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099|回复: 0

道家养生 | 养生十字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3-21 21:09: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道家养生 | 养生十字诀w1.jpg


道家养生 | 养生十字诀w2.jpg

一、德字诀:“德”作为中国哲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在中国古代一般文献中主要是一个伦理学范畴。道家所谓“德”虽然也具有伦理学含义,但主要是一个哲学范畴。道家之“德”深具生命论意蕴,其根本内涵是万物和人从生命终极根源“道”那里获得的生命力以及由此而形成的生命内在本质和个性特征,“道”是生命形成的潜在力量和终极根源,“德”则是生命得以形成的现实根据。对“德”的这种理解在道家代表性著作《老子》、《庄子》、《淮南子》中均有充分体现,由此形成了道家别具一格的德论思想传统,并以其不同于其他诸子的德论而丰富了中国哲学的内涵。老子说:“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要延年益寿,返老还童,须不离常德,要做到先人后己、厚人薄己,过归于己、功归于人,勿执我见,我是而人非,勿非人而自高,贬人以自大,勿逞强用术,逞才运巧,仗势欺人,盛气凌人,言笔缺德嫉谤别人,更宜自食其力,自修自度。切记抢骗钱财,贪污腐化。若能甘苦如饴,宅心仁厚,功德常修,正心抱一,自能反朴还真。

道家养生 | 养生十字诀w3.jpg

二、养字诀:

养生,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养,即调养、保养、补养之意;生,即生命、生存、生长之意。现代意义的“养生”指的是根据人的生命过程规律主动进行物质与精神的身心养护活动。

保养,是指遵循生命法则,通过适度运动,加之外在护理等手段,让身体机能及外在皮肤得以休养生息,恢复应有机能,这是养生的第一层面;

涵养,是指开阔视野、通达心胸、广闻博见,通过对自身的道德和素质的修炼和提升,让身心得到一种静养与修为,从而达到修心修神的目的;

滋养,是指通过适时适地适人,遵循天地四时之规律,调配合宜食疗,以滋养调理周身,达到治未病而延年的目的。

实质上,养生就是保养五脏,使生命得以绵长的意思。

养生学是一门涉及诸多学科的综合科学,它包括中华中医学、康复学、营养学、美学、心理学、国学、物理学、化学、艺术、烹饪、运动学、道学等等。

现代养生的涵义:

以道家思想和中医学理论为指导,用健康科学的图文、音乐、行为、活动、中药、饮食等等,通过调节个人生活习惯、生活环境及心理状态,来调理身心,达到未病先防、不适消除、已病促愈、病后复原之保健目的。

少言语以养内气,寡色欲以养精气,薄滋味以养血气,咽津液以养脏气,戒嗔怒以养肝气,节饮食以养胃气,匀胎息以养肺气,少思虑以养肾气,慎行藏以养神气。

道家养生 | 养生十字诀w4.jpg

三、心字诀:欲体夫至道,莫若明乎本心。故心者,道之体也;道者,心之用也。人能察心观性,则圆明之体自现,无为之用自成,不假施功,顿超彼岸。……此所谓无上至真之妙道也。……此道至妙至微,世人根性迷钝,执其有身而恶死悦生,故卒难了悟。心本是道,道即是心;心外无道,道外无心。心而与道合,此心即道也;体此道而与心会,此道即心也。道融于心,心融于道也。心外无别道,道外无别物也。心为人之主宰,亦为精气神之主宰,炼精炼气炼神,均须先从炼心始。心涵动静,心不动则虚极静笃,明心见性,人我两忘,心无其心,无正其心,不为名动心,无心可动则近道矣。

道家养生 | 养生十字诀w5.jpg

四、善字诀:《道德经》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最善的人,居处最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不可测,待人善于真诚、友爱和无私,说话善于恪守信用,为政善于精简处理,能把国家治理好,处事能够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最善的人所作所为正因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没有过失,也就没有怨咎。

养善性,存善心,行善事,与人为善,劝人行善,内外存乎善则德行兼备,人人能行善则邪恶自消,国泰民安。

道家养生 | 养生十字诀w6.jpg

五、无字诀:《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曰: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欲未遣也;能遣之者: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既悟,唯见於空。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寂无所寂,欲岂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静。真常应物,真常得性;常应常静,常清静矣。如此清静,渐入真道;既入真道,名为得道;虽名得道,实无所得;为化众生,名为得道;能悟之者,可传圣道。

对境无境,居尘无尘,动念无念,用心无心,无天无地,无人无我。道家最上乘功夫,旨在炼神还虚,炼虚合道。

道家养生 | 养生十字诀w7.jpg

六、少字诀:《老子》中有言“少则得,多则惑”。可供选择的事物“少”了,人就会用心对待而有所收获,而当选择的事物“多”了、人心反会混乱而生迷惑。精宜少漏,神宜少耗,气宜少损,福宜少享,乐宜少寻,名宜少得,利宜少积,少一分思虑多一分精神。

道家养生 | 养生十字诀w8.jpg

七、静字诀:老子,在《道德经》中关于“静”的详细论述,如“致虚极,守静笃”“归根曰静,静曰复命”“重为轻根,静为躁君”“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等等。

庄子在《齐物论》开首处,描述了南郭子綦“隐机而坐”的场面:“隐机而坐”即是“静坐”。子綦静坐后,对天长嘘。侍候子綦的子游看到子綦静坐后“形如枯木”的变化而问其原因,子綦答道:“吾丧我。”意思是,在静坐中,我把“我”忘掉了。

“忘我”的境界是道家追求的“道”的境界,按庄子说法,只有“忘我”,才能心无执着,心无执着、无分辨,方可齐是非、齐生死,乃至最终与万物融为一体。《齐物论》以“庄周梦蝶”结尾:庄周梦中变蝶,醒后却不知是庄周变蝴蝶,还是蝴蝶变庄周,此即为“与万物融为一体”的境界——“浑沌”之道的境界。

“静坐”,当然不是如木偶般傻坐,而是隐机而坐。隐机可谓一语双关,隐机者,既可解释为坐在几之侧,更可理解为隐去机心之义。隐去机心、人心,便可得道心。隐者,忘也。恰如庄子所言,“其耆欲深者,其天机浅,”当人在静坐中,忘却身外事,乃至忘却“自我”之时,“人欲”则自然被“搁置”,自可得天机一片。由此可知,道家静坐之核心在于“忘”。

道教之“静坐”,尤注重养生之术,在“呼吸”上大做文章。唐人司马承祯作长文《坐忘论》,专门探讨“静坐”之要津,对后世影响颇大,追求“胎息”乃至辟谷,即通过微弱的呼吸将身体的能量消耗降到最低限度,以达到长生久视之功效。

当然,道家之“静坐”,现在不仅仅作为养生、修道之用,亦成为文化人追求的生活情调。譬如清道人马大年在《怡情小录》中言:“倪正父锄经堂述五事。静坐第一,观书第二,看山水花木第三,与良朋讲论第四,教弟子读书第五。”其俨然将“静坐”视为生活艺术的一部分。

形欲静,心欲静,气欲静,练功中固宜求静,平时亦应求其能静,静中固宜求静,闹中亦应求其能静,静能生智。

道家养生 | 养生十字诀w9.jpg

八、寡字诀:《清静经》称:“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将“除欲”和“心清”联系在一起。这里所说的“欲”指“六欲”。《清静经》中便有“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之句。唐末道士杜光庭注“六欲”为“六根”。六根是佛教概念,指“眼、耳、鼻、舌、身、意”。杜光庭认为:“欲者,染著之貌,情爱之喻。观景而染谓之欲,故眼见耳闻,意知心觉。世人若能断其情,去其欲,澄其心,忘其虑而安其神,则六欲自然消灭,岂能生乎。内神不出,六识不动,则六根自然清静,故不生也”。侯善渊描写“六欲不生”的状态是:“眼观无色,神不邪视。耳听无音,声色不闻。鼻息冲和,不容香臭。舌餐无味,不甘酸甜。身守无相,不著有漏。意抱天真,不迷外境。”要达到这种境界,李道纯在其注释中认为:“有道之士,常以道制欲,不以欲制道。以道制欲,所以清心,所以静至。”寡言以养气,寡视以养聪,寡得以养性,寡欲以养精,寡动以养神,无所不寡则无所不清。

道家养生 | 养生十字诀w10.jpg

九、淡字诀:道家主张虚淡、清淡、淡泊、淡定、淡然,向往逍遥、自在的生活。“淡”字是对道家的生活态度、生活方式的生动描述。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他认为“五色”、“五音”、“五味”皆会蒙蔽人们的心智,使人体会不到真正的“道”,也欣赏不到真正的美。名心宜淡,利心宜淡,色心宜淡,爱心宜淡,嗔心宜淡,疑心宜淡,胜心宜淡,无所不淡则无所不安。

道家养生 | 养生十字诀w11.jpg

十、忘字诀:忘贪则常足,忘痴则常适,忘迷则常悟,忘忧则常喜,忘苦则常乐,忘患则常安,忘嗔则常平,忘失则常得,忘得则常有。此不易之道也。内外两忘,了无一物,则自性天虚融,形神合一矣。

  谭景升云:“忘形养气,忘气以养神,忘神以养虚。只此一忘字,便是无物境界。

忘物可以养心,忘情可以养性,忘境可以养神,忘色可以养精,忘我可以养虚,无所不忘则无所不养。





道家养生 | 养生十字诀w12.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广告网 ( 鄂ICP备20005464号-17 )

GMT+8, 2024-5-2 11:18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