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988|回复: 0

健康生活——中医养生保健知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2-16 23:05: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健康生活——中医养生保健知识w1.jpg

点击上方文字关注我们

健康生活——中医养生保健知识w2.jpg

四季养生

中医养生保健知识

健康生活——中医养生保健知识w3.jpg

STUDY

健康生活——中医养生保健知识w4.jpg
中医养生保健指的是生活中可以通过很多方法来调理身体,可以增强体质、预防疾病、颐养生命的一种医事活动。中医养生保健包括行为养生,环境养生,运动养生,饮食养生等诸多养生文化,重要的是养生必须循道。
养生贵在养德,养生必须采取排毒解毒的重要手段,促进亚健康状态上机体和精神的健康状态方面转化,从而达到中医养生的目的,强身健体,防病抗衰,也就是平常所谓的治未病。

健康生活——中医养生保健知识w5.jpg

春季养生春应肝而养生
健康生活——中医养生保健知识w6.jpg

健康生活——中医养生保健知识w7.jpg

春季是历代养生家都非常重视的季节。春天阳气升,春天的药膳调养,要以平补为原则,不能一味使用温热补品,以免春季气温上升,加重身体内热,损伤人体正气。
01

情志宜平和

肝主疏泄气机,调畅情志,春季肝阳易动,人易急躁发怒,因此要驾驭和调控好自己的情绪,预防体内气机升降失常,脏腑功能紊乱而发生疾病。
02

饮食宜清淡

春季养生饮食宜清淡,应选择既利阳气升发又清淡可口的食物,如黄豆芽、绿豆芽、柑橘、蜂蜜等,还应多吃些新鲜蔬菜和野菜,如春笋、菠菜、韭菜等,以利体内积热的散发。
03

运动要科学

春天,冰雪消融,万木吐绿,是生发的季节。人们应早睡早起,适当锻炼。春天时,树林、江河、湖边的阳气尤其旺盛。这些地方富含负氧离子,它有止咳、消除疲劳、调节神经、降压、镇静等功效。



夏季养生夏应心而养长
健康生活——中医养生保健知识w9.jpg



夏季天气炎热,人体新陈代谢十分旺盛,很多人在夏季易疲劳、出汗、心烦、食欲不振、昏昏欲睡,甚至会中暑、腹泻。因此,夏季要注意保养.
01

注意精神放松

俗话说:“心静自然凉。”所以,放松而安静的心境是夏季保健的前提条件。切忌遇事要冷静,心情要平和,安和宁静的心情有助于防止心火内生,解除烦躁。
02

注意饮食清淡

在饮食安排上,要力求清淡、可口,多食新鲜蔬菜、时令水果等,肥甘厚味及燥热之品不宜食用。解渴应多饮开水,此外,将绿豆、菊花、金银花等煮汤或泡茶喝,既可适时补充因出汗消耗的水分,又可清热解毒,安躁除烦。
03

注意适当锻炼

夏练三伏能使身体更好地获得“顺四时,适寒暑”的能力。但夏季炎热,锻炼时间不宜过长,夏季锻炼的时间应选择在早晚气温凉爽时进行。



秋季养生秋应肺而养收

健康生活——中医养生保健知识w12.jpg



秋三月,阴气由生而渐长,为少阴。秋季属金,主肃杀、收敛。五脏应于肺,肺喜润恶燥,因此,秋季养生应当注意滋阴润燥,使阳气收敛、养护阴气,由此也为冬季养生做好准备。
01

谨慎起居

早睡可顺应阴精的收藏,早起可舒达阳气。但起床时不宜过猛过急,可适当再赖床几分钟,舒展活动一下全身筋骨对预防血栓形成有重要意义。
02

滋阴润肺

夏季过后,暑气消退,人们的食欲普遍增强,加上秋季食物品种丰富,故应管住嘴,以免伤及肠胃。秋燥易伤津液,秋季以肺脏当令,饮食上应以“滋阴润肺”为原则。
03

预防秋燥

空气中的湿度小,气候干燥,易使人出现皮肤紧绷、干裂、脱屑、毛发脱落、口唇干裂、咽痛、便秘等症状。因此,室内要保持一定湿度,适当补充体内水分,多喝开水、淡茶果汁饮料、豆浆、牛奶等,以养阴润燥。



冬季养生

冬应肾而养藏

健康生活——中医养生保健知识w15.jpg



冬三月,阴气较少阴更为壮大,故称为太阴。冬季属水,主收引、闭藏、蛰伏:五脏应于肾,肾主水,因此冬季养生应当保养阴精,潜藏阳气,由此也为春季养生厉兵秣马。
01

起居调养

冬季宜早睡晚起,待天明日出,方可起床。日常起居须注重保护阳气,避免过劳。冬季保暖尤为必要,老人、儿童为易感人群;腰、腿、胸背等处为保暖重点;外出需戴口罩,外出需备厚的皮或棉手套、鞋袜,以防冻疮发生,身边需常备护肤用品,及时擦拭以缓解皮肤干燥。
02

饮食调养

冬季饮食可适当补益肾气,味咸的食物能入肾,色黑的食物能补肾,诸如黑芝麻、黑豆、黑米等,食用时可用盐等咸味之品加以调和,使之入肾。但需注意,咸味之品不可久食多食,易伤津血,应根据情况不同加以调整,适度为宜。
03

情志调养

冬季养神的关键是“使志若伏若匿”,应着眼于“藏”。冬季人们要把神藏于内,减少欲望,保持安定、满足的情绪。藏神即包含少欲之意,除做到“神藏”外,还要防止季节性情感失调症,即人们熟知的冬季忧郁症。对此,首先应通行阳气,避开阴冷潮湿的地方,远寒就温,多晒太阳;其次调畅情志心中若有不快,可哭可诉,以排遣、抒发抑郁之情,使气机畅,抑郁自散。

—END—

健康生活——中医养生保健知识w17.jpg

扫码关注我们

了解更多校园资讯

健康生活——中医养生保健知识w18.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广告网 ( 鄂ICP备20005464号-17 )

GMT+8, 2024-6-29 10:45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