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175|回复: 15

提到心理咨询,你都会想到什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12-13 17:48: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为一个面向大众的心理服务平台,提到心理咨询,我们想说说这个行业面临的一些问题和挑战。

尽管现在已经出现了像《女心理师》这样相对专业的影视剧,也有很多心理咨询师、从业者在积极科普心理咨询,但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它仍然是一个相对陌生与神秘的领域。

很多人一听说“我是学心理学的”,人们马上就会来一句:“厉害厉害,现在的人都特别需要心理咨询。”

但真正的心理咨询,却一直蒙着一层纱,不被大众所理解和认识。

在网上看到某个网友diss说:
“花了几百块钱,结果从头到尾都是我在说,咨询师就问了几个问题,啥建议都没给,还不如我跟哥们唠嗑呢,起码人家还能开导我几句。”

在大众眼里:
心理学=思考人生
心理咨询=找人开导人生
思考人生谁不会?
还用花钱去学?

就这样,很多首次尝试后的咨询者对心理咨询这个行为产生了误解,便不再继续了。

除了大众对心理咨询的误解,心理咨询师也严重短缺。

提到心理咨询,你都会想到什么?-1.jpg

先来说说「心理咨询」在中国的发展史吧。

官方视角下的「心理咨询」起源于2001年4月,当时原劳动部(2008年3月劳动部与人事部合并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也就是我们现在常简称的“人社部”)正式推出《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标准(试行)》,并将心理咨询正式列入《中国职业大典》。[1]

2002年起,全国统一的职业鉴定考试正式开启,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国家二/三级心理咨询师”的考试。

所以,从性质上看,大家认识的“国家X级心理咨询师”,是一种职业资格制度下的认证体系。

可是2017年9月12日,人社部取消了心理咨询师的认证,这项历时15年的职业资格“英年早逝”,至此,这15年来拿到这项职业资格的存量“国家X级咨询师”大约110万人。

但是,在我国近期公布的最紧缺人才榜中,心理咨询师依然以第八位名列前茅。在业内人的眼里,中国的心理咨询行业的发展严重滞后。

为什么大众对心理咨询的需求与日俱增,15年的职业资格认证积累了如此多的存量心理咨询师,到今天,这个行业却仍只是早上7、8点钟的太阳呢?

原因有以下三点:

01
真实需求大,但消费需求不足(太贵)

据中国卫生部的资料,中国各种精神疾病患者已高达 1600 万,占总人口的 1.23%。进入 21 世纪后我国各类心理卫生问题将异常突出,2020年心理疾病负担已上升至疾病总负担的1/4。

也就是说,理论上国内的心理咨询需求量巨大,但这些人群却没有成为「心理咨询」的消费者。

原因在于:正规的「心理咨询」对于人们来说,还是太贵了。

以我们为例,心理咨询的平均单价大多会在400元左右,而通常心理咨询的设置都是以周为单位,换句话说,如果不被纳入医保系统中,那人们每个月在心理咨询上的花费会在1600元上下。

而美国权威数据显示,人们在心理健康上的花费占月收入的1/12,是比较健康的标准。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21年上半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7642元,换算成月是2940元。若人们将其中的1600元投入到心理咨询中,这将会花掉他们54%的月收入。

所以「心理咨询」在中国,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奢侈品”。

不过,在西方发达国家,「心理咨询」对他们来说也是一个难以自己负担的“奢侈品”。

以心理咨询行业最为发达的美国为例,一个session的定价在150-300美元不等,若每周1次,一个月的心理咨询费在600-1200美元,而2018年美国人均年收入59270美元,换算成月是4939美元。1000美元左右的咨询支出,也远超过1/12的比例。

可是,在西方发达国家,「心理咨询与治疗」纳入了医保体系,许多商业保险能够为心理健康服务进行支付。

例如,在德国保险公司为每小时心理咨询服务支付70-80欧元,在澳洲根据病情心理治疗可报销比例在75%-100%不等[2]。
扣除了医保的部分,西方发达国家的居民,每月在心理健康上的消费则远低于1/12了。

昂贵的心理健康服务,让中国的互联网上出现了非常魔幻的现象,在多家搜索引擎中,关键词「心理咨询」最多的去向词为:「在线心理咨询免费」

提到心理咨询,你都会想到什么?-2.jpg

也就是,人们搜着「心理咨询」却发现——它太贵了,于是人们只得找找有没有免费的了。
02
媒体误导,污名化严重

和考证时代几乎同步开启的,是官方媒体对「心理咨询」的普及。

2004年底,CCTV12一档全国首次提供心理学帮助的节目《心理访谈》开播。直到今天,这档节目已经播出了15个年头。

可是就是这样一档官方普及「心理咨询」的电视节目,也免不了出现误导大众,做出有悖心理咨询基本伦理的事情。

在2012年12月25日的这期名为《穿裙子的男孩》的节目中,“心理专家”和评论席的“专家”对跨性别来访者进行的“咨询”可谓是侮辱和批斗,这是对LGBT群体的公然侮辱

这一行为引发了心理咨询行业众多业内人士的反感,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专业委员会注册系统发文严厉谴责[3]。

官方媒体如此,大众媒体更是重灾区。《心理访谈》虽然有诸多弊病,但大体上基本展示了「心理咨询」的要素。但是,大众传媒与影视作品中的心理咨询更是被妖魔化了。

例如,在电视剧《好先生》中,万茜饰演的心理医生徐丽,做出的种种行为更是不着边际。

她和来访者第一次见面,在一个酒吧里,不仅完全无法保密,还直接来了个double date——在这个四个人的聚会上,徐丽和来访者聊了没几句,竟直接给他贴上了“妄想性精神分裂”和“反社会人格异常”的标签,语气中十分坚定。

在后续的咨询与治疗过程中,这位心理医生不仅在咨询过程中喝酒、房间里来回走动,甚至留来访者在咨询室里过夜。

最后心理医生徐丽爱上了来访者陆远,并向对方表白,提出要和对方发展更长远的关系。

这种种行为,可谓是把心理咨询中的红线全部踩了个遍。
这种种行为,可谓是把心理咨询中的红线全部踩了个遍。
这种种行为,可谓是把心理咨询中的红线全部踩了个遍。
(重点要说3遍)

在电影《催眠大师》《被偷走的五年》电视剧《爱情公寓4》中皆有类似于上述令人难以理喻的剧情。

虽然,现在现在开始有《女心理师》这样的影视剧在试图做一些心理咨询科普,但大众对心理咨询仍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偏见与错误认知。

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在出现心理困扰的时候,都倾向于找寻自助的办法,而不敢寻求专业帮助。
03
消失的心理咨询师

移动互联网时代,我们通过手机见识了这个世界的方方面面,各行各业的声音都被放大。可是「心理咨询」行业的声音,却并没有被放大。心理咨询师在这个时代“隐匿”了起来,源于两个理由:

1,心理咨询收入低,甚至无法成为一项养家糊口的职业选择。

虽然中国有100多万持证咨询师,但是真正在做这件事的人可能连1/10不到。并且能够坚持把它当做职业去做的人并不多(除了在学校、医院等体制内)。

而原因是:心理咨询无法成为一项养家糊口的职业选择。

在壹心理发布的《2016中国心理咨询师生存现状报告》中显示,从事心理咨询的人群中,全职比例仅占38%。[3]

这些咨询师主要分布于一线城市,而他们在从业3-5年后,仍有45%的人年收入在3万元以下,有18.3%的人收入在3-5万元。

这样的收入水平,在他们所在的环境中属于什么水平呢?

若以北京为例,《北京市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显示,北京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62361元。

据此推测,在一线城市的心理咨询师们,将有三分之二的人出于平均收入以下,甚至接近一半的咨询师连平均收入的一半不及,属于低收入群体。

我们反观发达国家,以美国为例,在2015年美国心理协会劳动研究中心发布了《美国心理从业人员收入报告》,壹心理经授权于2017年将其翻译为中文[4]。

该报告显示:全美心理学从业者的收入中位数为85,000美元,80.1%的从业者年收入超过6万美元。而同年,全美人均收入在55,000美元左右。也就是说,绝大部分心理学从业者收入高于平均。在美国,从事心理咨询行业,是高收入人群。

由于正规心理咨询师的收入低,大量专业的心理咨询师选择其它职业谋生,导致市场需求被其它良莠不齐的生意消化,例如现在经常出现的“情感挽回”等非正规心理咨询服务。

提到心理咨询,你都会想到什么?-3.jpg

2,心理咨询本身的特性,决定了从业者在表达自我这件事上,要「保持节制」

在社交场合下,你可能很少遇到这样的人:第一次见面就对你破口大骂,一个眼神就确信你对ta有恶意。但心理咨询师们却常常要面对这样的人。

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咨询师的友善会被歪曲,对问题的关心也能被误解为攻击。这在心理咨询中叫做「投射」,也就是人们常常基于自己的愿望和情感,来解释你的行为和表达;这些带来误解的「投射」会阻碍心理咨询的工作。

如果咨询师在公众场合发表自己的声音,则可能会有更多人产生「投射」。这对心理咨询师的职业发展是不利的,对心理咨询的求助者是不利的。

另外,向大众曝光心理咨询,也会给来访者造成很大的危害,即使在媒体中为当事人打上马赛克,也不可避免会在生活中被认出来,而这会对当事人带来更大的心理伤害。

因此,虽然如今的媒体这么发达,许多心理咨询师还是选择“躲了起来”。

他们尊重这份职业,极力为来访者利益考虑的工匠精神,被隐藏了起来,消失在纷扰的噪声里。

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温饱不再是问题,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变得越来越重要。物质的富足让人们迷失在收入陷阱中,于是精神的富足必然会成为下一个十年国民生活的重要议题。

我们的精神追求,路在何方?

我们相信,心理学、心理咨询将肩负起重要使命。未来依然可期。

提到心理咨询,你都会想到什么?-4.jpg
评论区,和 @壹心理 聊聊:
你觉得什么样的人需要心理咨询?
参考


  • ^ 曹晔, & 盛子强.(2015). 我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历史、现状与趋势. 职教论坛(1), 70-75.
  • ^熊先军, 李静湖, 王丽莉, & 马勇. (2012). 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国内外管理基本情况分析. 中国医疗保险(5), 40-43.
  • ^陈梦帆, 陈美艳, 李可等. (2017).2016年中国心理咨询师生存现状报告. 壹心理. 1-37.
  • ^ Lin L., Christidis P., Stamm K. (2017). 美国心理从业人员收入报告. Edited and translated by Derek Z. Zhang. 壹心理.
发表于 2021-12-13 17:49:37 | 显示全部楼层
作为一个面向大众的心理服务平台,提到心理咨询,我们想说说这个行业面临的一些问题和挑战。

尽管现在已经出现了像《女心理师》这样相对专业的影视剧,也有很多心理咨询师、从业者在积极科普心理咨询,但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它仍然是一个相对陌生与神秘的领域。

很多人一听说“我是学心理学的”,人们马上就会来一句:“厉害厉害,现在的人都特别需要心理咨询。”

但真正的心理咨询,却一直蒙着一层纱,不被大众所理解和认识。

在网上看到某个网友diss说:
“花了几百块钱,结果从头到尾都是我在说,咨询师就问了几个问题,啥建议都没给,还不如我跟哥们唠嗑呢,起码人家还能开导我几句。”

在大众眼里:
心理学=思考人生
心理咨询=找人开导人生
思考人生谁不会?
还用花钱去学?

就这样,很多首次尝试后的咨询者对心理咨询这个行为产生了误解,便不再继续了。

除了大众对心理咨询的误解,心理咨询师也严重短缺。


提到心理咨询,你都会想到什么?-1.jpg

先来说说「心理咨询」在中国的发展史吧。

官方视角下的「心理咨询」起源于2001年4月,当时原劳动部(2008年3月劳动部与人事部合并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也就是我们现在常简称的“人社部”)正式推出《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标准(试行)》,并将心理咨询正式列入《中国职业大典》。[1]

2002年起,全国统一的职业鉴定考试正式开启,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国家二/三级心理咨询师”的考试。

所以,从性质上看,大家认识的“国家X级心理咨询师”,是一种职业资格制度下的认证体系。

可是2017年9月12日,人社部取消了心理咨询师的认证,这项历时15年的职业资格“英年早逝”,至此,这15年来拿到这项职业资格的存量“国家X级咨询师”大约110万人。

但是,在我国近期公布的最紧缺人才榜中,心理咨询师依然以第八位名列前茅。在业内人的眼里,中国的心理咨询行业的发展严重滞后。

为什么大众对心理咨询的需求与日俱增,15年的职业资格认证积累了如此多的存量心理咨询师,到今天,这个行业却仍只是早上7、8点钟的太阳呢?

原因有以下三点:

01
真实需求大,但消费需求不足(太贵)

据中国卫生部的资料,中国各种精神疾病患者已高达 1600 万,占总人口的 1.23%。进入 21 世纪后我国各类心理卫生问题将异常突出,2020年心理疾病负担已上升至疾病总负担的1/4。

也就是说,理论上国内的心理咨询需求量巨大,但这些人群却没有成为「心理咨询」的消费者。

原因在于:正规的「心理咨询」对于人们来说,还是太贵了。

以我们为例,心理咨询的平均单价大多会在400元左右,而通常心理咨询的设置都是以周为单位,换句话说,如果不被纳入医保系统中,那人们每个月在心理咨询上的花费会在1600元上下。

而美国权威数据显示,人们在心理健康上的花费占月收入的1/12,是比较健康的标准。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21年上半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7642元,换算成月是2940元。若人们将其中的1600元投入到心理咨询中,这将会花掉他们54%的月收入。

所以「心理咨询」在中国,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奢侈品”。

不过,在西方发达国家,「心理咨询」对他们来说也是一个难以自己负担的“奢侈品”。

以心理咨询行业最为发达的美国为例,一个session的定价在150-300美元不等,若每周1次,一个月的心理咨询费在600-1200美元,而2018年美国人均年收入59270美元,换算成月是4939美元。1000美元左右的咨询支出,也远超过1/12的比例。

可是,在西方发达国家,「心理咨询与治疗」纳入了医保体系,许多商业保险能够为心理健康服务进行支付。

例如,在德国保险公司为每小时心理咨询服务支付70-80欧元,在澳洲根据病情心理治疗可报销比例在75%-100%不等[2]。
扣除了医保的部分,西方发达国家的居民,每月在心理健康上的消费则远低于1/12了。

昂贵的心理健康服务,让中国的互联网上出现了非常魔幻的现象,在多家搜索引擎中,关键词「心理咨询」最多的去向词为:「在线心理咨询免费」


提到心理咨询,你都会想到什么?-2.jpg

也就是,人们搜着「心理咨询」却发现——它太贵了,于是人们只得找找有没有免费的了。
02
媒体误导,污名化严重

和考证时代几乎同步开启的,是官方媒体对「心理咨询」的普及。

2004年底,CCTV12一档全国首次提供心理学帮助的节目《心理访谈》开播。直到今天,这档节目已经播出了15个年头。

可是就是这样一档官方普及「心理咨询」的电视节目,也免不了出现误导大众,做出有悖心理咨询基本伦理的事情。

在2012年12月25日的这期名为《穿裙子的男孩》的节目中,“心理专家”和评论席的“专家”对跨性别来访者进行的“咨询”可谓是侮辱和批斗,这是对LGBT群体的公然侮辱

这一行为引发了心理咨询行业众多业内人士的反感,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专业委员会注册系统发文严厉谴责[3]。

官方媒体如此,大众媒体更是重灾区。《心理访谈》虽然有诸多弊病,但大体上基本展示了「心理咨询」的要素。但是,大众传媒与影视作品中的心理咨询更是被妖魔化了。


例如,在电视剧《好先生》中,万茜饰演的心理医生徐丽,做出的种种行为更是不着边际。

她和来访者第一次见面,在一个酒吧里,不仅完全无法保密,还直接来了个double date——在这个四个人的聚会上,徐丽和来访者聊了没几句,竟直接给他贴上了“妄想性精神分裂”和“反社会人格异常”的标签,语气中十分坚定。

在后续的咨询与治疗过程中,这位心理医生不仅在咨询过程中喝酒、房间里来回走动,甚至留来访者在咨询室里过夜。

最后心理医生徐丽爱上了来访者陆远,并向对方表白,提出要和对方发展更长远的关系。

这种种行为,可谓是把心理咨询中的红线全部踩了个遍。
这种种行为,可谓是把心理咨询中的红线全部踩了个遍。
这种种行为,可谓是把心理咨询中的红线全部踩了个遍。
(重点要说3遍)

在电影《催眠大师》《被偷走的五年》电视剧《爱情公寓4》中皆有类似于上述令人难以理喻的剧情。

虽然,现在现在开始有《女心理师》这样的影视剧在试图做一些心理咨询科普,但大众对心理咨询仍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偏见与错误认知。

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在出现心理困扰的时候,都倾向于找寻自助的办法,而不敢寻求专业帮助。
03
消失的心理咨询师

移动互联网时代,我们通过手机见识了这个世界的方方面面,各行各业的声音都被放大。可是「心理咨询」行业的声音,却并没有被放大。心理咨询师在这个时代“隐匿”了起来,源于两个理由:

1,心理咨询收入低,甚至无法成为一项养家糊口的职业选择。

虽然中国有100多万持证咨询师,但是真正在做这件事的人可能连1/10不到。并且能够坚持把它当做职业去做的人并不多(除了在学校、医院等体制内)。

而原因是:心理咨询无法成为一项养家糊口的职业选择。

在壹心理发布的《2016中国心理咨询师生存现状报告》中显示,从事心理咨询的人群中,全职比例仅占38%。[3]

这些咨询师主要分布于一线城市,而他们在从业3-5年后,仍有45%的人年收入在3万元以下,有18.3%的人收入在3-5万元。

这样的收入水平,在他们所在的环境中属于什么水平呢?

若以北京为例,《北京市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显示,北京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62361元。

据此推测,在一线城市的心理咨询师们,将有三分之二的人出于平均收入以下,甚至接近一半的咨询师连平均收入的一半不及,属于低收入群体。

我们反观发达国家,以美国为例,在2015年美国心理协会劳动研究中心发布了《美国心理从业人员收入报告》,壹心理经授权于2017年将其翻译为中文[4]。

该报告显示:全美心理学从业者的收入中位数为85,000美元,80.1%的从业者年收入超过6万美元。而同年,全美人均收入在55,000美元左右。也就是说,绝大部分心理学从业者收入高于平均。在美国,从事心理咨询行业,是高收入人群。

由于正规心理咨询师的收入低,大量专业的心理咨询师选择其它职业谋生,导致市场需求被其它良莠不齐的生意消化,例如现在经常出现的“情感挽回”等非正规心理咨询服务。


提到心理咨询,你都会想到什么?-3.jpg

2,心理咨询本身的特性,决定了从业者在表达自我这件事上,要「保持节制」

在社交场合下,你可能很少遇到这样的人:第一次见面就对你破口大骂,一个眼神就确信你对ta有恶意。但心理咨询师们却常常要面对这样的人。

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咨询师的友善会被歪曲,对问题的关心也能被误解为攻击。这在心理咨询中叫做「投射」,也就是人们常常基于自己的愿望和情感,来解释你的行为和表达;这些带来误解的「投射」会阻碍心理咨询的工作。

如果咨询师在公众场合发表自己的声音,则可能会有更多人产生「投射」。这对心理咨询师的职业发展是不利的,对心理咨询的求助者是不利的。

另外,向大众曝光心理咨询,也会给来访者造成很大的危害,即使在媒体中为当事人打上马赛克,也不可避免会在生活中被认出来,而这会对当事人带来更大的心理伤害。

因此,虽然如今的媒体这么发达,许多心理咨询师还是选择“躲了起来”。

他们尊重这份职业,极力为来访者利益考虑的工匠精神,被隐藏了起来,消失在纷扰的噪声里。

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温饱不再是问题,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变得越来越重要。物质的富足让人们迷失在收入陷阱中,于是精神的富足必然会成为下一个十年国民生活的重要议题。

我们的精神追求,路在何方?

我们相信,心理学、心理咨询将肩负起重要使命。未来依然可期。


提到心理咨询,你都会想到什么?-4.jpg
评论区,和 @壹心理 聊聊:
你觉得什么样的人需要心理咨询?
发表于 2021-12-13 17:50:20 | 显示全部楼层
心理咨询其实更应该被看做是心理的“健身”,而不应该仅仅被看做心理的“修复”。
到底什么情况下可以做心理咨询?答案是任何情况都可以。
也许以下这 10 个理由,是你应该尝试心理咨询的原因。

01、与他人的关系
指在生活中无法和他人共处,但也离不开他人。
我敢肯定,20 年来,每一个来访者前来咨询的原因,要么是因为关系问题本身,要么是因为他们的生理或其他内在议题受到了人际关系的影响。对大多数人来说,关系是最主要的事情,如果关系变坏,生活就会变坏。
咨询师是关系专家,擅长解决各种关系问题。婚姻、养育子女、兄弟姐妹、老板、友谊、亦敌亦友的人……咨询师都能帮你解决。
顺便说一下,这是一个心理咨询比大药厂更胜一筹的领域。诚然,药物可以帮你更好地思考或感受好一些,但它们不能教你在人际关系中应该成为谁或怎么做、如何处理冲突、或如何原谅。
药物治疗是针对症状的,心理咨询是针对问题的。

提到心理咨询,你都会想到什么?-1.jpg

02、缺少与他人的联结
尽管通过社交媒体和 app 都很容易建立联系,找个伴儿看起来像买家具一样简单,但许多人认为我们比以前更孤独了。这是为什么呢?
很多时候,技术稳固了我们的亲密关系,帮助我们在各种层面上更频繁地联系,但对一些人来说,技术成为了亲密关系的替代品。例如,交友软件上认识的人在线上聊天时很有化学反应,见面聊天却可能维持不了 5 分钟。
心理咨询是每周一次的 50 分钟面对面的练习。不管你来咨询带着的问题是什么,这种定期的练习都能提高你与他人联结的能力。

03、工作带来的疲惫
研究表明,70%的美国人对他们的工作不满意。然而,他们中的大多数花了 1/4 到 1/2 的时间在工作,这说明 70%的人对自己身份认同中的主要部分都不满意。
那么为什么到处都有抑郁、焦虑和成瘾的人,不是不言自明的事情吗?
在某些时候,每个心理咨询师(不仅仅是职业规划咨询师)都会帮助人们探索他们的职业选择,改变他们对工作或同事的态度,接受或改变他们的环境。
例如,有一些来访者意识到自己并不真正讨厌自己的工作,他们只是喜欢和同事一起吐槽工作。对他们来说,一旦他们能通过一起吐槽与同事产生联结,工作就不再感觉是一种负担。


提到心理咨询,你都会想到什么?-2.jpg

04、失业带来的焦虑
在我的工作中,我看到了太多的人失去了一份工作,并且找不到另一份工作。他们会突然发现自己处于自尊心的低谷,于是开始疯狂地找工作。
虽然心理咨询师不是猎头,而且咨询的费用对于逐渐变少的离职金是一种消耗,但许多人发现心理咨询在这个时候非常有帮助。在咨询室里,可以获得不带评判的支持,并且可以不考虑后果地发泄。
许多人还发现,这段 “两份工作之间” 的时间是重新审视自己许多方面的一个好时机,从职业道路到自我照顾,甚至生命的意义。
大多数心理咨询师的工作都包含很多这些方面的讨论。

05、身体健康状况不佳
情绪健康和身体健康之间的联系很久以前就从迷思变成了事实。
最明显的是,当我们面对一些经历和感受时,我们会根据这些感受做出一些选择(例如情绪进食、药物/酒精、不运动等),而我们的身体健康就会受到影响。
现在,患有严重疾病的人在进行身体、药物和营养干预的同时还会接受心理咨询。
整体健康需要平衡,而心理是这种平衡的关键。

06、你感觉“还不错”,但你想变得更好
许多人的身体还算健康,但却梦想着过上健康长寿的生活,希望长命百岁。还有一些人渴望在自己选择的领域达到巅峰,尽管有晋升的机会,但自己却沉湎于平庸。

提到心理咨询,你都会想到什么?-3.jpg
正如我前面说的,心理咨询不仅仅是为了应对疾病,它还可以移除不必要的障碍、扩大受限的认知、鼓励健康的冒险,通过这些,它促使本来不错的生活变得更好。
比如,你的“蜘蛛恐惧症”被治愈,不意味着你要停止咨询。你也可以来解决你的“成功恐惧症”。

07、被情绪压倒
创伤、敏感、损失、恐惧和愤怒,这些感觉有时会让人感到难以置信得巨大,巨大到似乎无法控制。
心理咨询可以帮助你理解这种情绪,控制它,并指出激起这种反应的更深层问题。因为当人们在被情绪冲昏头脑时,可能会做出一些会后悔的选择,或说一些伤人的话。

08、感觉不到情绪
有许多人在遭受无法感知和表达情感的痛苦。
他们知道自己应该感到悲伤、快乐、愤怒或害怕,但他们无法做到。
他们生活中的其他人想与他们建立联系,但缺乏情感使他们难以联结。
我逐渐明白,无法感知情感可能是一个人生活中最使人衰弱的力量。一些情感导致人们记恨多年,为了避免 10 分钟的谈话而痛苦数月,或者在有意义的时刻不能真正处在当下。

提到心理咨询,你都会想到什么?-4.jpg
心理咨询可以帮助人们越过障碍,感知生活中的那个重要组成部分。但请注意,这并不总是一个愉快的旅程。这些情绪被阻断可能是有原因的。

09、为了你所爱的人
如果你是一个利他主义者,专注于你能为你周围的人做的好事,也许你可以从自己开始。
改善你的沟通、你的边界、你的责任感、你的同理心和你的亲密关系能力,会影响你周围的人吗?当然会。
你甚至可以以身作则,帮助别人对自己产生好奇心,并在他们的心理咨询中实现飞跃。
你是你所有关系中的“公因数”,改善自己也必然会提高你遇到的每个人的生活。

10、为了你自己
我讨厌但又不得不引用一句被过度阐释的名言:“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过。” 苏格拉底在这一点上可能有些陈词滥调,但他的话有持久的力量。
你在用你的生命做什么?它是你能过的最好的生活吗?还是你被旧的伤害、关系、角色或习惯所压抑了?
我们只有这么多次绕着太阳转的机会,挑选一位优秀的咨询师,遵循提示,让自己完全投入。这可能是你生命中最好的决定之一。

本文系编译
原文:https://www.psychologytoday.com/us/blog/in-therapy/201412/top-10-reasons-try-therapy
作者:Ryan Howes PhD, ABPP或许你还想看:
如何治愈自己不被爱的感觉,从小没有被无条件的爱过,是否在余生还能被矫正过来?
2021 年有哪些相见恨晚的知识经验?
看《女心理师》有感,心理医生真的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吗?这个职业有哪些意义?
<hr/>学心理咨询,来简单心理Uni 。汇聚海内外名师,针对不同阶段的心理咨询学习者,提供音频、视频、直播、长程训练项目等多种培训课程,专业针对性强,体系化程度高。目前已有30万+人参与学习。
这里有100+门课程等你来开启哟,课程学习戳 → @简单心理Uni
发表于 2021-12-13 17:50:5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在大学快毕业的时候接受过心理咨询,那是2008年的春天。我当时的体验不好,那位心理咨询师给我的感觉和长辈一样,教育我要理解奶奶和爸爸的难处。
2009年我读研期间也接受过一段时间的心理咨询,那位心理咨询师给我的感觉就是没有共情我,最后直接告诉我不要再去了。
这两次心理咨询都是在大学里面,收费很少,或者免费的。
2020年我接受了30次左右的心理咨询,一开始是做沙盘游戏,后来只是谈话。我的感觉这位心理咨询师给了我确定的反馈,也触动到了我的愤怒情绪。总体来说收获很大,但是不得不中断了。
我自己的体会是,一对一的心理咨询要看缘分的。想找到哦一个合适的心理咨询师,挺难的。
相比一对一的心理咨询,我更倾向于参加定期的团体小组。我现在参加的团体是线上的写作治疗团体,线下的意象对话小组,收获都挺大的。
发表于 2021-12-13 17:51:38 | 显示全部楼层
是个收钱的职业。有些丢掉来访者就像丢垃圾一样。
别把职业想的太高尚一手交钱一手交货,有些甚至交不出货。
有些咨询费奇高,愿打愿挨。
不过不收钱的就是很不行这就是事实。学校咨询师就骗骗学生
发表于 2021-12-13 17:51:55 | 显示全部楼层
洗澡
以前人都不洗澡
以后会洗
发表于 2021-12-13 17:52:05 | 显示全部楼层
刚好最近有一部讲述心理咨询师的电视剧,
对于心理咨询如何展开工作,我们也做了详细的介绍。
https://mp.weixin.qq.com/s/NLiKxHEBY4arew8xWSgFjQ
发表于 2021-12-13 17:52:52 | 显示全部楼层
拉康学派
发表于 2021-12-13 17:53:32 | 显示全部楼层
温暖和陪伴
发表于 2021-12-13 17:53:55 | 显示全部楼层
心理咨询是可以通过谈话的方式帮助一个人觉察自己,甚至改变自己的机会或方式。
发表于 2021-12-13 17:54:30 | 显示全部楼层
变态,神经病,抑郁症,自残
发表于 2021-12-13 17:54:45 | 显示全部楼层
先有心理问题还是先有心理咨询师?
发表于 2021-12-13 17:55:19 | 显示全部楼层
解决疑惑,清晰方向,个人成长,完善人格,助人助己。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21-12-13 17:55:26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发表于 2021-12-13 17:56:20 | 显示全部楼层
在没学心理咨询专业之前,我会想到“读心术、算命、精神病、神秘兮兮的,貌似还有点儿高大上……”
学完之后我会思考:
心理咨询的服务对象是正常人(没有开方权也不能治病),所以只要自我感觉需要心理咨询服务的人,都是可以做的。
我曾经听过一句话:找一个信任的陌生人倾诉是最好的,因为我们可能都会有不想告诉亲人或朋友的事情。
在国内,心理治疗和心理咨询还是区分很开的,心理治疗大多服务对象是病人,而心理咨询是为大众服务的。
因此很多人不了解,可能就会有一个误区:我又没有病干嘛要做心理咨询?
可能也还是和大环境的宣传有关,每次提到心理咨询大家都不由自主的宣传各种病。让大众误以为,只有“生病”的人才会去做什么心理咨询,其实真不是这样的。
我更喜欢把心理咨询称为提升人们获得幸福感或者成长的服务。而且相信未来有一天,心理咨询不会只关注于各种精神疾病和心理问题,也会去发展积极心理学等,比如大量关注和研究“如何运用心理咨询技术提升人的幸福感”等问题。
并且我觉得想要从事心理咨询这行,对心理咨询师本身就有很高的要求,比如需要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心理咨询技术,还需要他有丰富的人生经历、阅历、学识,更重要的是他要有极大的包容心、共情能力、多元的思想和极好的自我调节能力等。
前面的知识阅历都还可以花时间努力去学习,像共情能力、包容心等特别的能力,真的是需要一些天赋。
曾经我也有过多次的心理咨询经历,不同的心理咨询师,真的会给人不同的感觉、体验和成长。
我有幸在大学认识一位和我非常匹配的心理老师,她对我的成长帮助不是一般大。尤其让我记忆深刻的是,她极大的包容心和善于引导我思考的技能。
包容心首先让我体验到极度舒适的安全感,引导我思考更是潜移默化的改变我一些不好的认知。仔细想想,大学里我的很大部分改变和成长都是受到她的影响。
发表于 2021-12-13 17:56:54 | 显示全部楼层
在提及咨询有病耻感的人群里,我猜,可能会是精神有病了,才去咨询;在教育学、心理学环境很友好的环境里,比如高校当中,现在越来越多的学生认为心理咨询是帮助处于困难心境中的个体出走阴霾的途径,甚至是帮助自己成长的良好资源。尤其学校里心理咨询中心提供的咨询服务又是免费的,所以常常会出现在waiting list 等待咨询的学生~大家对咨询的接受度越来越高,也是更加关注内在感受与内在需求的一种表现吧。
我自身会想到的感受,会是温暖、被支持、包容和深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广告网 ( 鄂ICP备20005464号-17 )

GMT+8, 2024-6-2 23:54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