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372|回复: 0

你有知识焦虑吗?——互联网时代你的知识管理方法需要转型 ...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12-11 16:37: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人到中年生活充满了各种焦虑,但万万没想到从学生到大学老师,一辈子围着学校转,到中年了突然感觉不会学习了,这种感受可能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一是总感觉知识不够用,更怕错过重要的知识,所以几乎每天都要花些时间在文献检索上面。论文就不用说了,单是书籍就让人很焦虑,由是整天泡在豆瓣、微信读书、当当、亚马逊等书籍相关的网站,看有没有评分比较高或最新的书。看了就想买,但买了很多又放着吃灰,不见得都能看完,相信大家都和我有同样的经历。电子书更是在电脑里存了一大堆,有些可能从来也没有打开过。以至于后来强迫自己不要在买书或下载电子书,但多年已经成了习惯,突然停下来还有点慌。
        二是随着年龄的增大,头发一天比一天少,记忆力也一天比一天差。读完一本书常常只能记个大概,对于其中的细节就很难记的清楚,甚至过一段时间连书的作者也记不清楚。这种记忆力的衰退对专业知识工作者造成的焦虑只会越来越深。 突然有一天我意识到,怕是自己的知识管理系统出问题了吧?于是网上各种学习,也买了相关课程,其中提到的一些核心理念和方法,如费曼学习法、卡片笔记写作法等对我都深有触动。但同时也产生了一个疑问,似乎知识管理是这几年突然兴起的一个概念。尽管知识管理这一行为,对于我这样始终围绕着学校转的工作者一直是重要组成部分,但为什么现在就成问题了呢?
       细思之下,这应该是由互联网时代知识传播的变化所引起的。在造纸术和印刷术之前,人类的知识传播主要以手工誊抄为主,这极大地限制了媒介材料对知识信息承载密度,知识传播的速度和广度也受到很大限制。所谓“学富五车”虽然是用来比喻某人很有学问,但也形象地描述了竹帛时代知识的传播状态,怕五车竹简的知识量还没有今天一本书的内容吧! 进入印刷术时代,书籍极大提升了媒介材料对知识的承载密度,同时也极大改变了知识传播的速度和广度。书籍让全人类的知识得以方便的交流和学习。在互联网大规模普及,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普及之前,人类知识和信息的获得仍然是以纸质书籍为主。大学、图书馆成了人类知识传播和交流的主要场所,一所大学的图书馆及图书资源的丰富程度成了大学知识生产的主要竞争力。大学老师的主要功能也是以知识传授为主,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也主要是以知识习得为主。
       但进入互联网时代后,知识的获得通过网络变得非常容易和方便。记得2018年去香港几所大学考察,一位大学的副校长给我们讲,他们学校以前不断扩建图书馆,购置图书资料,但这几年突然发现老师和学生到图书馆借书的越来越少,不是老师和学生不读书了,而是大部分资料和信息的获得都通过网上取得。于是他们将图书馆很多空间改成了“学习空间”,为学生提供舒适的学习环境,图书馆由图书资源中心变成了学习中心。 这种知识获得方式的变化也直接引起了大学功能的变化。大学不在是知识传授的中心,而是学生成长的中心。在大学生涯中更强调学生在经历中成长,在经历中发现问题,然后再回到知识,寻求知识的帮助。这对老师的角色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老师不在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应该是学生成长和学习的陪伴者和示范者。
       在这种整体转型下,发现农耕时代二牛抬杠式的学习和知识管理方法已经严重不适应互联网时代的要求。由此也就明白了焦虑的来源,其根本上是由于与时代脱节造成的。当然,有些问题并不是互联网的技术转型造成的,这些问题本来就是知识学习和管理就存在的,只不过互联网让这些问题更加凸显。比如像前文所述,过去不管是大学,还是个人均以知识资源的占有为主,个人学术成就也以拥有知识资源的多少为前提条件之一,但在今天这都不是主要的问题了。
       互联网时代,首先需要改变的是我们对知识资源的认知。不需要在以抢占知识资源为主,也不需要无目标购买图书和下载资料,它们就在那儿,一切以需求和输出为导向,由此便可以消解囤货式的“松鼠”焦虑。其次,在数字化时代,要做好“人脑”和“电脑”的对接,让电脑成为人的第二大脑。建议专业知识生产者都应该系统学学互联网和数字化时代的知识管理方法,重新构建自己的知识管理系统。“要先富,先修路”,构建好自己知识系统的高速路,对于提升效率还是是非常有必要的。至于具体的方法,网上已经有很多,在这里我就先不展开了。但各种思路、方法和工具还要因人而异,适合自己才是最重要的,切忌陷入“工具焦虑”。本人也在转型的探索中,后面有好的心得和做法会积极分享出来和朋友们学习交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广告网 ( 鄂ICP备20005464号-17 )

GMT+8, 2024-5-17 20:08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