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287|回复: 0

新媒体概论笔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3-22 08:45: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一、认识新媒体

    • 1-1 新媒体:一个没有定态的对象

      • 诞生

        • 1967年  P·戈尔德马克







      • 分类

        • 呈现形式

          • 非传统报纸、广播电视传播平台









        • 技术进步

          • 新计算机应用









        • 使用终端

          • 新传播、通讯工具终端









      • 定义

        • 在时空上不断变化
        • 基于数字技术、移动互联网技术、其他现代信息技术、通信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传播媒体
        • 高度互动性(性能)
        • 融合了传统媒体的传播手段和内容(内容)
        • 发展方向为更大范围的传播网络化、移动化和智能化







      • 传媒

        • 传媒:传播活动的中介
        • 媒介:介质(工具 渠道 平台)
        • 媒体:机构 传播范围广







    • 1-2 新媒体源流之一:原生新媒体

      • 网络媒体传播特点
        交个限量海

        • 全时性

          • 打破周期性(信息传播者)
          • 及时存储 信息接收不受时间限制(信息接收者)
          • 与周遭媒体同步









        • 海量性
        • 信息文本非线性

          • 可不断跳转









        • 使用个性化(定制化)
        • 交互性

          • 协商、互动、交换(信息)
          • 减少理解的歧义









      • 网络媒体在中国的发展

        • 1994年  迎来了互联网时代
        • 1995年1月   《神州学人》 进入网络时代
        • 1995年12月 《中国日报》开全国性日报办网站之先河







      • 手机媒体传播特点
        两性落赘婿

        • 信息接收的贴身性

          • 随身携带









        • 传播情境的私密性

          • 屏幕更小/独享









        • 信息落点明确

          • 牺牲个人信息/隐私→个性化









        • 传播的可延续性强

          • 二次传播









        • 碎片化传播







      • 手机媒体在中国的发展

        • 2003.9 《扬子晚报》手机报的发端

          • 传统媒体正式进入手机市场








    • 1-3 新媒体源流之二:数字化的传统媒体

      • 数字化报刊

        • 报刊光盘版(第一代电子报刊)
        • 报刊的网络版(界面为网站的页面形式)

          • 报刊内容网页呈现
          • 部分继承、不完全等同、更新及时
          • 报刊阅读器










        • 报刊的手机版(WAP+APP版)

          • 基于WAP无线应用协议的版本
          • APP客户端版本









        • 报刊IPAD版
        • Kindle电子书版
        • 有二维码的印刷报纸







      • 数字化广播

        • 数字音频广播
        • 手机端APP







      • 数字化电视

        • IPTV

          • 基于IP协议的电视广播服务









        • 传播变化

          • 信息控制力趋向平均(传播者→接收者)








    • 1-4 补偿性媒介理论

      • 提出者

        • 保罗·莱文森







      • 主要观点

        • 书写、印刷、电报、录音等是对口头传播(思想和谈话)的补救和补偿
        • 互联网补救了电视、书籍、报纸、教育、工作模式等的不足
        • 手机使以前一切媒介的非移动性得到补充







      • 传播媒介发展不同阶段

        • 第一次传播革命:文字的发明和使用
        • 第二次~:印刷术发明
        • 第三次~:电报发明(长距离点对点)
        • 第四次~:互联网相关技术推动的新媒介







      • 媒介特性

        • 印刷媒介

          • 文字符号的理解和传播









        • 广播

          • 声音传播即时









        • 电视

          • 直观综合的视觉传播







  • 二、互联网功能及应用

    • 2-1互联网 TCP/IP

      • 概念

        • 互连网

          • internet  通用名词
          • 泛指多个计算机网络互连而成的计算机网络
          • 网络之间的通信协议可任意选择









        • 互联网

          • Internet  专用名词
          • 全球性的信息系统
          • 统一的信息协议(TCP/IP)使不同的计算机相互交换信息的计算机网络









        • 因特网

          • 全球最大的、开放的、有众多网络相互连接而成的特定互联网
          • TCP/IP协议为通信规则 前身为阿帕网









      • 比较

        • internet 最初目的:连接/信息交互/有限设备间进行
        • Internet 发展目的:更自由、简单、安全连接/更即时交互/网络更易用/连接计算机及更多设备







      • TCP/IP

        • 计算机连接与通信问题

          • 不重视系统化标准化
          • 不同厂商产品不同——通信连接困难——给用户带来不便









        • TCP/IP协议(族)

          • 传输控制协议(TCP)
          • 保证被传输信息的完整性










          • 网际(网络互联)协议(IP)
          • 负责将信息从一点传到另一个点










        • TCP/IP协议概念

          • 从主机到主机的传输控制协议(TCP),及网络之间的协定(IP)
          • 美国互联网的标准通信协议
          • 极强开放性,容许电脑间采取多层次的连接结构,可使用不同的通信系统和编码方式
          • 普遍使用
          • 标志全球互联网的诞生








    • 2-2互联网功用—信息传播

      • 信息传播

        • BBS

          • 1978年 芝加哥第一个公告板系统
          • 美国20c90s有6w多个站点









        • 超级链接和门户网站

          • 超级链接连接不同网页站点,各个相关网页构成一个网站
          • 门户网站是某综合性互联网信息资源并提供有关信息服务的信息系统
          • 1997年 爱特信正式开通
          • 1997年 网易推出免费邮箱带动网络社区
          • 1998年 以搜索为主要服务的搜狐网诞生









        • 搜索引擎

          • 定义
          • 根据一定的策略、运用特定的计算机程序从互联网上搜集信息
          • 对信息进行组织和处理后,为用户提供检索服务
          • 将用户检索的相关信息展示给用户的系统










          • 信息的生产、传播、搜集与查询是人类基本活动之一
          • 随着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的发展,有了信息检索学科领域、关于图书或文献的全文检索系统
          • 开端
          • 1990年 加拿大麦吉尔大学开发查找分散在FTP主机中的文件
          • 现代搜索引擎的开端










          • 1997年 北大 计算机系推出天网搜索1.0
          • 2000年 商业搜索引擎百度










          • 基于网络信息源的检索特点
          • 规模大
          • 内容不稳定








    • 2-3互联网功用—人际交往

      • 寻求人际传播动机

        • 获得与社会生活有关信息,从而进行环境适应决策
        • 建立协作关系
        • 自我认知和相互认知
        • 满足人的精神和心理需求







      • 移动互联网人际传播的方式

        • 电子邮件
        • 即时通信

          • 定义
          • 识别在线用户并实时交换信息的技术
          • 终端服务,允许两人或多人使用网络进行即时的文字讯息、档案传递及语音与视频交流
          • 分为pc即时通信和手机即时通信(按终端)










          • 传播体系
          • 言语行为
          • 口头语言、书面文字










          • 非言语
          • 体貌、体征、空间距离、语气










          • 传播情境
          • 地点、时间、身份环境、有无他人在场











          • 即时通信问题
          • 互不兼容,多种协议
          • 占空间,消耗资源










          • 安全性
          • 数据/信息/文件泄密
          • 数据非法使用
          • 个人隐私 账号被盗










        • 社交网络
        • 社交媒体

          • 信息传播+社交功能+其他服务
          • 线上线下融合









        • 定义

          • 有信息传播和社交功能(社交网络服务平台 社交/社会性媒体)
          • 传统媒体提供交流平台,但无社交功能
          • 初期的网络社交工具或服务平台不具备媒体性质








    • 2-4互联网功用—商务活动

      • 商务活动平台

        • 商务

          • 一切与买卖商品服务相关的商业事务









        • 商业

          • 一种有组织的提供顾客所需的商品与服务的行为









      • 商业活动发展

        • 以物换物(物流)
        • 以货币为媒介进行交换(资金流/信息流/商流 商品所有权的变更)
        • 现代商业——线上线下







      • 电子商务的产生

        • 最关键的是依靠电子设备和网络技术进行的商业模式
        • 传统商业活动所有过程的电子化、网络化
        • 电子货币交换/电子交易平台/供应链管理平台/网络营销/数据交换标准







      • 发展阶段

        • 第一阶段:电子邮件阶段
        • 第二阶段:信息发布阶段
        • 第三阶段:现代电子商务阶段







      • 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分类

        • B2B

          • 企业与企业间的电子商务
          • 采购商和供应商通过网络谈判、订货、签约、付款以及索赔处理、商品发送和运输跟踪等所有活动









        • B2C

          • 企业通过网络将销售产品或服务提供给消费者的一种商务活动









        • O2O

          • 从线上到线下,线上购物线下体验消费的平台,支付模式和客流引导的结合









      • 新发展

        • 单纯的互联网平台向线上线下共同发展转变
        • 2016年 马云提出“新零售”(模糊群体→人群大致轮廓→清晰消费者画像)
        • 2017年 定义为“以消费者体验为中心的数据驱动的泛零售形态”
        • 新零售的发展(实体店产品体验+网上下单+用户画像和行为的全面数字化)






  • 三、信息传播模式的演变

    • 3-1WEB 1.0

      • 万维网

        • 起源于1990年欧洲粒子物理研究室CERN
        • 1990年 蒂姆·伯纳斯·李 提出链接文档的万维网的最初计划
        • Web网站20c90s以来采用最广泛的网络传播形式,其基础是万维网技术
        • 是利用Web页面组成的网站来发布各种信息、提供各种服务并与受众进行互动的一种传播形式
        • 网站是一种以内容为核心的组织结构,就内容组织而言,超链接是关键
        • 超链接将不同网页组织成网站整体,连接不同网站相关内容
        • 维持一个网站的定期更新、长期运转,保证内容的丰富性,需要专业技术支撑和硬件、资金条件







      • 理解

        • 应用程序

          • 客户端和服务端(后台运算)
          • WEB应用是最重要的接入互联网,浏览文本的程序之一









        • 统一界面浏览器

          • 接入网络的方式(直观显示)









      • 万维网技术优点

        • 信息不限于字符和数值型数据,包括文本/图像/声音视频等
        • 实现信息之间的跳转链接
        • 友好易用的浏览界面

          • 非专业人员可使用
          • 以一种统一模式、界面风格获取信息——方便用户









      • WEB系统工作

        • www系统由web服务器、浏览器及通信协议组成

          • 信息由网页组织,页面由HTML语言编写
          • 浏览器连接服务器,执行HTML文档,将结果显示在屏幕上
          • http通信协议完成数据传输









        • 术语

          • HTML(Hyper Text Markup Language)
          • 超文本标志语言










          • URL(Uniform Resource Locator)
          • 统一资源定位器










          • HTTP(Hyper Text Transfer Protocol)
          • 超文本传送协议









      • 统一资源定位器

        • 一种易于理解的字符串,用来识别互联网资源位置,接受协议,包括

          • 客户与服务器间的协议
          • 存放信息服务器域名
          • 存放信息路径和文件名









      • 小结

        • www的实现使网络成为大众化媒介(技术进步)
        • 资源、服务集中在服务器端(技术局限)
        • 信息传播模式(在信息传播中的体现)

          • 网站中心传播自上而下的、中心式的、以机构为主的门户传播
          • 以“阅读”网页信息为主要方式
          • 以内容为核心的“大众门户”传播模式
          • 具体到网站信息传播,网页内容编辑运算功能集中在服务器端









        • 国内WEB 1.0时间为1994-2003年

          • 1994年 与Internet互联,设立国内第一个WEB服务
          • 2002年 引入博客









        • 基于WEB技术——初期网络经济主要驱动力为广告费用——浏览量/点击量——传播效应测量手段有限
        • 门户网站提供“无差异化”信息服务







      • 国内门户网站发展初期新闻采编

        • 中国门户网站新闻操作处于无章可循的状态,缺乏版权意识
        • 门户网站既无采访权,也无充足的新闻来源
        • 转载传统媒体新闻,降低网站新闻的运作成本
        • 借用被转载传统媒体的声誉,提高网站新闻权威性,减少负面报道的法律纠纷和政策风险
        • 相关规定

          • 2000年《互联网站从事登载新闻业务管理暂行规定》
          • 第七条:不得登载自行采写的新闻和其他来源的新闻
          • 第十一条:应同有关新闻单位签订协议,并将协议副本报主办单位所在地政府新闻办公室备案










          • 2017年 新版《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类型

          • 互联网新闻信息采编发布服务申请主体限定为新闻单位或新闻宣传部门主管单位
          • 互联网新闻信息转载服务
          • 申请互联网新闻信息采编发布、转载服务许可








    • 3-2WEB 2.0

      • 用户按时定位索取信息主要方式

        • 关键词搜索和主题目录搜索
        • 搜索工具:Web Crawler/ Web Robot/ Spider







      • 搜索基本过程

        • 用户提交请求——登陆搜索网站——请求的逻辑表达——偏好整理
        • 返回列表式页面——排序——相关度——可能出现大量非相关内容
        • 或(Or)  连接并列关系的检索词

          • 功能:扩大检索范围,防止漏检,提高查全率









        • 与(And)  连接概念交叉和限定关系的检索词
        • 非(Not)  排除不需要和影响检索结果的概念,提高查准率







      • 涉及技术环节

        • 分词技术  分解关键词——查索引库
        • 对请求字符的理解 【“研究生命的起源”】
        • 排序技术  计算关键词与网页相关程度
        • 网络爬虫程序24h不间断运行——访问网站地址
        • 分析主页面关键词
        • 页面是否有其他链接
        • 进入链接







      • 存在问题

        • 搜索界面能提供的服务不能智能化表达用户请求
        • 搜索引擎不能正确理解语义
        • 停留在索引和页面的字符匹配阶段







      • 优劣评判

        • 索引库规模       衡量标准:全、新、快、准
        • 更新速度            全:索引库中搜集的网页量
        • 搜索时间            新:保证最新的网页能被收录在索引库中
        • 结果匹配程度  快:查询提交后搜索引擎返还结果的速度     准:搜索结果的相关性和准确度







      • 技术局限

        • 商业操作超链接——人为干扰自然搜索——“竞价排名”
        • 不匹配——垃圾结果
        • 关键词搜索——快未必准  目录搜索——慢 较精准
        • 只能抓取HTML格式对象,用户硬盘上的其他格式文件不能抓取







      • 搜索引擎在信息传播中的导航:人与内容连接

        • 搜索引擎工具不是原始内容发布者
        • 用户“拉出”信息→信息真正为人服务

          • 信息来源显性化、集中化,实现人与信息的多源匹配
          • 通过整理排序控制信息和用户间的匹配,并不保证真实性
          • 搜索引擎不提供把关,只提供导航
          • 连接内容和个体意味着连接人与人
          • 用户搜索能力影响匹配质量









        • 问答类社区/社会化搜索
        • 以人为核心的“个人门户”模式
        • 主要技术:Blog、Wiki、SNS、RSS (Really Simple Syndication聚合内容)







      • 计算机网络模式(根据服务器(主机)和客户端承担角色不同)

        • 客户端服务器型和点对点型

          • C/S Peer to Peer
          • Client/Server 客户端/服务器
          • Browser/Server 浏览器/服务器 请求中介为浏览器










        • C/S模式

          • 严格区分服务提供方接收方,客户端向服务器请求服务,服务器响应如HTTP通信
          • 也称垂直分布系统









        • P to P模式

          • 参与网络的计算机既可以是服务器,也是客户端
          • 也称水平分布系统









      • 技术进步

        • HTML语言发展实现更好界面互动
        • 脚本程序——让运算功能在本地实现运行

          • 自上而下、少数资源控制者集中控制主导的互联网体系→自下而上由广大用户集体智慧和大量主导









      • 社交网络的基本结构

        • 用户档案(profile)

          • 用户属性和行为归纳——引导用户
          • 基本资料
          • 网络生存状况
          • 通过网络使用行为痕迹归纳出偏好属性










          • 智能数据挖掘
          • 商品具有相关性,能最大限度扩大商品销售业绩【啤酒+尿布】










        • 用户关系链(Relevance-Relationship)

          • 强关系
          • 较亲密的亲朋好友间的关系
          • 往往是同质群体内部的纽带,互动频率高










          • 弱关系
          • 较松散的关系或泛泛之交
          • 不同群体之间的关联,互动频次反之










          • 划分强弱的维度
          • 亲密程度、互动频率、情感强度以及互惠交换










          • 和即时通信(封闭私密)相比
          • 关系链延展更为开放跳跃










          • 社交网络关系链
          • 开放和个性化诉求促进网络人际的构建(融合强弱)










        • 内容分享(Content)

          • 网站经营者提供可浏览的资料——获取
          • 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 用户生成内容)——表达
          • 定义
          • 泛指以任何形式在网络上发表的由用户创作的内容
          • 是WEB 2.0环境下新兴的网络信息资源创作和组织模式










          • 特点
          • 网络出版
          • 内容创新
          • 非专业权威组织创作











          • 社交(社会化)网络传播动力——分享
          • 社会互动
          • 基于数字化的分享——低成本
          • 设备普及率上升
          • 分享普遍化










        • 应用(Application)







      • 六度分隔

        • 最简单形式的网络,可表示为点和连接点之间的线的集合
        • 点被描述为顶点(vertex)或节点(node),线被描述为线(edge)
        • 网络中两个顶点间的“测地距离”=从网络中一个顶点到另一个顶点所经过的最小边数







      • 小结

        • 访问者可主动发布网页信息(UGC)
        • 网络平台通过页面将用户联系起来,让用户高效分享内容
        • 支持用户用自媒体发布内容
        • 通过用户自发的链接,或系统自动以人为核心(SNS)的互相链接,给网络内容提供索引

          • 以关键词连接为核心的信息组织和阅读方式→以用户个人的portal(SNS)或个人思想脉络(Blog)为线索









        • 每一个节点成为传播中心
        • 关系成为传播渠道
        • 社交和分享成为传播动力
        • 个性化服务得以实现







    • 3-3WEB 2.0-3.0

      • IP地址和协议

        • 接入互联网的计算机都有IP地址,不重复分配

          • IP地址的单一性是支撑互联网双向通信的重要元素,是双向通信中确定接受点的唯一标识









        • IPV4:第四代互联网协议(2011年前我国应用最广泛,2016年耗尽)
        • IPV6:第六代互联网协议(下一代互联网协议/下一代互联网技术核心)







      • IPV4-IPV6 产生背景

        • 基于IPV4协议的计算机网络迅速发展,互联网暴露出安全性不高、路由器过度膨胀等问题
        • 未来电子、电器设备和移动通信设备对IP地址有巨大需求,基于IPV4协议的约43亿个地址空间无法满足要求
        • 国际互联网工程发布了新的地址标识方法——IPV6







      • 为什么IP地址会分配不足

        • 基于目前网络架构

          • 路由交换器——上行下行——网络代理多层









        • 用户人数增多

          • 数字组合空间有限——进一步标识能力不足









      • IPV6在技术上带来的可能性

        • 世界上任何一个物体都可以被分配一个IP地址
        • 层次网络架构被拉平

          • 代理减少—路由交换↓—安全性、可靠性↑









        • 对等传播每一个IP

          • 服务器客户端合一









        • 机器——信息化管理——物联网







      • 物联网
        了解

        • 定义

          • 通过信息传感设备,按照约定协议,将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和管理的网络









        • 传感器新闻

          • 传感器将拓展感知能力,开辟信息采集新维度【据说春运】
          • 传感器可以探测未来动向,提供预测性报道新依据
          • 传感器传导个性需求,“定制化”信息服务成为可能







  • 四、移动互联网条件下之新闻专业生产

    • 4-1传播背景

      • 移动互联网传播环境

        • 受众即传者,传播者与接受者界限模糊







      • 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的开放格局

        • 传统公共传播资源由大众传媒独享局面被改变
        • 任何一个网络节点发出的信息可能成为大众传播效应
        • 消费者各取所需,新的新闻消费习惯形成







    • 4-2专业生产必要性

      • 参与传播人数的增加,并不意味着对信息需求的充分满足

        • 自媒体的发布首先取决于传播者自身的传播需求,而非受众的信息需求
        • 自媒体的信息发布未必有固定周期和持续性







      • 非专业人员参与传播,或导致信息的复杂化

        • 刻意拔高/矮化;抢速度,捕风捉影;盲目转载;虚假新闻叠加式传播
        • 专业媒体职业优势:权威性/身份公开/易受监督/专业规范和经验







      • 专业大众传媒作为一种产业,是国民经济的一部分

        • 是新闻与信息传播的需要,也是经济有效运行的需要







    • 4-3专业角色体现

      • 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机构的角色

        • 新闻传播的主导者—制度化持续新闻生产
        • 新闻专业水准的标杆
        • 信息有效导航者(Information navigation)          值得信任的消息管家;有养分的新闻信息对话者
        • 专业媒体人员是自媒体新闻传播实践的组织者







      • 传统新闻vs新媒体

        • 传统新闻生产制作流程

          • 记者发现新闻线索——采写稿件——制作新闻——传给大众(有信赖度)









        • 新媒体平台

          • 竞相转发信息(同质化、可能有假新闻)—大众(不迷信特定媒体)把此列信息当作新闻线索,自身可利用新媒体搜索手段挖掘真相









      • 如何保持专业性

        • 更快和减速的把握
        • 理性、客观
        • 在搜索、转载环节中对新闻价值进行认真判断、再次采访
        • 信息来源更广和点对点网络沟通的便捷——要求尽可能多方求证、过滤信息、确保尽可能真实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广告网 ( 鄂ICP备20005464号-17 )

GMT+8, 2024-6-1 20:43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