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315|回复: 0

二合一是未来吗?是,但不是全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10-15 21:12: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谢小森的大口袋
前言

前六节是对电脑及其市场情况的简要回顾;
第七节是根据屏幕尺寸和使用场景结合形态的分析;
第八节是对电脑未来的畅想。
各位可结合自己需要自行选择阅读。
一、电脑是信息时代的主要生产力

1946年2月14日,世界上第一台通用计算机“ENIAC”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诞生。
1973年,在施乐公司帕洛阿尔托研究中心(Palo Alto,加州旧金山湾区圣克拉拉县)(The Xerox PARC)发明第一台个人计算机The Xerox Alto(奥托)。
PC(Personal Computer,个人计算机)使得电脑可以成为个人的计算平台。
关于“世界上第一台笔记本电脑”,网上有很多说法,一种说法是1981年4月AdamOsborne发明的第一台笔记本Osborne1,还有一种说法是1982年11月康柏公司发布的Compaq Portable(康柏便携式电脑)。
(没错,这里的康柏就是苹果现任掌门人库克曾经任职的那个康柏公司,后来库克被乔布斯说服加入苹果公司)
笔记本电脑的形态和意义是超前的,40年过去了,我们现在绝大多数人依旧在使用着这种形态的计算平台。
当然,具备大屏显示器的台式机和一体机也没有消失,在固定场景下,他们依旧是更具生产力的选择。
二、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

1973年4月3日,全球第一台真正意义上的手机摩托罗拉 Dyda TAC 8000X诞生。
1993年,世界上公认的第一部智能手机IBM Simon(西蒙 个人通讯设备)诞生。
2007年1月9日,第一代iPhone发布。
智能手机拉开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序幕。
随后的15年里,手机迅速成为人们手上的计算平台,但是屏幕太小,很多场景下效率不及电脑。
这时,我们依旧需要电脑(或者说大小合适的屏幕来承载内容)
但是,我们最熟悉的交互方式改变了,从移动鼠标、敲打键盘变成了滑动、点击屏幕。
三、应运而生的平板电脑

1989年9月,第一台商用平板电脑GRiDPad上市。
2002年,微软公司大力推广Windows XP Tablet PC Edition使得平板电脑的概念变得流行起来。
2010年3月,第一代iPad发布。
关于iPad的定位,用乔布斯的话讲就是介于苹果的智能手机iPhone和笔记本电脑产品之间。
在随后的12年里,iPad几乎成为了平板电脑的代名词。
四、分歧

如果我们把手机,甚至手表也看作计算平台,那么区分手表、手机、平板、笔记本、台式机、电视、甚至汽车的标准就是屏幕大小和使用场景了。
二合一也好,平板电脑也好,其定位就是介于手机和传统笔记本电脑形态。(关于这一点,苹果的定义无疑是准确的。)
事实上在“二合一电脑”的概念里,不同公司有不同的理解。
第一种“桌面派”(姑且这么叫),人们普遍的理解是手机是手机,平板是平板,电脑是电脑,而二合一电脑与平板电脑的重要区别是“是否运行完整的桌面端操作系统”。理由也很简单,人们想要的是“平板的轻便”,“笔记本的内核”。
“桌面派”的代表产品是微软的Surface Pro系列
第二种“移动派”(姑且也这么叫),苹果公司的理解稍有不同,他们从一开始就认为介于手机和电脑之间的设备(计算平台)就是iPad,这也是为什么iPad的包装盒上写的是“便携式电脑”,而不是“平板电脑”。iPad使用了iOS系统,原因很简单,iOS是成功的,也是为触控而生的。
“移动派”的代表产品是苹果的iPad系列
iPad巨大的成功让各大安卓厂商纷纷加入这场战争,有的站“桌面派”,但大部分还是站“移动派”。
安卓平板“移动派”的思路与iPad又有所不同。
早期安卓平板的屏幕比例多是16:9,与当时的手机屏幕比例一致,简单粗暴地用做手机的思路做平板。
当然这并不能怪安卓平板厂商,发布安卓系统的谷歌公司只有在2011年推出面向平板的Android3.0系统。(之后2021年谷歌再次推出面向大屏幕的12L系统)
就连屏幕比例的调整都受到限制(参考小米Mix的屏幕比例改变需要跟谷歌多次交涉)。
五、混战与低迷(2013年至2018年)

1、安卓平板

代表产品:谷歌的Nexus系列、亚马逊Kindle Fire等
普遍采用低价加低配置的中低端策略争取市场份额(主要抢占iPad的市场份额)。
到了2015年整个平板市场已经趋于饱和,出货量开始下降,此时安卓平板颓势显现。
2、苹果iPad

2012年,苹果发布iPad mini。
2015年,苹果推出iPad Pro,进军专业平板市场。
2018年,苹果发布廉价iPad(不带后缀,与Pro mini Air区分开)。
3、代表“桌面派”的Surface

2012年,第一代Surface发布(Surface RT,其只能使用 Windows 商店提供的应用)。
2013年,Surface Pro发布。
2015年,Surface Book发布。
2017年,微软发布Surface laptop(传统笔记本形态,但兼顾触屏功能)。
2018年,微软发布Surface Go(廉价版的Pro)。
Surface的问题就是桌面派的问题:
一是系统兼容性,RT很快就失败了,因为不是完整的Windows(正如当下的Windows On ARM),桌面派的核心功能不能动。
二是续航弱,这个其实是Windows电脑的通病,主要原因是芯片调度和系统的问题。(详细理由看极客湾的笔记本续航的视频:【我们找到了Windows电脑续航差的原因!苹果M2深度分析】)各大厂商通常使用视频播放时长作为续航时长来宣传,问题是综合使用下来,苹果的八九不离十,其他的要打半折。
三是软件操作对触屏的适配不足,绝大部分所谓生产力软件并没有适配触屏逻辑,依旧是鼠标精确点击的逻辑。
桌面派虽然有大牌厂商在做,但也充斥着山寨二合一电脑,原因是体积和散热限制,只能使用低功耗的芯片,很多山寨二合一用着很多年前的芯片,功耗是低了,性能也弱得可怜。
同时桌面派也是三者中发展最慢,市场占有率最低的。从厂商的角度看,原因主要有:二合一产品难度大,市场小,利润低,更多是将其作为补充完整产品矩阵之措。
4、总结

在这期间,全球市场上的占有率分布大致如下:(2015年左右的数据)
苹果占25%左右,当时的主流大厂(三星、联想、华硕、华为、亚马逊等)加起来占25%左右,Others(单一厂商占比低于3%)加起来占50%左右。
在国内的平板市场中,苹果的市场占有率一度超过50%。
注:由于统计口径不同,以上比例不含桌面派的数据。给个参考数据,iPad2015年的出货量是下降的,当年依旧有6000多万台,Surface 2015年的出货量(包括Surface Pro4和Surface Book)是历史巅峰,仅600万台。
从2015年开始,平板电脑的出货量开始连续下降,直到2019年疫情的到来。
六、机遇

2019年,疫情爆发,居家办公学习的需求大增,平板电脑和二合一电脑的市场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这里有一个很好的案例:小米平板
2010年4月,小米公司成立
2011年8月,第一代小米手机发布。
2013年7月,第一代红米手机发布。
2014年5月,第一代小米平板发布。
2015年11月,小米平板2发布。(唯一一代MIUI和Windows双版本)
2017年4月,小米平板3发布。
2018年6月,小米平板4发布,同年8月小米平板4 Plus发布。
2021年8月,小米平板5和5 Pro(11寸)发布。
2022年9月,小米平板5 Pro(12.4寸)发布。
通过以上发布节点可以知道,小米平板4发布后,整整3年时间,小米平板没有更新,这与市场的变化是一致的,因为研发需要时间,所以小米平板4是2017年立项的,当时的平板市场已经连续两年下降,小米在发布小米平板4后选择放弃平板这条产品线。
那后来为什么又更新了呢?想必大家都猜到了,就是疫情带来的需求,小米内部还是经过慎重的思考,才于2020年决定恢复平板的产品线,2021年小米平板回到了市场。
期间小米平板2还尝试了安卓和Windows双版本,当然结果是失败的。失败的原因很简单,小尺寸(7.9寸)的Windows平板是极其小众的,配置也很低,2GB+64GB,无法实现完整的桌面派功能。
(听说小米也要出二合一设备,搭载完整的Windows系统。)
小米的例子是非常有代表性的。但是这样举棋不定的市场策略恰恰说明了之前的道路并不是正确的。
疫情后的平板热潮的背后逻辑基本与小米重做平板产品线的逻辑一致。
疫情机遇前一两年,很多平板厂商虽然保持了更新节奏,但实际上没有可观的出货量,其意义参考“完整的产品矩阵”。不管是内部还是外部都不看好,赔钱卖吆喝。
<hr/>题外话:写到这里其实我停了很久,一直没有特别好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思路,想来想去讲形态还是回到尺寸和应用场景来分析。
七、屏幕尺寸、形态和使用场景


二合一是未来吗?是,但不是全部-1.jpg
二合一平板的触屏到底是不是伪需求?当然不是,绘画、笔记都有使用场景。
我们是否需要一款既能兼顾桌面端系统又能有良好的触屏体验的设备呢?
目前没有,iPad缺失桌面端,surface为代表的Windows二合一设备的触屏体验并不好。
传统形态的笔记本其实也在变相地提供解决方案,MacBook的方案就是提供一个非常非常好用的触控板,直观但不够直接,书写的功能提供需要连接iPad来补充,这更像是打补丁的方法。
再提一句题外话:折叠屏的笔记本,究极智商鉴定本。炫技可以,冲的话可能得先去看看医生。
八、畅想未来

如果一定要我去畅想未来的使用场景,可能iPad OS发布会上的M1版的iPad Pro连接显示器的场景更“未来”一些:
iPad兼容桌面级操作系统或者二者融合,连接显示器就是大屏生产,去掉外接显示器又能兼顾便携、性能和移动互联网的触屏生态。
当然,Surface可能更为接近,当移动端生态却是短板,引入android子系统也可能水土不服。
两条路线最根本的区别是从移动端系统过度到融合系统(iPad OS)还是从桌面端系统过度到融合系统(Windows+Android子系统),哪个更容易实现。

二合一是未来吗?是,但不是全部-2.jpg

图片来源于苹果官网

二合一是未来吗?是,但不是全部-3.jpg

图片来源于微软官网

结语:
人类学会使用工具,并且不断制作越来越先进的工具,效率不断提高,从而有更多的时间来思考和创造,因此我们与其他生命体不同,这是我们人类骨子里对工具的执着。
信息时代的我们对于设备或者工具同样有这种大而全的追求,总是希望用一个设备来解决几乎所有的问题。
目前我们或许无法做出一个万能的工具,但这不妨碍我们我们对“它”的追求和畅想。
又或者我们其实并不需要一个万能的工具。
<hr/>以上未注明的引用信息均来自公开资料。
作者:谢小森的大口袋
本文写于2022年9月14日,2022年10月9日修订成稿,后续视情况更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广告网 ( 鄂ICP备20005464号-17 )

GMT+8, 2024-5-17 15:46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