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293|回复: 0

加缪:荒诞不可避免,还是要努力生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2-21 07:37: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西西弗神话》是加缪的散文集,上海译文出版社的这一版本几乎把加缪对荒诞相关的阐述都放在一起了,因此可以看作是加缪对荒诞的系统性论述。

一、主要内容概括


  实际上,《西西弗神话》只是用来做书名,书中主要内容是围绕“荒诞”所做的一系列论述,真正的书名应该采用《荒诞》才是。作者从讨论自杀出发,引出生命意义的问题,对哲学意义上的自杀、死亡、理性的边界问题进行了阐述,得出荒诞不可避免,理性存在边界的结论,但作者大方地承认了理性存在边界,并主张荒诞人应该在面对荒诞的情况下坚持生存下去,从而创造自身生命的意义。为了反抗荒诞,作者主张将非理性的激情寄托到艺术和创作上,并且对萨德、陀思妥耶夫斯基、卡夫卡、尼采等人的作品从荒诞角度进行了分析,抨击了极权主义,倡导自由的非理性。
二、何为荒诞


  书中的“荒诞”概念并非字面意思,而是理想彼岸与现实此岸的冲突。它产生于比较,使个体产生被抽离出现实环境的感觉,荒诞与否要根据行为动机与可能产生的结果来断定,两者冲突则陷入荒诞。被荒诞感控制的人无法逃离,要么走向死亡,要么放弃一切反抗,成为荒诞世界的奴隶。用通俗的话来说,不妨把“荒诞”理解为一种异化,把“荒诞感”理解为对异化的察觉,其出现与资本主义和自然科学的发展紧密相关。
三、荒诞为何致命(个人理解)


  荒诞的致命性更多的是在西方世界得以体现,在东方世界不太适用。欧洲地区在启蒙运动前的中世纪时期都处在宗教与皇权的斗争之中。教会为了增强对民众思想的控制,垄断了对圣经的解释权,提出了死后上天堂的彼岸世界,并且以此施加了许多道德上伦理上乃至律法上的限制。出于对进入天堂的渴望,普遍皈依上帝的民众(包括哲学家)对上帝的存在深信不移,尽管宗教改革对宗教对人们的束缚有一定缓解作用,但对上帝的信仰几乎没有动摇。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尼采等人大喝一声:“上帝死了!”,西方世界陷入一片迷茫与恐慌当中。失去了上帝的依靠,失去了彼岸世界作为目的,各派哲学便开始依赖于理性,各自开始自己的探索,理性一度成为绝对的依靠。在探索后,部分学派发现了人生的无意义性,陷入到了形而上的自杀中,并最终以现实中的自杀作为反抗。一言以蔽之,以往依赖的客观绝对意志不存在了,信仰崩塌让人们发现了人生的无意义。
四、荒诞的不可避免性


  荒诞最大的不可避免性来自死亡。依照作者在书中的论述,死亡作为生命的终结,也是摧毁人生意义的巨大武器。包括尼采在内的部分哲学学派在上帝死后走上了将人类自身神化的道路。上帝死了,那人类的理性就是上帝,一时间主观唯心主义成为主流。随着上帝的死亡,教会的权威受到了极大的削弱,以往以宗教之名施加给民众的伦理道德也随之土崩瓦解。在重新制定世间道德标准的同时,各派也陷入了新的困境:人类永远无法完全了解整个世界。

  面对这一问题,不能接受者走向了不可知论,作者对奋斗的相关学者进行了解析,指出谢斯托夫将理性无法触及之处归于上帝,回到了宗教的老路上(然而上帝已经死了,证实荒诞存在其实已经接受了荒诞,陷入了软弱之中);克尔恺郭尔将死亡神圣化,试图调和荒诞与理性付出的牺牲(这种牺牲可能导致精神世界崩溃);雅斯贝尔斯认为一切的结局是失败。三人均无法接受荒诞导致的绝望,也未能为人类未来的出路指出可行道路。同时,作者也斥责胡塞尔的现象学否定真理的绝对性,将自身上帝化,但又让意识把对象孤立起来,只关注切身体验,实际上再进一步就是不可知论。作者认为,荒诞“产生于人类呼唤和世界无理性”事实上要求理性认识到自身的边界与局限,承认荒诞的存在。
五、为何荒诞仍要生存


  在作者看来,自杀不仅无法反抗荒诞,反而是对生命的浪费,是忘恩负义。唯一不说谎的思想是不结果实的思想,无意义才是真实。借助唐璜的例子,作者指出应寻求生活气息而非抽象的伦理准则,实践追求数量而非质量的伦理观。同时作者在康德“人是唯一的目的”的基础上,提出智力是照亮世界的工具,但它也有自己的局限。死亡是既定的事情,但生活是自由的,只要努力生活,顺应生存的激情,就已经是对无意义的反抗。

  生命的无意义,是一直以来人类在探索之后的大量经验积累上才发现的成果。在这个意义上来说,探索并非一无所获。现世享乐和上帝的永恒之道,二者只能择其一。借助演员在戏剧中的演绎为例,作者指出越是练习想要切身代入角色,离角色越是远,行为举止上相似只是形似而终究无法达到神似,走向永恒体验的尝试只是徒然。但演员面对教会的责难早已做好觉悟,一到时间便死在舞台上,但其已经完成舞台上的演绎。

  最终,作者引出了对荒诞最不妥协的反抗——创作。通过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群魔》的解读,作者得出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对荒诞问题的回答:存在是虚幻的,又是永恒的。创作没有前途,唯一的出路是必死无疑,但表象和存在之间没有原则性的界限,一切皆自由,创作是边否定边激发生存热情,创作所带来的多样性是生命的赞歌,也为后人留下了经验死亡与繁衍的痕迹,留下了其精神运动的轨迹。
六、如何反抗


  这一部分来自书中对加缪的另一作品《反抗者》的节译。作者把反抗分为两个方向:绝对否定与绝对肯定。绝对否定就是否定一切。首先介绍的是绝对肯定。

  作者首先解读了萨德侯爵的著作,指出其拒绝自由与德行华而不实的结合,杀害不能借着“正确”的名义得以施行,“人不能自己选择犯罪又为别人选择惩罚”,世界盛行的是暴力的法则,其动力就是权力意志。同时作者也认为,欲望的无限自由意味着否定他人和消灭怜悯,这种自由在取得最大乐子的同时也会造成巨大破坏,最终污染整个世界;若拒绝暴力则会变成无条件的接受,只能接受自身成为奴隶,最终走向毁灭,而当时的共和国机制只不过是天下大同的梦想与堕落的机制的混合体。

  对于浪漫主义者,作者指出他们首先挑战的是道德法则与神明的法理,聚集起来“面对厄运,维护在注定死亡的世界上一切尚可维护的东西”。他们认为一切精神生活的目的就是成为上帝,拒绝自己的生存状况,寄希望于赢得更具深切关怀的存在,其野心在于与上帝平等对话(发挥理性的至上性)。

  到了绝对肯定方面,“个体主义达到了顶峰,否定了了一切否定个体的东西”。之后作者对尼采的学说做了一番评述,指出“对世界具有的价值所做的一切判决最终导致对生命的诽谤”。尼采虽提倡“重估一切价值”,但却认为“现代社会主义企图创造一种世俗耶稣会教义,企图把所有人都变成工具”。
七、总体评价


  总的来说,加缪在书中构建了自己关于荒诞的理论体系,从自杀出发,探讨了“人生要往哪里去”的问题,直面了“生命无意义”这一命题,并提出了表象等于存在,鼓励人们勇敢面对生命的无意义,努力生活,为处在精神危机中的西方提供了超出左右范围外的“第三种选择”。但是加缪在这一书中并未论及自己在哲学基本问题等方面的见解,因此本书并不是对他世界观的完全展现,他的其余观点还要到其他书中去寻找。

  值得注意的是,个体化的自救无法抵抗社会化的异化与压迫,加缪的这一体系尽管为人们提供了精神动力,但在行动方向的指引上十分无力。努力生活是个人化的反抗,但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对广大国民的剥削使现实中的反抗难上加难,并且从现实层面渗透到形而上的思想层面,使形而上的反抗看似不可能。要想从必然王国飞跃到自由王国,真正实现人生意义,必须先在现实的经济政治层面上摆脱剥削,为精神自由提供现实的物质基础,否则只会陷入自我安慰的空谈。

  此外,尼采对现代社会主义的看法中也有诸多误解,但与本书关系不大,在此不赘述。有机会读到《权力意志》这书时再详细了解。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广告网 ( 鄂ICP备20005464号-17 )

GMT+8, 2024-7-1 13:18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