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784|回复: 20

移动社区和传统互联网社区有什么不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11-30 09:51: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好问题。其实去年一整年都在想这方面的事,可惜条件有限,实践得不多,希望今年能有更多好的结果能拿出来。

说一些目前的看法吧:
首先,社区的“空间”感会越来越弱。
这个差异其实很容易被忽视。网络与现实世界最大的区别在于其无视地理属性。传统意义上的空间都是在三维世界当中的,社群中的人们可以在固定的空间中进行各种社群活动,例如基督徒在教会里做礼拜、Otaku在漫展上观看演出和互动等等。
而网络世界中则是通过一个个不同的网址和一个个不同的网页,来模拟现实中的场所、让人们形成对网络空间上的感知。
这些服务于社群活动的网络空间,便是互联网社群产品,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网络社区。
过去,网络社区产品的设计,很大程度上就是对群体空间的设计,一个社群的网络空间(这里指人们认知体验上的网络空间,而非技术层面的网络空间),至少需要满足四个基本条件,才能够符合人们对空间的认知习惯:
1、        需要有着固定的访问地址或可以通过固定的访问方式来到达;
2、        需要有与众不同的独立的界面设计;
3、        人们可以在空间中留下自己的痕迹,模拟自己和空间的关系;
4、        人们可以对空间施加自己的影响,自己的行为可以造成空间一定程度的变化。
这四点做得越明显,人们对网络空间的感知就越强。
举个例子,“个人空间”这样的互联网产品名称,就可以给人们强烈的认同,非常符合人们对空间的理解。因为它拥有固定的url和访问路径、并且空间主人和访客都可以通过个性化设置、发布日志、留言等方式来对空间施加影响。
反之,像百度搜索这样的网页,虽然也会觉得它像是个“地点”(因为百度有自己的UI),但不会有强烈的空间感觉,因为它呈现的信息完全不由我们控制、我们在百度的搜索页面里也无法感知到自己的存在。
也就是说,网络社群产品的功能和界面设计,是用来定义社群的。
现在移动互联网会导致了两个变化,一个是随时、一个是随地。
随时随地意味着社群的人们进行社群活动,不会再受限于空间,并且会与线下环境结合得更紧密,也就可以不再需要过去网络社区那么强烈的对“空间”感的依赖。
本来,传统社群的成员,其活动空间和互动方式是多样的,基督教徒可以在教堂做礼拜,也可以去某个兄弟姐妹家中去做祷告;一个骑行俱乐部的成员,今天在北京,明天可能就在西藏。对于传统社群来说,社群精神和成员关系是最重要的,而社群的活动空间并不重要。
基于PC的网络社区当中,社群成员通常要在社群所在的网页,即社群的空间中才能进行互动,网络社群空间的功能设计决定了成员之间的互动方式,而社群空间往往是成员互动的唯一场所。
说白了,过去的网络社区要强调“空间”感,是在网页结构+有线环境的条件下,没有办法的事,移动互联网让人们可以随时联系,移动互联网的社群产品会更加趋近社群本来的样子,打破了过去的网络社区产品对社群的限制,不再强烈依赖社群的网络空间,比如《罗辑思维》的主持人和读者就形成了一个社群,但这些人的社群活动却是通过视频的录制、微信、以及线下的各种聚会上完成的。
这也是为什么我一直强调要把“Community”理解为“社群”,而不是“社区”(社区一词的场所空间味太重了)

第二,社群价值会被重新定义。
群体对人的创造力有着巨大的激发作用,如果将社群作为一种生产力来看待,那么它在优质内容和优质用户方面的贡献能力几乎无与伦比。正如《乌合之众》所说,群体的智商通常是低于个体智商的,但善加引导的群体,也能够爆发出乎意料的热情和活力。
在社群中,社群精神和成员之间的关系,往往可以成为比物质回报更具效力的激励。而稳定的、具有高凝聚力的社群,也能够让成员产生长期的精神依赖,从而形成了极强的产品粘性。
在这个背景下,社群产品在过去的主要价值输出就两种:
一是优质的内容,也是最普遍的社群输出,行业里包括贴吧、豆瓣、知乎、马蜂窝、以及绝大多数的垂直论坛莫不如此。
二是人群影响力,这种社群主要不产出优质内容,产出的主要是社群成员对社会、对行业、对亲朋好友的影响力。玩影响力输出流的社群并不多,最典型的,魅族论坛、小米论坛、Cocoachina开发者社区。这些社区的价值不在有多少精华帖或是什么意见反馈,而是这些社群成员能够放大社群主产品的影响力(魅族手机、小米手机、Cocos2dX),从而间接创造价值。
过去我们说一个社区是好社区,大多数时候是指这个社群里有好内容,而通常我们眼中的“好内容”都是指攻略、分析、评测等大文字量、有深度、精心排版的、弱时间性的重内容。然而在移动互联网的影响下,“社群价值”的衡量标准正在发生变化——当人们的互动变得随时、随地之后,社群的价值会越来越偏向互动,而不是内容质量,也就是说未来我们看一个社群好不好,更多的会看这个社群的凝聚力、成员之间的互动是否频繁,而不会再那么重视内容质量(你整个两万字的专题给谁看呀)。
举个鲜活的例子:前几年的《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回复量有三十多万,无论是主帖还是回复,从内容质量上来衡量与垃圾无异,但从社群价值上看,这却是个不可多得的好帖——虽然巧合占了很大原因、虽然这个例子不是发生在移动社区产品里的。

第三,内容生产方式和互动方式会越发多样。
下面这张图,名曰“我的前任是个极品”

移动社区和传统互联网社区有什么不同?-1.jpg

过去在PC上,人们的交流也好、内容的生产也好,都是靠键盘打字。但文字归根结底只是信息的一种承载形式,而不是全部。
而移动设备的信息输入方式越来越丰富,照片、语音、录像、位置信息、实时视频……加上人们在移动设备上更多的行为也变成了内容消费,游戏、电影、音乐、小说……基于兴趣和内容消费的社群,在移动互联网下,人们的互动方式、内容的生产方式都会变得多样。
比如,kamcord、everyplay这样通过嵌入SDK,从而实现自动录像、用户一键上传的服务,就是一种新的内容生产方式,Miiverse社区里铺天盖地的点绘图也是。
再比如,虽然目前主要面向PC Game和Video Game,但twitch的成功证明了“直播”是一个巨大的需求,也许这一模式是可以复制到其它领域的,那又将会如何呢?
另外顺带一说,由于移动互联网随时随地的特性,会让即时互动变得越来越流行,其实这个趋势早已经露了不少苗头,比如YY的直播间、比如论坛直播帖,弹幕其实也可以看作一种模拟即时互动的方式,再比如最近流行的“秘密”里不少人在玩“集满X个赞就爆料”,其实也可以看作是一种即时互动需求的表现。
其实单独抽离豆瓣电影,它本身也是个社区,而这个社区当中互动最频繁的、产出最多的内容其实不是影评,而是它的剧照截图,人们记录下某个经典瞬间,然后回味和交流。如果将这些播放后的互动内容,接入到电影和电视剧本身播放过程中呢,也许会出现新的化学反应吧。
这方面的想像空间非常大,未来再加上新的硬件设备(比如家用摄像头),肯定会有更多玩法出现。
上面是回答“移动互联网会带来哪些不同”这个问题的,我认为最大的不同就是这三点,绝大多数的差异都是从这三个变化派生出來(例如商业模式),就不细说了。

最后说下后半段问题,“要把握的关键”,或者说最大的坑在哪里:

移动社区最大的产品难点是人群过滤器的缺失。
简单说,就是社群成长的核心是过滤人群,把相投的人聚集到一起。过去在PC互联网时候,哪怕一个光秃秃的论坛,只要管理员认真积累内容,3年之后总会迎来论坛的人气爆发点(所谓的3年规律),这里边的原因其实特简单,但往往容易被人忽略——就是论坛有了足够的pagerank,积累的内容开始被搜索引擎大量推荐,然后搜索到这些内容的人自然就被过滤到这些论坛当中。
绝大多数的垂直论坛、以及最大的百度贴吧都是这么长起来的,豆瓣小组比较特殊,它前中期主要的过滤器是豆瓣的书影音本身,但后期还是靠百度。
也就是说,过去的社区,只要是以内容为价值出口的,基本是不需要考虑人群过滤器这个问题的,因为搜索引擎天然已经做了所有社区的人群过滤器。
可是移动互联网里……你我都清楚我们每天会用几次掌上百度,如果只做一个光秃秃社群产品,由于既没有自然流量,也没有流量过滤器,会让纯社群产品根本聚集不到足够数量的启动用户,最后寂寞而死。
说一些负面例子:日本的LOBI、韩国和台湾的LINE CAFE、美国的XXX(名字忘了),还有一开始基于web的mightybell、cell、moot、discourse等等都是轻量化的传统社群产品,现在要么关闭、要么准备关闭、要么苦苦支撑,归根结底就是无法过滤出用户。
说一些正面例子:instagram、大姨妈小组、陌陌吧、美妆心得小组、妈妈帮。
发现了什么没有?
instagram通过牛逼无比的滤镜过滤了摄影爱好者,进而行成了社群。
大姨妈、美妆心得、妈妈帮、陌陌……都是通过各自工具属性/社交属性的核心功能过滤到了大批的目标用户,然后再培养出了自己的社群,即使采用的产品形态仍然很原始(还是老bbs那套),但对社群来说,过滤人群就是一切。

社群产品成长的关键不是社群产品本身,而是人群过滤器。

时间有限,抱歉虎头蛇尾了,以后再细说吧。有不同意见或是不清楚的请评论里说~
发表于 2021-11-30 09:52:44 | 显示全部楼层
好问题。其实去年一整年都在想这方面的事,可惜条件有限,实践得不多,希望今年能有更多好的结果能拿出来。

说一些目前的看法吧:
首先,社区的“空间”感会越来越弱。
这个差异其实很容易被忽视。网络与现实世界最大的区别在于其无视地理属性。传统意义上的空间都是在三维世界当中的,社群中的人们可以在固定的空间中进行各种社群活动,例如基督徒在教会里做礼拜、Otaku在漫展上观看演出和互动等等。
而网络世界中则是通过一个个不同的网址和一个个不同的网页,来模拟现实中的场所、让人们形成对网络空间上的感知。
这些服务于社群活动的网络空间,便是互联网社群产品,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网络社区。
过去,网络社区产品的设计,很大程度上就是对群体空间的设计,一个社群的网络空间(这里指人们认知体验上的网络空间,而非技术层面的网络空间),至少需要满足四个基本条件,才能够符合人们对空间的认知习惯:
1、        需要有着固定的访问地址或可以通过固定的访问方式来到达;
2、        需要有与众不同的独立的界面设计;
3、        人们可以在空间中留下自己的痕迹,模拟自己和空间的关系;
4、        人们可以对空间施加自己的影响,自己的行为可以造成空间一定程度的变化。
这四点做得越明显,人们对网络空间的感知就越强。
举个例子,“个人空间”这样的互联网产品名称,就可以给人们强烈的认同,非常符合人们对空间的理解。因为它拥有固定的url和访问路径、并且空间主人和访客都可以通过个性化设置、发布日志、留言等方式来对空间施加影响。
反之,像百度搜索这样的网页,虽然也会觉得它像是个“地点”(因为百度有自己的UI),但不会有强烈的空间感觉,因为它呈现的信息完全不由我们控制、我们在百度的搜索页面里也无法感知到自己的存在。
也就是说,网络社群产品的功能和界面设计,是用来定义社群的。
现在移动互联网会导致了两个变化,一个是随时、一个是随地。
随时随地意味着社群的人们进行社群活动,不会再受限于空间,并且会与线下环境结合得更紧密,也就可以不再需要过去网络社区那么强烈的对“空间”感的依赖。
本来,传统社群的成员,其活动空间和互动方式是多样的,基督教徒可以在教堂做礼拜,也可以去某个兄弟姐妹家中去做祷告;一个骑行俱乐部的成员,今天在北京,明天可能就在西藏。对于传统社群来说,社群精神和成员关系是最重要的,而社群的活动空间并不重要。
基于PC的网络社区当中,社群成员通常要在社群所在的网页,即社群的空间中才能进行互动,网络社群空间的功能设计决定了成员之间的互动方式,而社群空间往往是成员互动的唯一场所。
说白了,过去的网络社区要强调“空间”感,是在网页结构+有线环境的条件下,没有办法的事,移动互联网让人们可以随时联系,移动互联网的社群产品会更加趋近社群本来的样子,打破了过去的网络社区产品对社群的限制,不再强烈依赖社群的网络空间,比如《罗辑思维》的主持人和读者就形成了一个社群,但这些人的社群活动却是通过视频的录制、微信、以及线下的各种聚会上完成的。
这也是为什么我一直强调要把“Community”理解为“社群”,而不是“社区”(社区一词的场所空间味太重了)

第二,社群价值会被重新定义。
群体对人的创造力有着巨大的激发作用,如果将社群作为一种生产力来看待,那么它在优质内容和优质用户方面的贡献能力几乎无与伦比。正如《乌合之众》所说,群体的智商通常是低于个体智商的,但善加引导的群体,也能够爆发出乎意料的热情和活力。
在社群中,社群精神和成员之间的关系,往往可以成为比物质回报更具效力的激励。而稳定的、具有高凝聚力的社群,也能够让成员产生长期的精神依赖,从而形成了极强的产品粘性。
在这个背景下,社群产品在过去的主要价值输出就两种:
一是优质的内容,也是最普遍的社群输出,行业里包括贴吧、豆瓣、知乎、马蜂窝、以及绝大多数的垂直论坛莫不如此。
二是人群影响力,这种社群主要不产出优质内容,产出的主要是社群成员对社会、对行业、对亲朋好友的影响力。玩影响力输出流的社群并不多,最典型的,魅族论坛、小米论坛、Cocoachina开发者社区。这些社区的价值不在有多少精华帖或是什么意见反馈,而是这些社群成员能够放大社群主产品的影响力(魅族手机、小米手机、Cocos2dX),从而间接创造价值。
过去我们说一个社区是好社区,大多数时候是指这个社群里有好内容,而通常我们眼中的“好内容”都是指攻略、分析、评测等大文字量、有深度、精心排版的、弱时间性的重内容。然而在移动互联网的影响下,“社群价值”的衡量标准正在发生变化——当人们的互动变得随时、随地之后,社群的价值会越来越偏向互动,而不是内容质量,也就是说未来我们看一个社群好不好,更多的会看这个社群的凝聚力、成员之间的互动是否频繁,而不会再那么重视内容质量(你整个两万字的专题给谁看呀)。
举个鲜活的例子:前几年的《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回复量有三十多万,无论是主帖还是回复,从内容质量上来衡量与垃圾无异,但从社群价值上看,这却是个不可多得的好帖——虽然巧合占了很大原因、虽然这个例子不是发生在移动社区产品里的。

第三,内容生产方式和互动方式会越发多样。
下面这张图,名曰“我的前任是个极品”

移动社区和传统互联网社区有什么不同?-1.jpg

过去在PC上,人们的交流也好、内容的生产也好,都是靠键盘打字。但文字归根结底只是信息的一种承载形式,而不是全部。
而移动设备的信息输入方式越来越丰富,照片、语音、录像、位置信息、实时视频……加上人们在移动设备上更多的行为也变成了内容消费,游戏、电影、音乐、小说……基于兴趣和内容消费的社群,在移动互联网下,人们的互动方式、内容的生产方式都会变得多样。
比如,kamcord、everyplay这样通过嵌入SDK,从而实现自动录像、用户一键上传的服务,就是一种新的内容生产方式,Miiverse社区里铺天盖地的点绘图也是。
再比如,虽然目前主要面向PC Game和Video Game,但twitch的成功证明了“直播”是一个巨大的需求,也许这一模式是可以复制到其它领域的,那又将会如何呢?
另外顺带一说,由于移动互联网随时随地的特性,会让即时互动变得越来越流行,其实这个趋势早已经露了不少苗头,比如YY的直播间、比如论坛直播帖,弹幕其实也可以看作一种模拟即时互动的方式,再比如最近流行的“秘密”里不少人在玩“集满X个赞就爆料”,其实也可以看作是一种即时互动需求的表现。
其实单独抽离豆瓣电影,它本身也是个社区,而这个社区当中互动最频繁的、产出最多的内容其实不是影评,而是它的剧照截图,人们记录下某个经典瞬间,然后回味和交流。如果将这些播放后的互动内容,接入到电影和电视剧本身播放过程中呢,也许会出现新的化学反应吧。
这方面的想像空间非常大,未来再加上新的硬件设备(比如家用摄像头),肯定会有更多玩法出现。
上面是回答“移动互联网会带来哪些不同”这个问题的,我认为最大的不同就是这三点,绝大多数的差异都是从这三个变化派生出來(例如商业模式),就不细说了。

最后说下后半段问题,“要把握的关键”,或者说最大的坑在哪里:

移动社区最大的产品难点是人群过滤器的缺失。
简单说,就是社群成长的核心是过滤人群,把相投的人聚集到一起。过去在PC互联网时候,哪怕一个光秃秃的论坛,只要管理员认真积累内容,3年之后总会迎来论坛的人气爆发点(所谓的3年规律),这里边的原因其实特简单,但往往容易被人忽略——就是论坛有了足够的pagerank,积累的内容开始被搜索引擎大量推荐,然后搜索到这些内容的人自然就被过滤到这些论坛当中。
绝大多数的垂直论坛、以及最大的百度贴吧都是这么长起来的,豆瓣小组比较特殊,它前中期主要的过滤器是豆瓣的书影音本身,但后期还是靠百度。
也就是说,过去的社区,只要是以内容为价值出口的,基本是不需要考虑人群过滤器这个问题的,因为搜索引擎天然已经做了所有社区的人群过滤器。
可是移动互联网里……你我都清楚我们每天会用几次掌上百度,如果只做一个光秃秃社群产品,由于既没有自然流量,也没有流量过滤器,会让纯社群产品根本聚集不到足够数量的启动用户,最后寂寞而死。
说一些负面例子:日本的LOBI、韩国和台湾的LINE CAFE、美国的XXX(名字忘了),还有一开始基于web的mightybell、cell、moot、discourse等等都是轻量化的传统社群产品,现在要么关闭、要么准备关闭、要么苦苦支撑,归根结底就是无法过滤出用户。
说一些正面例子:instagram、大姨妈小组、陌陌吧、美妆心得小组、妈妈帮。
发现了什么没有?
instagram通过牛逼无比的滤镜过滤了摄影爱好者,进而行成了社群。
大姨妈、美妆心得、妈妈帮、陌陌……都是通过各自工具属性/社交属性的核心功能过滤到了大批的目标用户,然后再培养出了自己的社群,即使采用的产品形态仍然很原始(还是老bbs那套),但对社群来说,过滤人群就是一切。

社群产品成长的关键不是社群产品本身,而是人群过滤器。

时间有限,抱歉虎头蛇尾了,以后再细说吧。有不同意见或是不清楚的请评论里说~
发表于 2021-11-30 09:53: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主要的区别如下:
内容形式不同---文字为主VS图片语音    传统互联网时代文字为主,偶尔附带一些图片;移动社区更多是图片语音或视频为主偶尔附带文字
讨论的焦点不同---对社会的探讨辩论VS吃喝玩乐生活琐事   传统社区中对类似“如何恋爱”、“如何处理职场关系”或“某某该不该判死刑”等社会话题深入问题讨论占很大比重;移动互联网社区,更多是我今天去哪玩了、今天吃什么、穿什么了并附上照片视频引发互动
互动氛围不同---深入逻辑VS搞怪零碎    由于上网环境区别,传统社区更容易对话题深入思考并发表逻辑相对严谨的讨论;移动互联网受环境干扰,很难深入讨论,而由于手机这台娱乐神器在手更容易发布搞怪的照片或视频,内容也更零碎,整个氛围更轻松搞怪
用户群体不同---求知专家VS生活达人   传统互联网更适合对话题深入探讨,所以对某个话题有加深了解欲望或对此话题有丰富知识的人是核心用户;移动互联网上网的设备随时带在身边,使用情景深入生活,热爱生活喜欢分享的人更容易成为核心用户
以上特点仅代表典型的传统社区和典型移动社区的区别,只代表两个种形态社区倾向轻重不同,并不代表传统互联网就没有讨论生活化问题、就不搞怪,比如出身传统互联网时代的猫扑,
综合上面,移动互联网社区产品的开发应更重视以下要素:1.产品功能方面充分融合移动互联网设备特点,比如拍照、视频、录音、位置定位 2.社区氛围及话题设置,注意轻松娱乐搞怪、生活化(吃喝玩乐)等更有市场  3.核心用户,注重吸引有较强分享欲和有娱乐精神的生活达人,这些人更容易成为移动社区中的带头大哥 4.互动形式方面,引导鼓励图片、语音、视频,注意长篇大论的干扰(不方便阅读,让用户兴趣索然)
参考的传统社区代表:天涯、西祠胡同、豆瓣;移动互联网社区代表:instagram、啪啪、豆果美食等
发表于 2021-11-30 09:53:44 | 显示全部楼层
移动社区和pc社区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强化了lbs属性,成为有效区隔过滤人群的手段,代表的产品就是陌陌的群组。
这点多说几句,因为目前排名第一的答案说移动社区人群过滤区隔性不强,这点上我真的是完全不赞同。
实际上,pc端上能拿来区隔人群的手段,什么兴趣,关键词,移动端几乎都能用。但是在此基础上,移动端还能利用lbs来进一步区隔人群。实际上,lbs来区隔人群的效果,在社区,尤其是偏交友的社区,效果极好。地理位置是一个很重要的人群区隔因素,举个例子,你想找个女朋友,你愿意找同城的,还是异地甚至异国的?产品上的成功范例,参考陌陌群组吧。
至于
@Lebanner 提到的移动端垂直领域的论坛社区不好做,他以为是移动端用户不再通过搜索引擎分发了导致的,但我觉得这个并不是核心原因,核心原因是,bbs这种过时的产品形态,根本不适合再沿用到手机端导致的,无论是消费内容的体验,社交的体验上,都没有适配手机。(夹带些我个人的私货,我认为即使是在pc端,bbs也过时了,bbs是一种入门级产品形态,低门槛用户易上手可以兼容多种用户需求,但满足得都很差,这个有机会再细说吧)
我个人依然看好垂直的社区,因为无论是pc时代还是无线时代,用户对于垂直社区的核心诉求没有变化(一个喜欢体育想找高水平同好交流的用户,到了移动时代依然也是这个需求,而一个混杂的大社区是无法很好区隔人群的,依然需要垂直的社区),但是pc时代垂直社区经常采用的产品形态(比如bbs)已经严重不适用于移动时代了。
2,基于随身携带无所不在的手机的移动社区,相对基于使用时间和场合相对固定的电脑的pc社区,其使用场景有了极大的拓展,这种拓展可以归纳为随时随地随身。
举几个简单的典型例子吧:
例子1:原来一个民工,想要交友,只能等待休假时去网吧去上qq,上网络聊天室。而现在上班期间中午休息时就可以用微信之类的应用和妹子聊几句。
例子2:原来一个白领,想在旅游的时候去约个炮,如果想网上约网友的话,就只能上豆瓣小组之类的提前勾搭,约定时间一起去什么的。现在,打开陌陌看看附近妹子就可以了。
例子3:原来一个中学生,只能周末或者晚上下课后,回家或去网吧去刷个贴吧,现在下课休息10分钟时发个贴看个贴别提多容易了。
这儿补充强调一点,随时随地随身的意义,绝不只是利用了碎片时间而已,而是保障了用户可以随时在线,实时可连接。对于社区而言,这一点的意义实在太大了,实际上微信,陌陌,都依托于此。即使对于贴吧之类的所谓pc时代社区产品,其移动端也因此大幅受益(想想大量学生党和屌丝民工党吧)。
3,交互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主要体验在阅读内容,产生内容和用户间互动和操作上。
阅读:屏幕更小,能承载的产品内容更少,但用户的注意力更专注。
产生内容:移动端图片产生和上传成本大幅降低。语音和视频也是如此。
用户互动:原本异步的交流(留言,私信)变得更容易同步化。
4,网络环境和硬件环境。
这点上,其实所有移动产品和pc产品都会有。
网络环境比如访问速度,流量等,pc的产品设计是不会考虑帮用户节约流量的,同时产品设计受限加载速度的问题在pc上也不会这么严重。
硬件环境的话,移动端app也许还好,但网页性能响应等,目前还依然是很受限的。
发表于 2021-11-30 09:54:01 | 显示全部楼层
正好今天写了篇文章,正好可能一定程度上能回答这个问题,我转到这里,供大家一起思考。
-----------
八月初百度举办了今年的summer party,被偶然在朋友圈看到的一张图中的文字触动了:索引真实世界。
其实在上个月的互联网大会上张亚勤就说过这样的一段话:『在过去的三十年,这个互联网所做的事其实很简单,一个是数字化,一个是IP化。而在未来的三十年,我认为方向是相反的,我们把互联网里学到的技术、商业模式,把它影射回物理世界,然后变成物理化。』
同时的一个现象是大量互联网社区产品的沦陷。
天涯、猫扑、豆瓣、校内网、开心网... ,当然还有前不久自己主动割脉的大旗。即便是原生在移动互联网的辣妈帮、same、nice等等,昨天貌似我们还在研究,可今天它们早已经离开了我们的手机。
之前互联网社区其实一直是一个虚拟的世界。
这个社区在空间和时间上都平行于我们真实的生活。曾几何时我们在玩天涯、猫扑,玩开心网、豆瓣的时候,其实我们都是在一定意义上再次生活在了一个被重构了关系的『世界』里,所以在真实世界上可能原本很普通的留一手却会成为了豆瓣里的第一名人。很多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的人成了各种网红、达人,那个世界就是他们的另外一种生活方式,甚至存在方式。
甚至当时搜狐胎死腹中的SNS——白社区,就将自己的slogan诠释为『生活在别处』。
但一切都变了。
中国互联网以PC为承载厚积了十五年后,用短短的三五年时间就在移动互联网上薄发,随着这轮互联网金融的发迹和O2O的蔓延,现在已经正式开始跨入生活互联网时代。
因为O2O业务就是要服务于真实的生活,所以在和生活服领域,尤其是共享经济产品模式中孵化并诞生了第一批真实世界的互联网社区。
我们看airbnb:住客因为要出行所以住宿的需求是原本在现实中就有的,通过airbnb住客在目的地发现自己心仪的房子,然后选择入住,最后完成点评结束体验。而这些体验点评同样会被其他的主课看见并完善。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互联网社区,在这个真实的互联网社区里,住客和房主各自的需求被满足的更便利和高效。
未来,互联网社区也就不可能再是一个脱离开我们真实生活的平行存在。它一定是存在融入到我们的真实世界的生活社交中。另外以为的互联网社区产品更加追求即时性,特定时间,特定场景下的真实活动。
再举了例子:滴滴顺风车
滴滴顺风车就是一个很好的存在并融入到了我们真实生活社交中的互联网社区。首先用户用滴滴顺风车不是因为互联网,而是因为他真实的生活中需要出行,互联网让他这个需要被满足的更便利和高效。那为什么说原本真实生活中的需要却构成了一个互联网社区呢?因为滴滴顺风车,拓展了我们真实世界的社交。原本两个各自需要再同一个线路上的两个人之前一直是各自走各自的,现在他们可以一起走且降低了成本和提高了效率。顺风车过程中两个人会交流、沟通、攀谈,所谓之前互联网平行空间社区里的交流内容,现在是出现在真实的一个小汽车里。而顺风车结束后彼此会有点评和打标签,这些便签和点评会被下次的顺风车友看见并完善。
这就是一个真实的互联网社区,特定的时间需要特定的服务,特定的场景形成特定的社区。
所以互联网社区不在是我们生活的一个平行空间,而是已经成了真实世界里生活的组成部分,未来的互联网社区要想用户有黏性、有忠诚度,必须首先要考虑的是如何能使得真实世界中人的生活和社交更高效和更便利。
在未来的互联网社区运营工作中,之前非常重要的工作『重构用户关系』不仅不再重要,而是完全不再必要。重现和优化真实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才是基本任务。而之前最关键的用户激励工作也就转化成如何使得使用我们产品的用户的生活效率更高也更方便快捷。从而搏得用户的信任,因为信任所以依赖。因为依赖所以在自己真实的生活圈子中形成口碑。
发表于 2021-11-30 09:54:26 | 显示全部楼层
移动互联网和互联网造成的用户使用场景的不同(移动与不移动,肢体延伸与非延伸)会带来产生社区内容的哪些不同?
应该说题主的这个问题很大,试着回答一下第一个问题(PC端和移动端):
1.内容的产生:移动互联网的时代,用户的使用平台很多,例如手机 ipad kindle等,但是这些平台相比于PC端用户生成内容的成本很大,屏幕相对小,不易操作,大多数用户在发微博 发朋友圈,很少人用移动互联网来输出长内容,比如写专栏。所以移动端更适合消费内容,阅读、评论、分享。而PC端有海量的内容,成熟的内容制造者(记者 编辑 作家等),完整的内容发布体系。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PC端用户无需担心流量,而移动端有可能是各种场景,所以视频图片的生产难度要远远大于PC。
2.内容的渠道: 知乎日报(文字)  啪啪(语音图片)pinterest (图片分享)微视(短视频)在移动端,内容更丰富饱满。 基于移动端设备的性质,用户更多的参与到内容的生成传播中来,比如我要做一个视频,手机拍摄即可完成,无需坐在电脑前找摄像头麦来录制,手机 ipad 平板电脑都可能成为使用设备,任意时间 任意地点 任何人 只要可以联网的状态都可以生成内容,用户参与的程度更高。
先写2点,之后补充。
发表于 2021-11-30 09:54:37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太同意排在前面的那些长篇大论。本质上其实并没有大的变化,区别在于:
1.互动成本更小了,互动频率更高了。这是最大的不同。例如刷朋友圈的动作,随时带着手机刷刷刷。PC上是不可能的。
2.内容产生由于设备特点,倾向视频图片语音和短文字。所以不少移动视频图片社区会火。
3.虽然部分社区有LBS属性,这视用户需求而定,不是绝对的。
4.去中心化网络社区是整个互联网的大趋势,并非移动社区独有。
发表于 2021-11-30 09:54:59 | 显示全部楼层
最近在做搜狐快站的社区功能(这是一个案例,http://hellocat.kuaizhan.com),所以来说说自己的看法。现在的答案感觉都很宏观,我们试着从微观到宏观的角度来分析下移动社区真正的变革在哪里。其实我们现在看到的很多现象比如移动社区的活性高,移动社区的内容短,都是一些现象。那么我们来分析下这些现象是如何发生的。
1. 即时通讯使移动社区脱胎换骨
PC时代,社区只是依靠用户产生内容的网站而已,说白了就是把编辑的职责交给了用户,用户由兴趣驱动来创造内容。而用户来逛社区也是被内容所吸引,来消费内容。
但是到了移动时代,即时聊天功能的引入,让用户之间可以产生了强有力的连接,这种强有力的连接,满足了人们的社交欲望和需求,填补了寂寞和空虚。所以移动端的社区除了消费内容外,各种以社交为目的的需求如约炮,结交人脉,无聊找人聊聊,群聊等等也可以得到满足,自然粘性和活性都高了起来。
2. 微博培养了用户产生内容的习惯,短内容+多图文
微博可以说是移动社区的鼻祖,我们可以看到新近爆发的移动社区越来越多的有了微博的影子,帖子无标题,鼓励图文等等。由于微博的兴起正好是中国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阶段,所以我们在手机上产生的内容产生习惯,由微博所培养。新爆发的移动社区只能顺应移动端的各种习惯。
3. 附近的人功能促成区域社交
PC时代,社区的服务范围只能是坐在电脑前的用户,由于PC服务的各种限制导致参与活动的体验很不理想。
但是到了移动时代,LBS+即时通讯+推送提醒,在线上组织线下活动的体验变得非常顺畅,所以基于移动社区同区域用户的线上到线下的活动也会极大丰富起来。
4. 强大的社交功能促进社群出现
非常赞同
@Lebanner的说法,移动社区产生越来越多的社群。社群我理解就是指因为具有共同属性的一些用户,比如都是90后,都是蒙特梭利教育论信徒等。移动社区强大的社交功能让这些陌生人能基于共同属性产生较多话题,进而产生强连接,反过来促进了社区的粘性和活跃度。正因为这样的正反馈才让移动社区越来越多的呈现出社群性。所以移动社区大多区分圈子。
发表于 2021-11-30 09:55:34 | 显示全部楼层
谢邀!接触圈子时间不长,见识粗浅,只能说说我想到的。
先说使用场景的不同,移动端与pc端屏幕尺寸不同,造成内容的承载量不同;屏幕功能不同,造成一个手指滑动点触为主,一个以鼠标点击为主;移动端的便携特性,造成了用户接触时长在线时长不同;同时移动端还具有很多pc端无法做到的功能,比如很方便的拍照、录音、定位等。
所以在社区方面来说,传统互联网社区因为基于pc端,展示内容更多,用户流程能够做出更复杂的结构,给用户施展和深入的空间。而移动端则怎么精炼信息怎么来,怎么方便用户怎么来,怎么增加用户活跃度和黏性怎么来。展示内容有限,在一次展示中尽量做减法,让用户找到想给他看的信息,用户流程尽量扁平化,不要让用户想去另一个功能就点上n次返回,增加用户之间的交流,加强一些独有功能的利用,比如定位。
暂时就想到这么多,手机码字不易~
发表于 2021-11-30 09:55:47 | 显示全部楼层
无论是PGC还是UGC类社区,用户发帖是社区的核心内容,而社群也一样,社群成员的讨论是用户关注社群的核心内容。
发表于 2021-11-30 09:56:0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觉得还有个更大差别,从用户来源,内容和运营思路等:传统社区无论垂直还是门户,都以话题为中心,按照内容版面,对人群进行分类,用户相对专注于社区提供的内容上,更易崇拜权威,迷信意见领袖,依赖于展示和编辑推荐内容,图文结合,长而精更易博得精彩,而无论产品界面,还是人机交互,尤其是社区氛围,原始上就带有排新排它性,往往对新人不够友好,融入更难;                                                 而移动社区,用户因需求而来,更以“我”为中心,专注于“自我”,讲究个性化,小er聚焦于产品体验和社区服务,对内容要求更高,有价值还要精彩有趣,精短而内涵才是主流,图片短视频等富媒体大兴,运营上也更需要数据分析精准推荐,机器算法加上人工选择,用户分享为主,互动为基,天使种子用户,不是权威专家,却一定是最活跃分子,社交口碑更利传播......
爪机党,见谅
发表于 2021-11-30 09:56:18 | 显示全部楼层
看了
@Lebanner 的回答很受启发,恰好在微博上看到一篇认为移动时代社交会越来越分散的文章,不自觉地又联想到了这个问题。
做一个偏悲观的发散吧,个人认为移动上的社交会是收敛的,除了大平台,人们不再像PC上那么需要细分的圈子(贴吧、豆瓣、天涯、虎扑),剩下的只有琐碎和快速更迭的那些东西(早期的签到、后来的滤镜类应用、啪啪和类似产品、最近很火的nice也就是标签化图片,以及旅行、美食等等领域的移动社交产品),没有浪头,只有浪花。原因:
传统PC上的社交圈子大多都是围绕“兴趣”展开的,而“兴趣”的承载形式是“内容” 。那么移动上的社交有这样几个问题:
1.不适合内容生产,或者说不适合“能形成圈子区分度”的内容生产,移动端生产出来的那些东西更适合熟人社交(随手拍的照片、简短的文字和轻质的互动)
2.缺少搜索引擎这类的入口,不再是内容积累到一定程度就能自然引流,过滤出圈子
3.碎片化的场景更难形成固定对象的访问习惯,导致一个浪花接着一个浪花而实质留下的东西很少
4.还是碎片化,导致信息爆炸,被动接收的熟人信息和资讯已经足够多了,主动探寻发现的动力就下降了,或者说,人们变得不那么“寂寞”了
注:以上分析仅限于国内移动互联网。
发表于 2021-11-30 09:56:23 | 显示全部楼层
PC上的社区—搜索是主要的人群过滤机制;
移动上社区—主要的人群过滤机制很可能是   位置:比如说陌陌的群组。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21-11-30 09:56:38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发表于 2021-11-30 09:57:34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两个概念都是互联网,只不过一个是电脑,一个是随身带的“电脑”。
我觉得要分析其中的区别就是不停地深挖:随时随地可以获取跟发送信息, 与只能坐在pc旁边才能获取发送信息的区别。
随时随地分为随时跟随地。
然后留给更专业的人回答,
发表于 2021-11-30 09:58:00 | 显示全部楼层
摘要
作为一个论坛运营者和见证了论坛时代变迁的资深用户,最近因为工作关系需要确定接下来该优先开发移动社区还是继续将资源集中在传统互联网社区上。所以下面将通过对比的方式分析两种社区的优缺点,以及他们在当下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发展状况。
设备属性-导致不同的根本原因
做软件产品时,我们一定要考虑运行它的硬件有哪些功能限制。超出硬件功能范围的软件即便设计出来也无法实现。我们在设计传统互联网社区时,社区形式被PC的功能限制着。而我们做移动社区的时候,社区形式则被智能手机的功能限制着。所以我们不妨回归原点,通过比较PC和智能手机的功能属性来理解传统互联网社区和移动互联网社区设计的基础。

移动社区和传统互联网社区有什么不同?-1.jpg
智能手机为什么会引起交互方式上的重大变革?
智能手机相对于电脑,确实方便了许多。但光靠方便这个原因是无法解释智能手机为什么会导致互联网时代与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更迭。背后必然有更深层的原因。【人会自觉趋向最原始,最及时,最自然的交流沟通手段和习惯。】这是我认为导致时代变革的深层原因。

在互联网世界里,受制于科技,交流沟通被迫使用了一种不自然,不习惯的方式。这种交流方式导致使用场景非常有限,沟通不及时,表现方法不丰富,学习成本过大等等痛苦。而这些痛苦时刻在折磨着我们。所以当智能手机能减轻甚至解决这些痛苦时,交流的使用场景被大大拓展时,人就会自然而然的选择更符合自己习惯的,舒服的,甚至有趣的交流方式。所以人们才会从PC的世界迅速迁徙到智能手机的世界,所以才会有接下来的变化。
从智能手机带来的功能性改变结合导致社交方式变化的根本原因,我分析出社区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将有以下六点重大变化。
1.社区运营重点将加速分化
过去,传统互联网社区的运营重点集中在【优秀内容】和【提高人群影响力的互动】这两大块。【优秀内容】大都是指攻略、分析、评测等大文字量、有深度、精心排版的、弱时间性的重内容。【优秀内容】的运营策略能避免传统互联网社区沟通不及时的劣势。但是社交依旧是社区重要的功能之一,所以也有小米这类利用线下活动、粉丝营销等方式,硬是做出了互动性来的论坛。

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智能手机相对于PC,在沟通上有了巨大的沟通优势,传统社区无法再以【提高人群影响力的互动】为卖点来与移动社区抗衡,所以传统社区会加速【优秀内容】的运营重点。社区内容将更加富含逻辑和深度,社区用户将更偏向于某行业的专家,探讨的内容将更远离生活,靠近研究或社会问题。36Kr,知乎这些就是很好的代表。

而智能手机先天小屏的劣势和沟通的优势促使移动社区会弱化【优秀内容】的运营,而加速【提高人群影响力的互动】的运营策略。(正如那些短小有趣的微信营销文都是服务于互动,而非知识的沉淀。)社区内容将更加零碎搞怪和好玩,社区用户将更偏向于生活达人与分享者,探讨的内容将更贴近吃喝玩乐这些生活琐事的内容。

(顺带一句,原来大众的博客现在蜷缩在了角落,成了少数文人专家思想沉淀的地方。而“无脑”的微博,朋友圈社交却成了主流。这种现象是否也能预示传统互联网社区和移动互联网社群的趋势呢?)
2.移动社区表达方式从文字表述型转化为更具交互传染力的富媒体形式
例如语音交流将更为常态,手机随手拍的照片,视频这些一图胜千言的内容将在移动端横行。另外对基于LBS和手机传感器获得的数据,也可以创造出更多深度交互的变种活动和交互素材。例如Nike的Running App就直接将跑步者的跑步路线图标出来,然后很多人会发到朋友圈去分享,有的人甚至通过跑出“I  U”的路线来向心爱的人求婚。

当然,说到富媒体,那就不得不提当下最火的社区形式-“直播+弹幕”。斗鱼直播就是其中一个例子,最接近真实的人与人之间的即时、语音、还带画面的交流互动。你为了让主播看到你并回应你,你要么送大量鱼丸(可折算现金),要么刷大量弹幕。如果一条弹幕算作是BBS里的一个帖子的话,斗鱼一晚上的发帖量就远超过大多数论坛的总发帖量。当然这数量是算上协议号(请自行百度-协议号)的啦。
3.移动社区交流方式从异步交流转向实时在线交流
智能手机随时随地能联网,可24小时在线的特性让交流变得更加及时畅通,大大缩短了用户之间等待的时间,对于保持社区活跃度有极大的帮助。而且即便移动应用关闭了,但只要有新消息,联网的手机就会收到消息提醒的推送。妈妈再也不用担心我收不到提醒了。
4.移动社区社交范围由可大到全国的社区转为小到就近周边的社群
社区活跃度=社区发帖数X用户参与感
现实生活中,最容易产生参与感的话题往往是贴近吃喝玩乐这些生活琐事的内容,这类话题的受众在地理位置上越近,参与感越高。然而过去的技术无法满足要求。所以为了保持社区活跃度,社区普遍采用覆盖全国的方式来获得更多用户,从而间接提高发帖数,最终提高社区活跃度。所以过去我们会用“社区”这个词来强调地理空间这个属性。

但是异地用户之间始终难以产生强联系,因为产生联系的成本太高了,我认识的好多异地网友至今都没见过面,更别提如何带动吃饭、旅游这些交互行为了。而移动社区基于LBS技术则会更偏重于“社群”这个理念,有共同爱好,地理空间很近,便于快速组织活动,有较强联系的一群人。
因此在产品设计上,移动社区要减弱PC端上BBS板块划分的设计方式,更偏重于短小精悍的社群建设。帮助用户便捷地找到适合自己的群将成为设计重点。
5.社区活动由坐在电脑前的整块时间转入每一个5分钟的零碎时间
对于社交达人来说,他们擅于捕捉社交活动,他们不是在社交,就是在去社交的路上,你能期望他们坐下来花一块完整的时间,在社区里跟你长篇大论吗?

对于白天要上班,晚上回家要照顾0到3岁宝宝的家长,她唯一能做的就是掏出手机,最快的浏览一下有什么感兴趣的内容,要她花整块时间在电脑前遨游社区,这几乎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现在的人有太多太多的理由不坐在电脑桌前参加在线社区活动,能留住他们的最好办法就是跟随他们的需求,拓展出更多的使用场景出来。提供移动化的社群服务,让他们在零碎的时间也能满足在线的社交需求,这是一种最好的选择。毕竟人是追求自由的嘛,何必要将他们绑在电脑桌前呢?
6.移动社区的过滤人群手段将更加丰富和高效
在知乎看到 Lebanner认为移动社区缺乏人群过滤器的观点,我无法认同。首先,社区的【人群过滤器】是什么?我们的意见一致,它是一个将情趣相投的人聚在一起的手段。但Lebanner认为传统互联网社区是靠搜索引擎这个人群过滤器来过滤用户,而移动端上缺乏搜索的习惯,所以移动社区缺乏人群过滤器。并且他还举了豆瓣前中期靠自己,后期靠百度的例子。

这实际是在混杂概念。首先,通过搜索引擎的关键词搜索确实能起到人群过滤的作用,但这只是一个非常粗狂地过滤,你就一定会在通过搜索引擎过去的社区里找到兴趣相投,想和他互动的人吗?不一定吧?其次,以豆瓣举例,搜索引擎为豆瓣带来的帮助更多的是流量上大量自然流量的导流,真正精细的【人群过滤器】是豆瓣自己的工具属性/社交属性的核心功能实现的。(Lebanner在后面说妈妈帮,陌陌这些例子时也承认了这一点)

其实Lebanner真正想说的是移动社区缺乏直接的自然流量,移动端上没有搜索引擎可以提供直接导流到移动端社区的方式,因为这些社区都嵌在APP里。而没有直接的自然流量导入只能说明移动端社区流量导入的成本增高了,需要更主动和投入成本地去推广APP才能将流量引入APP内的移动社区里。

好,拉回来说说移动社区【人群过滤器】的变化。过去传统互联网社区的过滤器往往是靠标签,靠展示用户在社区中的发帖记录等可编辑的过滤手段来帮助用户找到与自己兴趣相投的人。然而这些可编辑的记录,无不是可以伪装的,群组里来两个投广告的人也是常有的事。然而智能手机提供的LBS和富媒体等功能却大大拓展了过滤器可行的方式。例如要进哪个地区的群就要在那个地区持续签到。要进哪个旅游群可以先在APP里购买了相应的旅游项目才能进去。要社区成员都是女的,就要她录一段自我介绍的语音或直播确认等等。过滤方式可谓是大大拓展了。
总结以上六点变化: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生活娱乐型的商家靠移动社区来圈养用户将成为主流。精确过滤的群组将是移动社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移动社区运营的核心将放在产品相关内容,或家长里短的“互动”上,交互也更偏向丰富多彩的富媒体。

BBS是传统互联网社区最初级,同时也是过时的一种产品形态。它想同时兼具【优秀内容】和【优秀互动】两种优点。但是BBS这种产品形态不适合沿用到手机端,致使其彻底失去【优秀互动】的优势。未来传统互联网社区虽然不再是主流,但是依然会存在,只是他在线上的运营重点将彻底偏向【优秀内容】的运营,内容将更有深度和研究性,用户也更加偏重于某方面的专家或职业工作者。36Kr和知乎就是很好的范例。
发表于 2021-11-30 09:58:35 | 显示全部楼层
真的会有区别么?
我认为本质上没有区别,只是实现形式的区别罢了。不管是移动社区还是传统web上的社区,都只是对现实中的部分再现和重构,部分反映着现实。
首先,从人的社会属性上来看,人是群体性的,他们需要表达,无论在早期开坛授课、讲法、辩论上,还是在传统web社区,甚至是移动社区上。从这个角度来看,这些都只是表达的外在形式,而不是本质。
其次,人的行为是需要肯定的,大多数人需要外在的肯定,而不是自我肯定,这就促成了交流。其实早期线下的面对面交流(中世纪欧洲)已经完美的表达了人们从“表达”到“交流”的过程,国内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应该也是。至于后期,发展到现在,这也是亘古不变的。
之后,就是人们是群体性的,需要在群体组织下,维护自身的利益。这里,不讲太多集体主义的问题,即便是在集体主义下,人们也是在追求着自己的利益。
有区别的只是本质的外显形式,有区别的只是本质的外显形式,有区别的只是本质的外显形式,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这些太多人都在讨论了,就不多说了。
发表于 2021-11-30 09:59:0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不是一个专业人士,想做为一个普通的用户在自己的角度发表一些看法。看到这个问题就挺有感触的,因为现在个人在网路生活中就会面临在移动社群传统网络社区不时切换的状况。我认为他们之间的差异有下面几点:

  • 主题界限与参与人数:界限问题也是为什么我在上面采用“移动社群”与“传统网路社区”两个称呼的原因。新兴移动社群的界限要比传统网路社区的界限更为模糊,参与人群更广。传统网路社区多按内容和方向分类,即便是综合社区也多会采取划分板块的方式,这注定人群会被分化,即同一个社区/主题可能参与的最大人数不会很高(相对于后面说到的移动社群而言)。而大一些的移动社群,许多并未定义明确的主题(也有定义主题的,见5),加之易用性强门槛低(见2),参与人数众多,话题随人走,呈现一体多面,所以界限更为模糊。
  • 易用性:易用性这点我想大家都有体验,更低的学习成本,没有繁琐的注册,资料设置,规则学习等等,这也是为什么移动互联发展以后有更多之前没有机会参与进来的群体(中老年,较低教育水平者等)可以加入参与的原因。对吧?你可能现在能见到老头老太太刷微博,但你以前可能没见过这个年龄段混论坛的。反观传统网路社区,实在过于腐旧繁琐,以我个人经历为例,这么多年我每次注册完不同的论坛我都告诉自己要在这好好混一番,多和同好们交流交流,争取混个脸熟。可是因为对我来说传统社区实在不好用,所以基本上全部都没了下文,有些社区当初我心血来潮的注册了,也许现在都忘了账号密码,甚至有没有注册过都记不清了。所以新兴移动社群的界限要比传统网路社区要更为简单易用。
  • 用户活性:新兴移动社群的界限要比传统网路社区的用户活性高。在传统网络社区中,以资源论坛为例,可能某资源论坛注册成员众多,但你仔细逛逛论坛,会发现真正活跃的人只是版主或论坛大牛以及一些活跃分子,大多数人都处于潜水或搁置状态,我想有些主题若不设为回复可见,都不会有那么多人去留言。而移动社群就不同了,仅以微博为例活跃度就多高啊(在移动社群中,如果用户不参与,某种意义上这个社群就不存在)。
  • 信息传递:新兴移动社群的界限要比传统网路社区的信息传递效率高,范围广,流动性强。在传统网路社区中如果发布一则与社区主题相关的信息,如新闻。需要一定的时间(被人发现,被阅读,积累阅读量,被加精,被推荐等等)才会被较多的人看到,速度慢,范围低,流动性差。但在移动热群众,当你发布这一则信息他们会实时出现在参与者(订阅者)的Timeline上,极其迅速,信息受众者转发传播也更为方便。这也导致有更多的人会看到,范围更广,流动性强。这也是为什么许多帖子发了好久也没人看,被推荐到微博就突然火了,也是为什么许多传统社区会开设微博/微信公众账号的原因吧。
  • 纯粹性:在上面说到多数移动社群不分主题,但也存在划分主题的情况存在,如Instagram(相片)SoundCloud(音乐)他们往往比传统划分主题的社区传递承载的主题更为纯粹单一,不会出现所谓灌水的情况。你打开APP看到的就是你要的。当划分主题时,新兴移动社群的界限要比传统网路社区承载/传播的讯息更具纯粹性。
以上就是我作为一个普通网民暂时想到的几个方面,不太专业,用词和条理可能也不太合理,我会多加捉摸,争取早日修改,感谢阅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广告网 ( 鄂ICP备20005464号-17 )

GMT+8, 2024-5-18 07:20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