城镇人口占39.1%,农村人口占60.9%。所以说,看一件科技产品对中国人群的改变,不能只看城市,重点要看农村。只有改变了农村,才算服务于大众,贡献与人民。

互联网的下一波红利在哪里?-1.jpg

下了高速路,就是另外一番天地。

为什么非要去农村呢?
互联网的本质和造纸术、印刷术一样,都是传播工具的革新;而互联网对农村的必要性在于通过这种新的信息和能量传播介质,让我们发现了三线以下零零散散的消费力,可以集中上来,成为一种新的商业模式。
大家不难注意到,超级大都市的繁荣,很多情况下是像漏斗一样,抽走了附近小城市的资源和消费,并且吞噬了周围的人才。
如果这些消费留在当地呢?众多小乡镇的消费力加在一起,未必比一二线城市要少。所以,当互联网在城市逐渐饱和,那些嗅觉敏锐的大公司,开始将目标放在下沉市场了。
就好比东汉末年,诸侯们一团厮杀,你争我抢。曹操把目光放到了村县,一搞起来了“屯田制”,为曹魏政权北方打下了经济基础。因此,有战略头脑的大公司,都没有将目光单一锁定了一二线城市,而是在往回看,往下沉。
曹孟德在乱世纷争的局势中,想到了利用无地农民进行军屯,足以证明他是一位优秀的政治家。在商业竞争激烈的今天,传统互联网公司如何立足农村,开拓乡镇,感觉新一轮的互联网变革刚刚开始。
在我看来,农村与互联网之间作用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农村既需要互联网,但互联网想要长远的发展,必须要去农村。那么,当互联网技术+较远农村,会对农村产生怎么样的变化呢?为此,我特意走访为了一些三线城市的村镇,前去寻找答案。

互联网的下一波红利在哪里?-2.jpg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1、思维骤变,人网互助。
偏远农村的商业思维范畴,非农即商。当互联网进入农村后,给信息服务类职业,扩展了新的发展空间。民间有句俗语叫做 “皇权不下县。”说中国古代县以下的管理,由于地处偏僻,民众稀散,皇权无法准确覆盖,需要村镇自治。同理,在新时代的互联体系中,也出现了“互联网不下县”的局面。
互联网从本质来讲,是一种“双向多对多”的通信,解决了信息传输问题。网络最大的便利是将大空间浓缩化。因此在大都市中可以将网络的便利,发挥到最大。但农村生活空间本来就不大,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当生活中的所有衣、食、住、行和社交,都能在农村的一条街上完成时,网络在农村就失去了优势。另外,在农村里人们还并没有习惯互联网生活。这个时候,如果互联网还想在农村开花结果,就需要具体的人来引领,这个人就是大家的“熟人”。
所以有了互联网+58同镇站长,这种新兴商业思维模式的出现。
姓名:王伟
性别:男
年龄:37岁
特点:豪爽、活跃。
名言:“我每搞一次活动,一个微信号就能加满。我们镇百分之八十的人,都在我们朋友圈里。寻人、二手转让、招聘信息,我只要发条朋友圈,几分钟就能搞定。”
这位王伟先生是村县站长中较为活跃的一员,也是互联网思维与熟人引领结合的一个优秀实例。王先生表面看着朴实粗糙,但做起工作来十分细腻。他的手机里,有几百个地区交流群,每个群都有不同的功能。
那么这种资源的分配方式,能不能商业化呢?可以真正帮普通人赚到钱?
在采访王先生时,他刚刚谈定了与当地一家儿童乐园的宣传合作。传统的宣传模式是印制传单,人力发送,这种模式不但成本大,还效率低。王先生与儿童乐园谈定了500张优惠票,通过自己站长身份的号召力进行售卖,这样不但节省了成本,还可以对有孩子的人群进行精准投放。不到半天,王先生就卖出了200多张。

互联网的下一波红利在哪里?-3.jpg

被疯抢的儿童乐园票

站长通过朋友圈的形式,将一个村镇的成员组织在一起,形成一个密集庞大的人脉网。然后再将发布在平台上消息,及时的分享到朋友圈,便能精准填补了互联网信息无法彻底渗透的乡镇基层领域的问题。
平台负责发布信息、整合资源;
站长负责精准投放、线上引流。
靠拥有互联网思维的人,去精准填补互联网无法准确涉及的地方。这种新兴的商业思维,互联网+村县站长做了很完美阐释。
2、形式革新,分工灵活,
当互联网进入农村之后,使劳动分工逐渐的去中心化与集体化。
比如这些站长们,他们共同拥有企业品牌背书,但每个人都是独立存在的,从而激发出自己的劳动积极性。他们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与特长,不断提高自己的个人能力,打造自己的个人信誉,去选择适合的领域,将自己的利益和平台的影响,扩展到最大化
比如说有的人比较擅长玩品牌合作,攒资源;有的人则喜欢老老实实待在家里“带货”。
而站长与平台的关系不是从属关系,而是互补关系。
平台给站长提供身份,站长为平台经营繁荣。而站长们可以通过更加自由的劳动输出方式,为多元化的价值观做出贡献,塑造更平等、更公正、更丰富的社会认知。
姓名:刘周
性别:男
年龄:40
特点:时尚、果断。
名言:“同镇站长们靠自己努力赚取的钱,我们不抽取任何抽成。我们不赚村民们的钱,我们只赚广告商的钱。”
提起站长,我先入为主的会觉得这是一个土味职业,但当我看到刘先生时,彻底颠覆我这一印象。他衣着光鲜,配饰讲究,这分明就一个大公司的高管嘛!
刘先生是58同镇在地区的总代。刘先生只所以能成为总代,靠的就是那股“敢为天下先”的勇气与魄力,在互联网+村县站长的战略刚刚启动时,他就判断出这是一种很有潜力的经营理念,于是果断选择了投资。
你以为他们前期推广手段很高端吗?
其实他们很接地气,总结起来六个字:“扯横幅,刷广告。”听刘先生讲,有一次他们前脚刚挂上横幅,后脚就被一个老大娘收走了。问老大娘为什么收走。大娘回答,拿回去搭鸡窝。

互联网的下一波红利在哪里?-4.jpg
我哭笑不得问刘先生,后来这大娘怎样了?刘先生说,因为他们得知大娘家里养鸡,于是专门为大娘在平台上开展了养鸡服务,如今这位大娘已经自愿来报名应聘村县站长了。
听到这个回答,让我佩服不已。吃苦耐劳的创业精神与灵活精准的商业思维,是刘先生成功的关键。他的经历从侧面也反映出这种灵活性的社会劳动分工模式的成功。
从“由点成线”到“由线成面”,最后“由面到体”,公司、总代、站长,村民,形成了一个整体关系。公司布局,总代管理,站长服务,村民收益。个体造就整体,但又不受整体制约,最大限度发挥出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当这些点、线、面,越来越多时,这个整体也会无限扩大,形成一个稳定的有机体。这便是社会劳动分工灵活性的优势。
3、资源整合一职多兼
传统的劳动模式,讲究专职专业,这种现象在农村体现的格外明显,种地就是种地,打工就是打工。之所以出现这种劳动概念,是因为人的体力与精力是有限的。当互联网进入农村之后,大众可以自由的整合自己的碎片时间,并通过这些碎片时间,去做一份新的工作。比如村县站长,他们大部分都是“一职多兼”。
姓名:宁梅
性别:女
年龄:45岁
身份:众多
特点:低调、热情
名言:“我在做站长之余,还开饭店,投资了移动充电宝,最近准备开办一家高档连锁酒店。
宁女士是我这次考察中,唯一的女性。她反复告诉我们,不愿意告诉其他人,自己的站长身份。刚开始我还以为,她是不是觉得这个身份难以启齿啊?通过交谈我才发现,是因为她的身份太多了。
宁女士即是酒店老板,又是产品投资人,如今又做了站长。诸多身份汇集于一身。其实“一职多兼”是同镇的站长当中很常见的现象。大家在本职工作完成的闲暇时间内,通过互联网来从事站长工作,一个简单的连接分享,一个便捷的信息交流,就能完成他们站长任务。这样做既能将对剩余劳动力的合理利用,又能将自己所从事的众多职业资源互补。 比如宁女士就在她饭店里,安置了移动充电宝的网点。通过58同镇平台,为自己的酒店招工。

互联网的下一波红利在哪里?-5.jpg

站长的小龙虾餐厅,色香味俱全

之所以能出现这种现象,全得力于互联网技术对农村基层的改变。这种改变不单单浮现在表象,更是实际。我这次所调研的“村县站长”,他们大部分人的生活条件,都高于正常的乡镇村民生活水准。互联网让这些村民在有限的空间与时间内,创造了无限的劳动模式,从而也将村民的个人收入拓展到了最大化。
4、领域互补,反哺农业
农村之所以叫做农村,是以农民耕种为主。当互联网进入农村之后,产生了一系列新兴职业,那么这些职业算是抢占农业劳动力吗?我觉得不算。就拿村县站长这类的新兴职业的出现,我觉得他们非但没有抢占了农村的耕种劳动力,反而可以互补农业,使农业在农村得到更有效的发展。
姓名:张捷
性别:男
年龄:28岁
特点:内向、沉默。
名言:“去年南方某地粮食滞销,我通过平台,顺利的帮当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张捷先生是我这次接触的站长中,最年龄的小一位。他沉默寡言,性格内向,看着更像一个一位技术宅男,完全不像一位活跃爱社交的人。就这样一个人,是如何帮助村民解决了粮食滞销问题呢?
张先生虽然出身县城,但最早就接触了互联网。早在十几年前他就是当地贴吧的吧主了。了解完张先生的经历,就明白为什么沉默内向的他,能成为一名优秀的站长了。十几年的互联网经验,培养了他的思维模式:价值环流思维。这意味着,所以的资源都是可以重新组织的,而价值是在交换中流动的。
拥有这种互联网思维的人,正是乡镇缺少的人才。由此可见,互联网的出现,不但能够解决农业问题,还能够扩大当地村民的的职业范畴。
张先生所说的那句话,这就是互联网互补农业的最好例子。在传统农业劳作模式中,选种、耕作、收割、售卖,都需要个人来完成。这个过程需要很多的人力、物力与时间。如果一个人可以居间推动信息流通,将农业耕作对个人的消耗度降到了最低,即使没有直接从事农业耕种,但也在为农业服务。由他们组建起来了人脉圈,可以及时捕捉农业信息,反哺农业,使农业的生产模式与效率,大大增加。

互联网的下一波红利在哪里?-6.jpg

古老的标语与新兴的思维,在农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为人民服务
我一直在观察各家互联网公司在下半场的动作。在如今这样可以说是混沌初开的转折点,如何能够掌握信息流通,并且在信息流通中获得收益,便能成为最终的赢家。
从58同城到58同镇,将互联网对大众的受益群体面,逐渐扩大。这是对科学技术改造社会,服务大众的的优良传承,更是大企业对社会发展的使命感与责任感的完美的体现。
我曾到很多互联网去做调研,有些企业经常带着员工读书。我当时就想,他们在读什么?
当我到乡镇走访了一圈之后,我明白他们是在做“农村包围城市”。
当我去农村做了这一次实地调研,才明白他们要实践的是“为人民服务”。
前者是手段,后者是精神。前者是过程,后者是目的。
换句话说,是意识形态决定了商业模式。
发表于 2021-11-30 12:22:08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十年的移动互联网,支撑起投资行情的大逻辑,可以被归纳为三大红利:


(1)用户数快速上升

(2)网速的快速提升

(3)单用户营销费用快速提升

但是显而易见,第一大红利用户数的提升基本已经衰竭(虽然在产业中还有增长,譬如微信用户都有40%的增长,但在资本市场已经提前反应,即资本上已经红利衰竭,下同)。

第二大红利,网速的快速提升,在直播概念之后可以说已经结束。沿着网速提升的逻辑,我作为传媒互联网分析师,也在二级市场率先提出了重度手游(网易)/网络剧/直播的投资机会。但从PC互联网的发展、以及海外互联网的发展来看,并没有比直播更加消耗网速的应用。所以可以说网速提升红利也已经衰竭。

但互联网人口红利枯竭的另一面,恰恰是单用户价值的急剧上升,而这很有可能是移动互联网最后一个超级红利。产业中有几件事情可以印证判断:

1、15年底曾和某上市游戏公司CEO聊天,谈到现在的手游市场,买量已经越来越难。 14年底开始的IP热,15年中开始的影游联动,都是游戏公司突破传统营销方式的努力。但这依然是一种存量博弈,无法改变随着手游生命周期的加长,新游戏极难买到用户的事实。

2、 总所周知,阿里的本质是基于电商的广告公司,我们观察阿里在移动端的货币化率(即移动端收入/移动端GMV),在2012Q2,这个数字是0.44%,而到了2015Q3,已经达到了2.39%。

虽然货币化率有很多因素影响,但粗略来看,大致可以认为,12年商户要在移动端卖100块钱东西出去,要给阿里0.44元广告费,而15年则需要2.39元。所以我们看到,之前不被淘宝卖家所重视的社交媒体渠道,忽然变得非常重要。

去年双十一,前十名的淘宝店中,有七个是网红店。而网红现象出现的本质,是淘宝商家寻求的流量突围。

3、2015年,腾讯整体收入同比增长30%,包含游戏业务的互联网增值服务增值只有27%,而广告业务增长达到110%。微博从15Q1开始,已经连续5个季度盈利。

其实这三件事情,已经囊括了游戏、电商、广告这三大互联网盈利模式。可见,高流量成本下的新营销模式,已经成为移动互联网的主旋律。垂直流量、高清晰度用户画像、强运营的产业链环节具备最大机会。

下面说说微博。大家都知道,微博最近的股价表现非常好,现在已经50亿美金市值,而去年8月最低曾跌破20亿美金。

一方面,这是微博自身的运作,比如垃圾粉的清理,垂直化娱乐化的内容运营。但更多的,是行业风口就在这里。确实放眼A股和中概,没有第二个微博这样的公司了.首先具备海量的移动互联网流量,其次主要收入来自于广告业务。如果把视野放在一级市场,可以看到今日头条也满足这个条件,也是去年的明星公司。

请珍惜移动互联网最后的超级红利^_^

知乎专栏:小X的互联网投资 - 知乎专栏
链接:移动互联最后的超级红利,与微博的王者归来 - 小X的互联网投资 - 知乎专栏

微信公众号:小X的互联网投资
发表于 2021-11-30 12:22:24 | 显示全部楼层
之前的几大热门——网约车、网上订餐、互联网金融、娱乐影视、互联网直播、跨境电商都开始被监管了。

2017年当下,共享单车、二手车买卖租赁、可穿戴设备正蓄势待发,相关政策也有待出台。

未来,哪些行业可以抢在政策出台之前,于乱世之中分的一杯羹?

第一种:人类终究是懒惰的。从网约车、网上订餐的火热程度就可以看出人类的天性。未来,与自动化AI计划相关的,智能机器人、智慧安防、智慧汽车、智慧医疗、智慧金融将是投资热点。传统的搜索引擎技术如果能结合AI,在语义网、私人助手上获得突破,前途也是不可估量。能发语音就不想打字,能打电话就不想发语音,能视频通话能不想打电话,由于5G的出现,移动视频聊天将有一波爆发。
(今天的 Siri,明天的 Jarvis)

互联网的下一波红利在哪里?-1.jpg

第二种:人最宝贵的是时间。由于互联网信息量过载,提高信息获取的效率相关——推荐系统、数据挖掘、机器学习相关领域将会成为投资热点;信息聚合类平台与KOL的出现,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想要快速获取知识的人节省了大量时间,与之相关的在线教育、问答、知识分享等高质量内容平台也将成为投资热点;大数据的出现让数据驱动业务成为时尚,如何获得付费用户、如何提高用户粘性、如何将注意力变现,能解决这三类问题的数据服务公司将成为下一波投资热点,与之相对的,保证数据安全、保障用户知识产权的公司也将成为关注对象。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互联网的下一波红利在哪里?-2.jpg

第三种:人类需要精神生活。经济好的时候大家喜欢旅游购物,经济不景气的时候喜欢在家看电影上网。经济形势好的时候,在线旅游和电子商务是热门,当前经济增长出现问题时,网红直播、网络小说、电影娱乐行业开始抬头。从论坛灌水到视频弹幕到看直播送火箭,从文字到图片到视频,能够持续提供优质媒体内容的平台,不管什么时候都是投资人争夺的对象。未来一种新的投资热点已经出现,VR/AR/MR技术的发展,给未来人类的娱乐方式提供了新的可能。
(我的 VR女友)

互联网的下一波红利在哪里?-3.jpg

所谓的未来,就是因为难以预测才充满了魅力。所以有些时候,我宁愿希望我的预测都是错的,这样的未来才更值得期待。在发展的初期,一种创新能否得到市场认可也是难以预测的,这就非常考验创业者的决策力、执行力和耐久力,但正因为预测的困难,也使得创新本身充满了魅力。
发表于 2021-11-30 12:23:05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家好,我是马力,我来说下我如何看待下一波互联网的红利。红利,是由需求到推广。过去几年,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很多产品迅速成长起来。我的一些朋友告诉我,当时他们在某些领域,随便开发一些应用,很快就能排到排行榜的前几位,获取大量用户。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在整个市场的角度,用户使用的手机从功能手机向智能手机过渡,这是一大波换机潮,用户在刚刚使用智能手机时,喜欢尝试各种应用,都想装来试试,所以获取用户的成本非常低。

也因此,很有公司都有机会建立自己的原始积累。后来,智能手机全面普及,用户的新鲜感和好奇心都降低了很多,变的更挑剔,产品需要更大的吸引力才能打动用户,相应的门槛就提升很多,通过手机应用来获取用户的成本就不断升高了。

智能手机换机这一波红利过去,是不是就没有红利了呢?当然不是。红利始终存在,只是在不同的领域出现,有些是大的红利,有些是小的红利。这些年,每年都可以看到新的机会出现,一些企业在挖掘这一个个红利,取得了成长。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理解「红利」呢?理解「红利」,可以从以下 3 个关键点来考虑。

第 1 个关键点,叫「需求流量池红利」。

互联网的流量都是在大大小小的池子当中。有一些池子很大,一个产品一旦在这个池子里,可以持续增长很久。有一些池子则比较小,只能满足产品短时间内的增长。

我有两位朋友,他们各自的产品在海外市场都有数千万的日活跃用户,增长的速度非常快。他们的池子分别是什么呢?国外用户有输入表情的痛点,瞄准这样的痛点,一位朋友推出的表情输入法产品获取了大量用户,每天都有上千万用户在使用,完成了第一个阶段的积累。想象一下面对每天上千万人,即使是树一块广告牌,也会有很大的价值。这样的池子,还可以进一步拓展,继续往其他池子延伸。
使用 App 查看完整内容目前,该付费内容的完整版仅支持在 App 中查看
App 内查看
发表于 2021-11-30 12:23:17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人看互联网,都是互联网+,将传统行业掰着手指头一个一个往上加:从媒体、商贸、餐饮、交通到金融,办个网站,开发个APP,写几行代码,似乎就是互联网化了。
前面的几个行业搞的红红火火,似乎没有互联网办不到的事情。然而,还真就有两块硬骨头,一直咬不下来。一个是医疗,一个是教育。这两个行业,十几年来,无数创业者前赴后继,可是始终没有哪个挖到金矿。
他们为什么始终无法被拉进互联网呢?一个核心原因就在于:体验感的无法取代。
我们看医生,都是面对面的交流的,望闻问切,获取症状的第一手资料。如果脱离了这个环境,单靠文字交流,或者电话交流,信息传递的真实感就会大打折扣。教育也是一样的,脱离了教室的环境,很多学生往往就会出现注意力的不集中,无法长期坚持学习。
单靠文字和小屏幕里的视频,能够和面对面的体验竞争吗?显然,现有的互联网技术是力不从心的。
怎么办呢?
或许,我们应该打开想象力,过去几十年的互联网发展,从来就不是单一的自我生长,而是跟随着硬件平台的升级,而在不断更新的。
我们举个例子:
拨号上网时代,网速有限,于是出现了文字的门户和搜索引擎;
宽带上网时代,在线游戏、视频、电商网站就陆续出现了;
智能手机出现,关于交通、餐饮、移动支付的地理位置类互联网服务就火了;
那么,接下来最有可能出现的硬件技术革新会是什么呢?
目前看来,最有可能的就是虚拟现实头盔、无人机和无人驾驶汽车。
后面那俩我们先不谈,单说虚拟现实。在2015年下半年,虚拟现实行业获得的各种初创投资忽然就火了起来,国内外的巨头都在扎堆进入。巨头有钱,玩的是基础平台,看起来两三年之内这个技术就会走向成熟化。
那么作为小玩家,自然就要开始未雨绸缪了,在这个新的平台上,我们能干点什么呢?
目前媒体上鼓吹的虚拟现实应用,大致都是游戏、影视,甚至是AV小电影。我不否认这些内容会出现一轮新的发展浪潮,毕竟体验更佳的游戏和3D影视,一直都是玩家们孜孜追求的梦想。
但我更想看到的,是除了这些传统玩法之外的新应用。游戏和影视,在互联网出现之前就已经有了,我们可以通过电视电影院接触到,可以通过任天堂索尼PS2接触到,加上互联网也不过是体验的场景多了几个而已。
与上一代硬件平台相比——
PC互联网的核心在于多了“互动”,于是最有价值的应用来自搜索、电商和社交网络;
手机互联网的核心在于多了“移动”,于是最有价值的应用来自户外生活服务。
虚拟现实的核心在于什么呢?毫无疑问,在于逼真的现场感。这正是传统互联网技术所一直在等待的革新。
你想想,在虚拟现实技术的支持下,你和教师、医生的接触就如面对面一般,外界的杂乱信息干扰也被排除了,信息传递的失真也被下降到最低程度,那么彼此的信赖感会不会得到大幅的提升呢?另外配合一些像穿戴手环、检测仪器等的外设辅助下,整个的体验效果完全可以上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除了教育、医疗,还有更多的依赖于现场体验的服务,也会得到革新。比如房地产行业,过去卖房子的时候都要修建一个样板间,费时费力。但是在虚拟现实技术下,完全可以用更低的成本和更快的速度来建立一个虚拟的样板间,满足购房者对未来生活的想象。
当然,以上这些场景,对于虚拟现实来说,我觉得都是小儿科了。
——虚拟现实和无人机的结合,才是我认为互联网技术创造新世界的最大价值。
现在的无人机,仍然处于小众玩具的阶段,除了拍摄、监测,似乎能做的不多。主要的问题在于哪里呢?我认为是灵活性的问题。
目前的无人机需要用智能手机来遥控,“智能”的程度还处于比较低级的水平,所以严重制约了他的场景适用能力。如果能够和虚拟现实头盔结合的话,一切都会得到改观。
【虚拟现实头盔+无人机+机械手】——这简直就是阿凡达好吗?试想想,端坐在家里,戴上头盔,通过穿戴式手套的感应操作,让你的眼睛飞越到远方的空间里,即时反馈和操作机械手完成你想实现的任务。
这样的设备你想不想拥有?这样的设备会创造多大的商业机会?
或许太科幻了,但我认为这个场景或许很快就会到来(10年左右),因为目前已经有多家科技公司(高通、NVIDIA等)在开发无人机的芯片了,希望能够尽快提升他们的计算能力。而计算能力的提升,总是遵循摩尔定律的…………
发表于 2021-11-30 12:24:16 | 显示全部楼层
嗯,这不算是个悲观的问题,因为每次有人提到未来互联网红利的时候,都以为现在是错过了。如题主所说,早期的淘宝店也好,微博也好,公众号也好,如果提到红利,那就是-躺着拿着东西随便经营下就能赚钱。可现实是,并不是所有的人能做到这一点。那么,我来结合一下个人操作的产品经验,来聊聊我认为未来的互联网红利在哪里。
我最早是做百度竞价出身的,所谓的百度竞价,就是包装产品-投放广告-导入转化。就是这样一个直接的过程。其实我一直有个疑问,很多人在后悔没有做微博,没有做公众号,没有做APP,但是却很少人会后悔没有做百度竞价,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我认为百度竞价的操作相对复杂,需要繁琐的后台设置以及自己会设置前端页面还有广告语设置。我感觉在中国互联网行业中,最早能够跳出来写软文的,应该也是做竞价不太好的那拨人。至于,为什么很多人会能意识到这是“过去的红利”,我觉得普遍有以下几个特征:
1.复制性强
  我们今天在微博看到的大V也好,公众号也好,我们会很容易发现他们的一个普遍规律,那就是---复制粘贴的内容。比如一个相同的搞笑图片,可能在网络上,会有同时几百个号在同步传。那么,对于从操作的角度来说的话,这么做是非常容易的。所谓“过去的红利”归根到底,就是复制性强,如果当初做了自己也能做的一种-心态。
2.思维成本低
  其实我在知乎混了这么久,发答案是这三周的时间。感谢各位抬爱,有很多人加我和关注我。在和这些人的接触中,我发现他们普遍有一个思想,就是我提到的A-B的思维。在他们的观念里面,如果能够以相同的方式去写一家煎饼果子的文章,可能自己的煎饼果子也会红遍大江南北;如果以相同的方式去复制微博和公众号的玩法,自己的微博和公众号也能吃的很开。但是真的让他们去潜心研究竞价也好,微商也好,自媒体内容也好,很多人不是埋汰自己,
就是太累了。借口有一万种理由可以找。说穿了,我看到人家捡石头卖,我跟着捡石头卖,就一样能赚钱。
3.建立在如果
  换言之到今天,百度竞价也好,微商也好,包括一些互联网爆款也好,依旧能贡献非常高昂的利润。虽然百度竞价不如当初回报比在1:20这么高的比例,但是,如果现在的你操作得当,依旧能够获得一个很好的利益回报。当然,想我第二点提到的,做百度竞价等其他互联网爆款一样,是一个很耗费思维的活动。
  所以,我觉得任何商业,尤其是互联网,“未来的红利”,我认为在以下几点:
1.内容服务型APP授权外包。
   比如独立的APP商城,某开发公司可以提供商城模板,不收取服务费,而是根据销量进行转化。
2.内容增值自媒体。
   今年可以说是真正PGC(互联网原创内容)的元年。消费者从电视转移到网络的速度越来越快,也越来越多。包括贾乃亮等明星也参与互联网原创节目的制作。可以说这块,是一个很强的红利点。虽然这件事做了很多年,但是我认为,尤其是今年是一个爆发的时刻。
3.农业食品自媒体
  因为农业食品的利润普遍不高,做互联网的人很少深挖这个板块。现在我有朋友已经操作某产品流水过亿了,很多人也聚焦到健康的饮食上了。当然,这种“红利”是建立在个人魅力的基础上的。微信的个人号,非常讲究一个自我魅力的养成。
4.思维懒惰的相关产品
  A,新闻推送。
  B,根据个人特征推荐社交伙伴。
  C,内容的二次开发,思维灌输式的演出等。
5.可复制性难的移动端百度竞价产品
  百度搜索虽然流量日薄西山,可移动端的流量还存在30%左右。目前由于手机端页面很小,而网速还没达到临界值(就是打开广告页面秒开)。很多消费者还没开始看广告就进行关闭。今后以强调个人魅力配合百度竞价移动端进行操作(个人微信号),应该是一个趋势。
总结:
真正赚钱的东西,要么是卖不锋利“杀人”的刀,要么是用最独特的方法"杀人”。
发表于 2021-11-30 12:24:24 | 显示全部楼层
所有的红利的前提,都是精准地为一大部分群体解决一个核心问题
这里有两个部分的信息,一是精准地解决一个问题,二是一大部分群体。这两个部分必须同时具备,才有可能预估下一波红利在哪里。

我看到回答里很多知友都提到了老龄人口的消费需求问题,不可否认,这在未来确实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领域,这个很好推断:“人口老龄化-物质水平提高带动消费升级-优质老龄化人口消费升级-市场相对空白”,如此推断,大家会去关注这个市场就很好理解了。

但是我想,大家想探讨的应该不是一行生意,不是哪个地方有钱捞的问题,而是整个互联网红利趋势的问题。
人口老龄化是既定事实,消费升级也是既定事实,但不代表针对老龄化人口的互联网消费需求就是红利,它应该是整个中国市场的红利,不值得再去剖析。换个角度想,还有什么问题等待我们解决?这些问题针对的人群是否足够广?从这两个问题切入,才能在红利到来之前先占好位置。

网购的兴起,淘宝的红利,是因为它解决了在线购物的问题,同时这个需求适应了所有人。
社交的兴起,微信的红利,是因为它解决了在线沟通的问题,同时这个需求适应了所有人。
智能的兴起,穿戴设备的红利,是因为它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数据直观可视化的健康问题,同时这个需求适应了所有人。
就算是知识分享的兴起,知乎的红利,也是因为它解决了知识共享的问题,同时这个需求也适应了所有人。
我不胜其烦地打下“这个需求适应了所有人”,是想提醒追逐红利的各位,一个红利绝对不是针对一小撮人的,针对一小撮人的互联网项目,一定无法形成红利现象。
我创业这几年与很多创业者沟通过彼此的项目,其实在国内特别是沪宁杭地区,不乏许多优秀的创业者企业家,有些甚至在圈内都做到数一数二,但是依旧不为人知。例如婚庆的、婴儿的、男人穿搭的,市场针对性强,这也是他们能迅速做起来的原因,但是这与红利不在一个量级上。

红利现象,如果不好理解的话,可以再回顾下共享单车市场的变化。
共享单车,因摩拜而起。它解决的是出行最后一公里的问题,而这个需求适应了所有人。第一个面对并解决这个问题的是摩拜,它创造了整个红利现象,到现在还作为共享风潮的鼻祖为互联网人广为议论。

所以,大家能理解了么?
互联网的下一波红利在哪里?没人能给出一个准确的答案,因为红利现象要靠坚持和机遇,同时需要准确判断时间,才能享受红利效益。太早或太晚,都可能错失机会。如果真的想做点什么,一定要关注我上面提到的两个必备的前提。

写这么多,是因为看到题目中很多知友提到老龄化人口的消费升级需求,有感而发,作为互联网创业者站出来说这些话,是想表达,老龄化人口的消费升级不是一个普适化的问题,这个市场可以做,但是称不上红利。我创立HOW问答式消费平台的初衷,是为了解决消费者的所有消费领域的问题,针对一个核心的痛点,针对所有人,精耕细作,就是为了能解决国内互联网消费者的那些奇奇怪怪的问题,希望能撬动一个红利现象。

如果非要用推断式分析来找下一波红利,我建议可以从每个人的生活现象中去寻找问题的突破口,而不是从某一个变化增长的人口数量去大而全的覆盖服务。
例如:
· 多屏交互切换问题
相机制作商从来没有想过自己不是被同行干掉的,而是被手机干掉的。手机背后小小的摄像头,让绝大多数的人放弃了相机。这就是多屏交互的末路,消费者喜欢集合化,目前电脑、手机、电视屏还是同时存在,多屏交互还是待解决问题,目前无法合并的原因我个人觉得是屏幕大-中-小,场景为家庭-办公-个人,因而还无法合并,但是在未来,期待被解决。
· 质量标准化问题
无论是买菜还是买衣服买床单被褥,网购解决了便利性,却没解决产品的质量标准化问题。而被大批量采购的产品如饮料、纸巾、油盐,很重要的原因是质量标准化透明。目前市场上有用标准化材质实现智能定制成衣的网站,未来能否能有质量标准化的解决方案给予互联网消费者更多信心?
· 陌生人求助问题
远水救不了近火,而社会却冷漠化,这个问题困扰了很多人。在现代社会人情贵过金钱,“帮助”已经变成奢侈品,更别提向陌生人求助。但是如果能通过陌生人信任解决方案与地图社交模式,能否有一个新的可能性?

以上都是个人一些奇怪的想法,可能因为做了HOW平台(How问答式消费平台),我习惯性自我思考,互联网创业不易,追逐红利是每个人的本能,但是努力与机遇同样重要,希望这个回答能对你有所启发。
发表于 2021-11-30 12:24:45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请自来。
因为对未来学和未来有比较深入的研究与思考,所以在寻找“互联网的下一波红利”这样的创业机会时,我通常会先推想未来人类的生活场景与社会面貌。当这个生活场景比现在更加美好而且在理论上可以实现后,我再思考什么样的公司能够让社会发展到未来的样子。而这样的公司就是互联网的下一波红利。
在接下来的文章中,我会给大家展示未来的发展方向,以及从中我们能够抓住的机会和红利。
1、教育与养老的结合
前面有很多答主都提到了教育与养老,这确实是这个时代的痛点,但当我们把养老院与学校有机结合后,其实能够很巧妙地把两个问题都抵消掉。
老年人的痛点在于,老无所依、空巢、无事可做,生活没有乐趣。教育的痛点在于,师资力量不够、教师不可能根据每个学生的情况提供个性化教学。而这两个问题其实是互补的,老人完全可以把大量的闲暇时间用于教育孩子,而孩子也能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帮助老人。
在美国就已经有幼儿园开始了这样的运作,(
西雅图一家幼儿园搬进养老院后,仿佛世界都变回了最纯真的样子)。
私立学校与私立养老院相结合,把社会上优秀的老人吸收进来,降低了人工成本,那么收取的学费与养老费就能够更加低廉。老人们平时能够参与孩子们的学习成长,生活过的非常有意义,活的自然比普通养老院要好。而孩子们享受到足够的“师资力量”,在助人与被助的环境中长大,也能够成长地更加健康。
如果想要了解更详细的内容,可以看我之前写的一篇回答《
中国的教育该如何发展才能顺应当今互联网的发展? - 戴自牧的回答》。在这片文章里除了老人与教育结合,还加入了另一个关键点——视频教学,而且文章比较长,可以让你更加深入地了解未来的教育场景。
2、法律app
主要功能:用户能够在app里面找到中国的法条与判例,以及每条法律制定的目的。当生活中遇到法律相关问题时,能够从中提供帮助。
增加用户使用频率:针对社会热点新闻,发布以法律为视角的评论文章,让app拥有资讯功能,成为一个日常都能用到的app。而且,这既可以达到普法的目的,又能够吸引用户参与对现有法律的讨论。
引导全民参与议论与制定法律:以“《中华人民共和国xx法》征求意见稿”和“热点新闻的法律评论文章”为突破口,找到现存法律的漏洞和过时之处,吸引专业人士与普通民众对法律进行讨论,集思广益尝试制定出对社会发展更有益的法律条文。
人大代表的参与:人大代表把优秀的法律修改方案作为提案提交人大,在全国人大上进行讨论与表决。
这个法律app能够让普通民众参与法律的制定,民众就在一定程度上拥有了立法权,会对法律形成更大的认同感。而且,很大程度上,认同法律就相当于认同政府统治,民众参与立法就意味着民主,中国也许会因为这个app走上我们的特色民主道路。
至于法治与民主的关系,可以看《
国家、法治和民主,这三者的关系》这篇文章。而关于中国民主道路更加具体的内容,《
当未来来敲门之民主》会介绍的更加详细。

3、没有贴片广告的视频平台

这个视频平台之所以没有广告,是因为观众必须花钱才能看视频,而看视频的钱是从看广告中赚到的。视频平台会引导观众用看广告得到的收益补贴那些优质视频创作者,观众也就拥有了自由选择广告的权力。
当广告变成贴钱就能发布后,每一个商家就都能够发布广告了,广告的数量与种类也会出现井喷,而观众在看广告时也就有了更大的选择余地。视频创作者会因为观众的买单,于是便会吸引更多的人和影视公司,把优质内容发布到这个视频平台上。优质内容吸引更多观众,观众吸引广告商,广告商带来现金流,形成一个良心循环。
有关这个商业模式的更多内容,可以看《
当未来来敲门:视频网站其实可以没有“贴片广告” 》。
4、包一片树林做坟地
大家是否对每年烧纸深恶痛绝,屏幕前的你是否有觉得烧纸既没有意义又污染环境?为了不让自己的子孙也跟我们一样的遭受这些,或许可以选择一种更好的丧葬方式——“树葬”。
不久的将来,每逢清明佳节,一大家子会以拜祭祖先位借口到我们的小树林里踏青、野餐,其乐融融。这才是有意义的死亡,我们未来人真会玩。
把我的骨灰撒在樱花树下,《
当未来来敲门之树葬》。
------------------------------
今天先写到这里,其他内容下回继续。
发表于 2021-11-30 12:25:05 | 显示全部楼层
说起互联网,绝对的大头戏肯定是微信
所以我们不妨来聊聊,后微信时代,下一个风口是什么
每天都在刷知乎刷抖音刷朋友圈,消耗了大量时间,内心已经开始有些厌烦,可一旦真的不让你刷,又会发现没啥特别的地方可以去。
不止你有这样的感受,在过去几年中,用户80%的时间,都被微信、头条、淘宝等产品所占据。
一方面,许多用户对这些产品已经产生审美疲劳,从内心上是期待新产品出现的。子弹短信上线后的高速增长就某种程度上验证了这种心态。
另一方面,即便用户已经开始倦怠,但其实对现有的产品形态已经形成习惯,甚至是形成依赖。如果贸然间推出全新的产品,不仅不能吸引到用户,反而会导致用户的反感。
因此,我们就会看到一些有趣的现象。一些产品,只需要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一些细微的创新,就能实现高速的增长。
典型如趣头条,只是在今日头条的基础上,添加了“收徒”机制等小创新,就在两年内获取过亿用户。
按照这个逻辑进行推演,接下来一到两年的时间里,有可能产生高速增长的产品,大概率是在现有的,已经成熟的交互形式的基础上,进行细微的创新而产生的。
而在其中,尤其以微信的对话框交互形式,是其中最为常见,也是最为熟悉的交互形式。基于这一形式,进行产品设计,用户更加熟悉,几乎可以实现无缝迁移,只要玩法够有趣,很容易就实现传播和高速增长。
我们已经看到,许多刷屏H5,就是以微信对话框的形式进行交互。
http://shared.youdao.com/market/xijing/index.html (二维码自动识别)

互联网的下一波红利在哪里?-1.jpg
而且,不仅仅是H5,三节课内部观察也发现,从国外到国内,已经出现了基于对话框这种交互形式的app,尤其是国外,类似的APP业务模式已经跑通,进入了盈利阶段。
就目前来看,随着微信逐渐覆盖全国用户,成为“操作系统”级别的产品,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基于对话框交互的产品,将成为新产品涌现的主流。某种程度上,能够成为一个小小的产品风口。
并且,这一趋势,从国外到国内,已经逐渐开始形成。
今天,我们就从基于“对话框”形式进行交互的产品出发,简单盘点一下从国外到国内的相关产品,并在此基础上,试着讨论一下对话框式交互的产品接下来有可能出现在那些领域?

互联网的下一波红利在哪里?-2.jpg

所谓对话框交互型产品,简单一句话来讲,就是以类似微信对话框的形式,用户通过点击屏幕进行互动。每点击一次屏幕,就会跳出一条新的信息。
过程中就像你和朋友聊天,你发一条消息,对方回你一条消息,只不过,现在你回消息的过程被简化为一次点击,但对方还是会反馈很多信息。
大致了解对话框产品的定义之后,我们来看看,具体有哪些产品按照这种形式进行设计。
虽然微信在国内一家独大,但是,更早发现对话框交互产品趋势的创业者,反而是在国外。
其中,以Quartz与Hooked两款产品具有代表性。
2016 年 2 月份,大西洋月刊旗下的数字新闻网站 Quartz 推出了同名 iOS 应用。刚一上市,就引起了许多人的注意,与大多数资讯类App将所有信息立刻摆在读者眼前不同,Quartz采用聊天对话的界面,读者点击,才有针对性地推送内容。

互联网的下一波红利在哪里?-3.jpg
同一年,苹果将其评选为 2016 年度应用之一,并在16年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占据新闻类APP下载量第一。很多用户给出“有趣”、“好玩”等评价、也被一部分人看作是新闻应用未来。

互联网的下一波红利在哪里?-4.jpg
国内也出现过类似的产品,但大家很快发现,相比起新闻的质量,国内用户更关注新闻的数量。而且,人工筛选资讯的模式,毕竟不如机器算法的效率高,所以,类似的产品在国内的新闻资讯领域并没有跑通。
但是,另一款名为Hooked的app,也采用类似的交互形式,不仅在国外大火,在国内模仿者的成绩也相当不错。
Hooked是一款“对话式小说”app,顾名思义就是读者以对话的形式阅读一篇小说。

互联网的下一波红利在哪里?-5.jpg

▲ 点击next,出现下一句
这种模式刚一上线很快收到了年轻人的喜爱,从16年11月开始,Hooked开始长期在App store霸榜,时至今日,都占据着美国App store图书类应用前五的位置。用户数量也一直高速增长,截至17年5月,平台用户已达到2000万,集中在14-18岁的阅读人群中。并且产生了100亿条小说对话。

互联网的下一波红利在哪里?-6.jpg
而之所以会选择这样的交互形式,其实完全是由数据支撑的判断。
最早,Hooked创始人Parag Chordia 其实是希望通过在线销售电子书的形式进行创业的,但是,遇到的一个挑战就是,他发现大多数读者,尤其是大多数青少年读书不能在手机上读完五分钟的畅销小说(当然,不是国内的网文,而是线下出版的书籍)。
如果读者连读都读不完,把书卖给他就更难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Parag Chordia进行了一系列的针对青少年阅读的A/B测试,发现同样节选自畅销小说的1000字阅读,对话体小说得出呈现方式比传统阅读方式的阅读完成率提高近80%。并且,恐怖小说类的书籍效果尤其好。
因此,Chordia将Hooked打造为一款对话型恐怖小时APP,一经推出,立刻大火,并取得了今天的成就,也验证了对话式互动在呈现小说内容上的有效性。

随着Hooked在海外的流行,国内也已经出现了类似的模仿者,比如说快爽,牛哔的对话等app。并且,国内的应用在hooked对话形式基础上,还做出了一些有趣的创新。
比如说,牛哔的对话,不仅仅是以对话的形式展现小说,并且小说的每一条都可以进行评论,读者甚至可以用语音念出故事中的某句话,互动性极强。

互联网的下一波红利在哪里?-7.jpg

互联网的下一波红利在哪里?-8.jpg

再比如说,快爽的小说,则是将小说的热度与用户点击的次数直接挂钩,点击次数越多,热度越高,通过用户更真实的行为体现内容品质。

互联网的下一波红利在哪里?-9.jpg

互联网的下一波红利在哪里?-10.jpg
目前来看,两款app都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以牛哔的对话为例,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已经有近200万的下载量,算是一个不错的成绩。
不过,以上提到的几款产品,大多数都是还是C2C(copy to China)型产品。
在国内,还有一些产品,在对话框互动的基础上,结合一些自身业务特点,在各自的行业做出一些有趣的产品。比较典型的有三节课自己产品小实习与熊猫小课。


互联网的下一波红利在哪里?-11.jpg

小实习和熊猫小课都是对话框型交互产品在教育行业中的应用。
本质上来说,教育行业中的课程内容与小说没有太大的区别,都是以图文为载体的信息传递,只不过,教育传递可能更多的是知识,而小说传递的更多是故事。如果,对话框互动能够在小说中跑通,那是不是也能在课程分享中实现呐?
小实习和熊猫小课都是基于这个假设作出的产品。
以小实习为例,基本的形式与对话框互动在Hooked类似,就是将整段的课程内容拆分成一个又一个的小段的对话,然后用户每点击一次屏幕,就跳出一小段新的内容。

互联网的下一波红利在哪里?-12.jpg
将这种互动形式用在教育类内容上,有一个非常大的好处是,学员是否完成学习?听到哪里?哪部分内容完成情况比较好?哪部分完成情况相对一般?都能够通过真实的用户行为获得反馈,不再需要像过去那样,通过拍脑袋,或者经验来进行测试。
更重要的是,当这种互动形式与课程内容更加匹配之后,在你学习的过程,会像阅读一本小说一样,轻松、愉快且高效。更容易进入一种沉浸式的状态中,提高你的学习效率。
以小实习为例,用户听课,只要点击一下,就会出现一个新的内容。而且,学员也可以把自己的一些问题和想法提出来,也可以得到反馈。

互联网的下一波红利在哪里?-13.jpg
目前来看,小实习的效果相当不错,上线一个月,就有7500人报名课程,并且,完课率能够达到75%,基本验证了对话框型交互在教育领域的价值。

互联网的下一波红利在哪里?-14.jpg
看完了对话框互动从国外到国内的一些探索和实践之后,我们可以来做个假想,接下来这一互动形式,将会在哪些领域发挥作用。
你可能已经发现,目前应用这一互动形式的产品,都是内容型产品。换言之,对话框的交互形式,天然适合于内容型产品的交付。
那么,按照这个逻辑进行推演,是不是所有的内容形式都有可能借鉴和使用这种交互形式呐
很有可能。并且,最后的效果可能远超现有产品的效果。
目前来看,无论是Quartz、Hooked还是小实习,熊猫小课,都是基于人工编辑好的内容进行互动,因此互动的内容其实非常受限,而且,只能以文字形式实现。
如果这种交互形式能够和人工智能相结合,让机器和人进行对话,将会出现非常多有趣的产品。
比如说,如果与语音内容相结合,就会产出非常多有趣的应用。举个最简单例子,英语流利说的学习过程,就可以借此进行优化。
现在的英语流利说的学习过程是,学员听一段英文语音,然后进行简单的测试,接着,再录音进行反馈,外部再由班主任督促学员学习,来实现学习效果。
如果应用上述的方式,那么学习过程可能是这样的。
AI和你提一个问题,你用英文回答一句,AI可以根据你的回复,判断你的回复中,哪里的发音不标准,哪里的语法有问题,或者,可以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个性化的表达方式。
比方说,当AI向你提问"How are you?",你回答"Fine. Thank you. And you?"  的时候,AI 可以告诉你,更加符合美国人习惯的回答是"Everything is good. How are you?“
当然,这只是一个很简单的例子,但也侧面说明了问题。这样即时反馈的过程,其实很接近于1对1的口语课程,并且人工智能完全不用担心倦怠感,效果也要远高于目前的单纯听录音,或者在一段课程结束后再测试反馈的形式。
而且,它的实现并非没有可能,Siri(Apple的人工智能助手)已经能够进行初级的语音识别和对话。将来,很有可能许多人的第一堂英语课,就是人工智能和你在手机上完成的。
沿着这条脉络往下看,图片,视频,甚至VR等内容形式,都有可能使用对话的形式进行互动,并且产生一些新的产品,比如说,基于图片的社交产品,再比如说,基于视频的社交产品。
不过,这一猜想的实现,可能很大程度上还需要依赖于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的不断发展。但是,这个未来很值得期待~

互联网的下一波红利在哪里?-15.jpg
最后,我们来总结一下——

  • 随着近几年互联网竞争格局的固定,一些边缘性的领域将会有许多新产品涌现出来。其中,借鉴微信对话框的互动形式,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一定创新的产品,将会是一个小的产品风口。
  • 就目前来看,国外的Quartz、Hooked等产品已经验证了对话框型互动在进行内容呈现时的有效性,其中,在小说领域,快爽、牛哔的对话等国内app已经开始借鉴和应用这种互动形式。
  • 除了新闻资讯和小说类产品,在教育类产品的领域,三节课自己的产品小实习和熊猫小课结合这一互动形式也尝试着进行创新,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成绩,验证了这一互动形式在教育领域的有效性。
  • 最后,可以预见到,很多内容形式,诸如语音、图片、短视频甚至是VR,都有可能借鉴或使用对话框的互动形式,但是,能否实现,可能还有待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
以上,就是我们关于后微信时代,产品风口的一些思考和讨论,关于这一话题,你有什么想法,也可以提出来,我们一起互动和讨论。
最后,送辛苦阅读到这里的小可爱们一份小礼物 ,希望它能帮你在职业路上走的不再焦虑。
我为大家打包了一份价值1000元的职业发展干货,里面有

  • 助你找到心仪工作的秘籍
  • 利用okr管理目标的职场必备技能
  • 市场上最体系化的数据入门分析课(互联网人都需要掌握数据分析技能哦)
现在这个课程,全部免费送给大家! 数量有限,先到先得。
关注“三节课服务号”,回复“职业发展”即可得到 。

如果感觉有帮助,右下角点个赞呗~~比心
发表于 2021-11-30 12:25:38 | 显示全部楼层
引《从0到1》作者彼得·蒂尔的一段话作答。
我不是预言家,我不会谈趋势。但我认为,当你能听到某种趋势判断,说明这个“趋势”已经开始衰退。因为,真正的趋势出现时,我们应该还没有语言可以去描述它。
发表于 2021-11-30 12:26:10 | 显示全部楼层
没人说些实际点的吗?凡是互联网的红利,几乎都被两种人吃光了。
所以,如果你想要在互联网的世界创业,必须要做以下其中一种人。
当然,我这里指的是跟大众有关的红利,而不是一大堆的行业分析,然后其实跟普通人没有太大关系的红利。比如说需要技术驱动、资金驱动的。
在互联网上创业,你只要做以下其中一种人:

  • 会流量的人
  • 会卖货的人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掌握了两个环节,比所谓的执迷红利要更实际。即使真有什么红利,一般人也会存质疑的态度,思来想去还是走老路。
而且,如果一个人总是执迷红利,就意味着你一辈子都要不停的找红利,红利没有了,你也就心慌了。所以,红利来了不要去排斥,红利走了继续干。
但是,如果你在互联网是会搞事情、会卖产品的人,那几乎所有的红利都不会错过。而如果你不会流量,也不会卖货,就算有了红利也不见得就能利用好。
这两种人,我称之为:流量体和流通体。
<hr/>流量体
凡是老人觉得丢人的;
最后都是赚了大钱的。
你发现了吗?2019年的双十一,只要有流量的公众号、平台、抖音号等等,都开始推荐一些好产品,甚至开启了直播卖货的模式。
比如说逻辑思维的脱不花,双十一一场直播也卖了几千万。

互联网的下一波红利在哪里?-1.jpg
比如说李佳琪,这个买噶哥就更不需要多说了。

互联网的下一波红利在哪里?-2.jpg
这些是比较典型的,背后还有一些更小的个体,他们或许没有那么出名,但并不影响。声明一下:我不是说让你做下一个李佳琪,这对很多人来说不太现实,我是在分析商业逻辑,告诉你必须做一个流量体。
为什么会这样?这些让老人觉得丢脸的行为,怎么还成为了一种趋势呢?
这还要从互联网的环境开始说起,之前只要一说起购物的话,基本上都是以“淘宝、京东、拼多多”之类的大平台为主,互联网的零售市场,多数被这些平台占了。
像淘宝之类的平台,从本质上来说都是属于中心化的逻辑。但是,以后流量一定会越来越分散,慢慢形成无数的“泛中心”。
也就是说,以后你不一定只会在“京东、淘宝”这样的平台购物,以后每个商家、每个个体都可能是一个平台,有自己的固定群体在消费。
甚至,这样的趋势已经出现了。比如说,你现在刷着刷着抖音,突然刷到一个自己喜欢的产品,那么你就会点击购买。比如说前面提到的,现在很多公众号、抖音号、平台都开始玩起了好物推荐、直播卖货。
所以,这就是互联网带来的最好机会。当你手握流量的时候,就是你手握财富的时候。
为什么要这么说?
你想一想在互联网创业的人,是不是很多都是因为流量的红利而逆袭的?比如说十年前的电商、六年前的公众号、微商,以及直播、短视频等等。
几个月前,我服务了一个微商团队,在这之前,也是这个团队创始人的幕后导师。去年刚认识她的时候,他们也没有什么团队,只是她自己做微商卖一点水果,在她的微信上有一些认可她的代理和用户。
刚开始的时候,她微信上也就只有几千个人,所以卖一些家乡的特长、水果什么的,卖的还不错,在朋友圈卖货的圈子里,也就有点知名度了。
到了今年,她开始代理了一个产品(具体是什么产品就不多说了,毕竟这个也不是什么重点),也为这个产品招了第一批代理。
接着,她用了短短两天的时间,就突破了一百万销量。前段时间她跟我聊天,也告诉我,到目前为止,四五个月的时间卖了2000多万的产品。反正,现在卖什么产品,以她的能量,几乎都可以做起来。
为什么一个新微商团队能有惊人的爆发力?
除了产品、营销之外,更重要的是她有了流量,现在已经有500多个代理,而现在的她微信上也有几万个好友,很多都是她的用户。
现在获取流量的费用水涨船高,对于很多人来说,缺的已经不是产品,而是稀缺的流量。如果你在互联网研究透了“流量”这个环节,你就能帮助很多商家建立自己的“流量池”,或者你也可以自己卖货赚钱。
今天,我刚好也看到一位朋友发了这样的案例,他的一位朋友通过创业,已经买了房子,开着一辆奥迪。
之前是在新媒体公司工作了三年,他从来也不在乎加班费、底薪和休息时间,但他非常清楚自己的目标,就是要做一个“流量体”。只要一有什么新平台、新app出来,他都会选择去学习去研究怎么获取流量。
所以,在他自己创业的时候,他也通过短视频获得了很多的流量,最高的时候一个月月入六十万的纯利润。
所以,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什么是互联网最大的红利?什么是互联网永恒的红利?难道不就是流量吗?即使没有红利的时候,你如果懂得引流,也是你人生中最大的“红利”。
这就是为什么我过去一直在强调:互联网时代已经不存在被淹没的现象,只存在一个人被高估的现象。因为互联网打破了地域限制,只要你有点才能,能为别人带去价值,就可以被人发现。
你可能会说:直播,自己不好意思露脸,码字,完全不知如何下笔,音频,好像声音也不性感。
是不是就没机会了?
并不是。
如果你觉得自己确实不适合做一个“流量体”,那么你需要做第二种人——“流通体”。
<hr/>流通体
如果你不能身居幕前;
至少你应该躲在幕后。
流通体,指的是会卖产品的人。而会卖产品的人,不一定是指微商、电商,也可以是指懂得操盘流通产品的营销人。
在商业世界,有手握流量但转化率很差的人,也有大量资金但投放效果不好的公司。所以,如果你觉得自己不适合做“流量体”,那就一定要做“流通体”。
比如说阿里系、腾讯系、头条系、百度系,这几个主流的卖货平台,只要你熟悉了这些平台的规则、懂得一定的转化、投放技巧,你就会是“真香”。
甚至,你只要玩好了其中任何一个平台,就是你在互联网最大的红利。基本上可以说,赚钱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
我们来看我之前的的一组数据:

互联网的下一波红利在哪里?-3.jpg
这就是我前段时间看到的一组转化数据。也有一些普通的商家,国庆期间通过短视频带货,一小时就卖出了60万的销量。
比如说我有一个朋友,最早专门研究二类电商(也就是营销人经常所说的信息流),你在朋友圈看到的广告、你在公众号文章、头条文章看到的广告链接,这些都属于二类电商。
最早他只研究二类电商的投放、转化,一年也有个几十万的收入。现在他除了做二类电商,也会研究一些社交平台的投放,一年赚一两百万很简单。
做流通的人,不一定就局限在二类电商、落地页、详情页之类的,比如说如果你懂社群营销,有些人通过维护一个微信群,复购率也可以高达50%以上。
比如说你会写产品文案
比如说你会朋友圈卖货
这些其实都是属于“流通体”。
在这个世界上,只有能够流通的东西才值钱,才能产生更大的价值,如果你有让产品“流通”的技能,在互联网上也是一种红利。
即使没有互联网红利的时候,如果你懂得存量的激活、留存、转介绍之类的转化技能,足够让一个人生活的很好。
所以,互联网最大的红利,最大的受益者其实是掌握了“二流”的人。年轻人,选择在这两个环节钻研、打透,胜过所有的花拳绣腿和新名词,胜过所有的红利。
好好做一个“流量体”或者“流通体”,红利来了,不排斥;红利走了,继续干。

最后,送上几篇之前关于创业、营销的分享,应该会让你有所启发(销售类的之前也有分享,可以关注我的主页查看):
有好的创业点子,最后如何实现创业?商业分析能力是怎样炼成的?互联网的下一波红利在哪里?2020做自媒体还有前景吗?在生活中如何发现切入点,自己创业呢?商业分析能力是怎样炼成的?什么是大格局?大格局的人有哪些表现和思维模式?我是余味,互联网营销专家,超级个体践行者。以上都是我的实操分享,并且我现在创业也是按照这个思路,希望你有启发。我的知乎主页还有更多创业和营销知识,如果对创业和营销感兴趣,可以现在点击关注我的知乎主页,每周刷新一次商业认知(或者关注公众号“余味”,查看经典文章)。

如果你看完之后有启发,点个赞是对我继续分享干货最好的支持。

互联网的下一波红利在哪里?-4.jpg
发表于 2021-11-30 12:26:44 | 显示全部楼层
有没有发现在知乎平台上有很多人提出关于这样的问题。
比如:
想创业,针对00后有什么好的创业项目?
33岁了不想上班,想自己创业又没有本钱,该怎么办呢?
没经验,没人脉,没资源,又如何创业呢?
互联网有哪些低成本创业项目?
怎样在网上赚钱?
……
诸如此类的问题,相信大家都明白,有很多。
<hr/>互联网的下一波红利,我觉得呢,就是赚那些想赚钱人的钱。
首先中国有人口红利,手机用户在不断增加,现在是一个人人皆可做个人IP的社会。
有时候看着文章,刷着视频。视频里的人个个开豪车干嘛干嘛的,搞得我以为现在赚钱很容易。
说说这个个人IP呢,定位好,变现模式好,粉丝复购性强,赚高客单价就一定能赚大钱。
说说我自己吧,我也只是一个刚在互联网上想赚钱的萌新罢了。自己前期也做过一些小项目,赚点小钱,主要是为了提升一下自己实操水平,因为做这种东西呢,就得自己去实操一下,才有更深入的了解这个行业。
其他的IP我不是很懂,我就比较专注于知识付费型的个人IP。但是其他类型的我也可以举举例子,比如宝妈可以做母婴型的个人IP。还有直播带货型的美妆护肤博主……
嗯,其中最令我感叹的那个就是抖音上那个卖豪车的老纪,豪车毒啊。在朋友圈卖车,一单赚个几百万、几千万的。
我开始做这个知识付费型的个人IP呢,就是因为我进了圈子是这样的,自己首先的定位也是这样的。
很重要的一点啊,普通人做个人IP应当选择垂直细分领域的各类IP更容易变现,虽说做IP时间成本高,但是未来的好处也是不少的。
以后在平台上的粉丝数据就是你以后未来的个人资产。
不过作为自己一开始接触这个行业呢,踩过坑了是不少,有时候呢感觉也差点被人骗了。感觉当时的自己就像一个傻子一样。做过闲鱼,出单是出单了,但是呢,自己一个没人带。还要自己找货源,这些东西,时间成本高。
当时自己作为一个学生,时间也不是很多,对吧?我当时想找一个老师来带带我的,毕竟有人带才是起步最快的嘛。收费是1314,我当时说过几天我就给他,几天之后我有了学费的钱,但是我没有交给他。因为我发现做闲鱼我没有时间,然后的话看起来他感觉像个营销的骗子。而且我当初是个很小白,很小白的人,比较谨慎。
但是呢,该付费的时候呢,我一定会付费的。因为付费是成长最快的方式。在互联网上也付过挺多费的。比如我当初向一个大佬买过他的资源,是作为一个初级付费成员吧。因为他写的文章就他做的个人IP吧,就是很真实,然后的话。看起来能力极强,从他的文章当中呢,我学到了很多思维模式。也初步的了解了互联网这个行业。可以说他是我进这个行业的启蒙者。我现在还关注着他,我打算到时候想进他的付费群。记得当初他说他的目标是日入过万。我相信他现在已经实现了。最近还天天翻他的文章看,没灵感的时候就看。那每一篇文章我都翻过几遍,然后呢文章写的很犀利。 @澎湃王侯
<hr/>还有一个就是,但是看到 @拱卒 在知乎上的一些回答,然后我就想学那个虚拟资源的培训项目,就在拼夕夕上卖那个虚拟资料的那种。最近在朋友圈呢,发现他在做快手小游戏的培训项目。学员像张梦才,做的还不错 ,有兴趣的可以去看看拱卒在知乎平台上的文章,里面有关于这个项目的介绍。
我记得当初他的名称好像叫的是什么目标1个亿。哎呀,太久了,记得不太清了。然后我就加了他vx,跟他了解一下。奈何当时的零花钱都花了钱去买了手机,因为上高中爸妈不允许带手机,但又想要一部手机,然后就背着爸妈买了部手机,所以钱不够付费。之后他又了解到当时我是个高中生,然后就说是我高中生啊,等以后大学再来。话说现在我还关注着他,你可以看到在平台我那个关注上面关注里面就有他。
<hr/>所以确定好自己的定位之后呢,一定要去找相关的圈子,多去跟同行学习,才能快速的增长自己的能力。
目前我很看好公众号,以后发展肯定会在公众号上的。因为在其他平台上的粉丝是平台的,都不是自己的,一定要引流到自己的私域里去进行变现。因为没有自己的私域流量,一切都是假的。
而且现在呢公众号这边有推荐机制,500粉也能有1,000万多阅读量,公众号的广告单价非常高,1万阅读100元收入。

很多人呢,觉得公众号起步太难,没粉丝、没流量。之前也不知道公号现在有推荐机制,很多人就发了几篇文章之后没人看就放弃了。
<hr/>比如我看到的很多圈里的同行有的一篇文章就是几十万,我那时候还看了一下那文章啊,那个付费的文章应该有蛮多篇吧。
因为我也付费了其中的一篇,我当时还拿出笔算了算。一篇文章就是40万的样子,那你就想想他有多少篇文章是付费的。他又做了那么多项目,赚了多少钱?反正这不是现在的我敢想的。那到底多少万啊!而且那些文章是持续不断的可以放在那里的,只要不断有新的粉丝来,说的好的话,可以算是睡后收入。
这个就是 @田掌柜 了,我当时也向他付过费,不过付的费比较少,主要是当时一个学生党,钱不多。就是公众号文章的一篇文章里面的一个项目,虽说实操了一下吧,但是呢,没赚到啥钱,不过也增长了思维,不亏。
不过我们都明白人的欲望是无穷的,所以说赚到很多钱呢,肯定是想越赚越多,何况是这种执行力那么强,所以这种人呢就越来越强,能赚很多很多钱。
<hr/>还有就是关于付费社群,比如现在我第1个进的付费社群就是 @纵横领域 的知识星球。现在收费算比较低的,一年的年费就365,反正以后我可能会继续续费的那种,因为以后也不差那个钱对吧?而且我发现了,同行之间,圈子里的人都是互相鼓励的那种。
纵横给我的感觉的话,就是一个大哥哥的感觉。他的每篇文章主要是公众号里的,我大多都看了一遍。有些看了两遍以后,会再继续看的。毕竟每次看一个文章重新去看的话,会有新的发现,温故而知新嘛。
纵横哥好像比较擅长于引流,然后的话做什么的话就是有利他思维比较多。从他身上学到了蛮多东西,有什么问题呢,也是及时的回答我。
然后昨天晚上呢,也第1次在他的知识星球里发表第1个帖子。

互联网的下一波红利在哪里?-1.jpg

<hr/>以上这些呢,就是我以前包括现在的一些经历。每天都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找同行的一些文章去看看,也自己去实操一下项目。给你们一点建议啊,做什么呢?我们一定要有付费的意识。年轻的时候呢,一定要把钱花在自己的脑子上。
还有选择比努力更重要!
判断力、分析项目思维的能力、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这都是需要我们去提升的。
因为别人的成功案例,我们不可能完美的复制对吧?但是只要思维在我们脑子里,它就是我们的财富。赚过一次钱的人,也能赚第二次。
有人说的好啊,去砍柴呢,就得先磨刀。每一个进入行业里的人呢,都得像游戏里那样,经过新手村这个试炼地才能进一步的提升等级。
<hr/>话说做个人IP的有这几种变现方式:
1)带货
2)接商业广告
3)私域流量变现
4)出书
其他的我就不太清楚了。
说到带货呢,应该很多人都知道抖音上的直播带货,然后知乎上的好物推荐,这都是很好的带货方式。
你想想李佳琪,想想人家薇娅这些直播大V们,不过我见到抖音上蛮多那种直播带货的素人,他们做的也是个人IP,有自己能力。月入过万对他们说绝对是简简单单的事儿。不然为什么很多人去抖音上带货呢?为什么有明星、网红去带货呢?对吧?
知乎上的好物推荐呢,我就不多说了。你们可以去平台搜一下,有更好的更详细的回答。比如@大张 他写的关于好物推荐的回答呢,写的就很不错,我刚才还把它收藏在收藏夹里了。
接商业广告的话,就像公众号里接广告一样,你那个阅读量过万了,你以后就可以。随随便便接个广告就能赚到好几万吧,应该。我没太仔细了解过。
还有出书,这个绝对是睡后收入,能把你的个人IP做得更大。
然后搜到私域流量变现的话,也就是像这种做我们知识付费这种类型,然后做社群的。就是说我们这种的读者呢,一般都是创业粉。
说的更明白一点的话,就是那种给去挖金矿的人提供锄头、铲子。这个绝对是稳赚不赔的项目。
因为前面我也写了关于平台上的一些提问,表明现在很多人都焦虑。关于未来的自己能怎样赚钱,能怎样赚到大钱。
因为实体经济不好做了,流量都绝大多数聚在网络上了。尤其是疫情这些缘故,互联网更是发展迅速。
现在一个人+一台电脑,再+一根网线,就能进行创业。
<hr/>那说到做个知识付费类型的个人IP呢,我就内容关于写作的话,我就比较推荐知乎这个平台,不然的话我也不会在这个平台上写文章,对吧?
知乎有4.2亿用户,平均每篇文章的流通时间长达18个月,平台长尾效应极强。
高盐值就可以修改问题、话题,高盐值反对可以直接折叠其他人的回答,同时可以直接影响其他人在该问题下的排名。
而且有庞大的用户量,有严格的审核机制,有明确的价值体系导向,有明确的创作者等级。
<hr/>
不过说到这有时候,我就比较气了。大号呢,虽说权重比较高,盐值720多。然后内容呢,就是关于一些文案类型的,全是那种共200多回答。我不想用那个号,毕竟我这个人比较有强迫症,看了一些嗯就是不垂直的那种就看着不爽。有时候呢人也比较暴躁,急性子嘛。
所以我就开了这个新号,也就是我的个人IP号。第1天也是心急了一点,创完新号后 ,填好自己的个人信息,这些东西。就花点时间写了篇回答,就上传到平台上了,然后被平台反作弊机制给锁定了。不过没什么关系,用手机验证一下也就解封了。
可奈何我是有写那个回答的心,对吧?当时呢,我也不知道咋的就被人盯上了,一回答问题了就举报,一回答一个问题呢就举报,搞的呢我天天要走那个去申诉通道文章,一个月呢违规十几次。期间还禁言过N次有次禁言还7天,这次本来也禁言7天了,然后我就去申诉了,所以说呢,就是开一个VIP还是比较保险的哈,可以走VIP通道。不过我也真是服了,每一个被举报的理由就是垃圾广告信息。

互联网的下一波红利在哪里?-2.jpg

<hr/>还有就是前天手贱,因为考虑有10多天没有更新了,灵感一来呢,收也收不住。就是操作过于频繁(更新文章过快),结果就是账号被平台的反作弊机制给锁定了。
不是被举报呢,就是被禁言,要么就是被反作弊机制给锁定。搞得我都想放弃这个号了,开个新号或者用大号。可是又不甘心,所以我就申请解封账号。然后昨天的话,下午有时间就更新了一篇文章,是以前写的放在草稿箱里。
打开之后就又发现账号又被禁言了,禁言7天。但是我也说了,我这个人比较急性子,然后就走通道去申述,跟客服说明了这个情况。
也比较诚恳也给了一点建议,关于平台上很多那种被举报。有心人恶意举报,造成用户在平台上体验极差。

互联网的下一波红利在哪里?-3.jpg
这是一些比较敷衍的官方语言。所以……

互联网的下一波红利在哪里?-4.jpg

互联网的下一波红利在哪里?-5.jpg
话说这个知乎平台呢,要想快速达到4级。这个也简单准备新号呢,先像日常刷文一样养上几天,不然一上来直接回答,那结果就是像我上面写的一样了。
为防止封号,保险一点就开通会员,有啥事呢直接走VIP通道找客服权限也更大一些。毕竟咱是VIP嘛,就得享受会员的权利。而且会哭的孩子有奶吃。
而且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学会备份,一个鸡蛋不能只放在一个篮子里。毕竟我也不能保证你的号会不会被封掉,对吧?
<hr/>上4级那就每天简简单单写原创回答,然后平台不是有一键视频的功能吗?就每天上传两个视频的事了。
如果觉得写回答呢比较慢,你就拍拍你的日常周围的风景也行。然后把视频上传到知乎平台上。
更详细的一些呢,你可以去关注公众号上一些大V的回答,他们那里有。找他们也简单,就是我在在平台上关注了这些用户里就有。很详细、很实用,像我这种水平呢太详细了我也说不过来。我得有自知之明,对吧?
<hr/>在这个时代,内容即广告,广告即内容。
并且一篇知乎高赞内容变现几百万是真实的,没有吹牛。毕竟好文章有好价钱,我这个看的也不少。
还有写作呢内容,一定要有价值。也要避免一些比较敏感的话题和事件。
<hr/>最近老喜欢刷抖音上关于新农人计划的视频,原因是现在的人解决了温饱问题,但也需要精神追求,所以我觉得这应该也是一波红利。
<hr/>话说,以前的我是个浑浑噩噩的人。没有所谓的目标,从小到大就是长辈和老师们灌输给我的思想就是努力学习,以后好好考上好大学。将来就好找工作。
在高中时候还抑郁了一阵子,觉得在世界上了无生气,未来的自己到底应该干什么东西……
好在当时思想转变过来了,看了很多书,也开学了。果然人一闲就容易想得多,尤其是晚上。我抑郁是因为我当初总觉得自己跟周围的人比,不够优秀,没啥特长……
可是回想以前,又想想现在的自己,我认为我绝对比之前的自己优秀。虽然可能跟别人比还是有很大的差距,但是我坚信坚持下去,就会有不一样的人生。
我之前文笔也不是很好,虽说从小到大我看过的书也有几千万的字了(小说占绝大部分)。也曾经一时兴起写过10万左右字的小说,草稿现在还在家里放着一部分呢,全当以后做纪念,毕竟当初的文笔水平不咋样。
经过这段时间的打磨,每天坚持读、学、写,水平自然就上来了。
说到写作, 我看了很多大佬的文章,绝大多数是比较接地气的 。
所以我建议如果你以后也是想要进行自媒体写作的话,那就接地气点,别给读者距离感。因为如果你写的文章很高大上,处处透入出你比别人高一等的文字。即使你的文章很有深度,很实用,但是这可能会损失一部分读者。
那到底咋写呢?我觉得就是平常唠唠嗑一样,讲讲自己最近干了啥事?有什么感受?发现什么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一些故事按例再总结一下观点。就这样文章不就来了吗?
我希望看到这篇文章的人,希望能够好好的审视自己的未来。想想有什么事是自己特别想做的事,别安于现状。要努力提升自身实力,这才是最稳妥的投资。
<hr/>这个文章是我从晚上8点多写到凌晨两点,灵感虽说像活水一样喷涌而出,但是也像沙漠里水,即刻蒸发。所以就先写到这了,以后有机会再更吧。
早上也花了时间写了点东西,毕竟灵感也比较重要,对吧?多看书、多去尝试下,以前自己没做过的事儿。相信未来的你,也能够比今天的你更加的优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广告网 ( 鄂ICP备20005464号-17 )

GMT+8, 2024-5-21 11:39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