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624|回复: 0

移动互联网和IoT(万物互联)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7-4 16:21: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随着高速移动通信技术(3G和4G)的普及,苹果和Google这两家最有活力的技术公司进入无线通信市场,无线业务将迎来一场全面的革命。历史上,历次技术革命都会缔造出新的王者,这次也不会例外。
到目前为止,智能手机的格局完完全全重复了30多年前PC革命的模式。为了能更好地理解它,我们不妨简要回顾一下30多年前PC产业的格局。
苹果公司首先发明了个人电脑(大学没毕业的史蒂夫·乔布斯也因为“开创和发展个人电脑工业”入选美国工程院院士),并且最早推出了非常艺术的、具有图形界面的麦金托什计算机。在商业上,苹果是通吃从芯片(和摩托罗拉合作)和硬件设计,到操作系统,再到应用软件整个PC生态链的各个环节,尤其是软件价值通过硬件实现这个商业模式。这种做法的好处是肥水不流外人田,当然,坏处也非常明显,就是成本高、价格高,于是苹果的产品成为有钱人而不是大众的产品。因此,它的市场份额在经过了开始的领先期后,就稳定在一个5%左右的细分市场上。
而当时,另一种更成功的商业模式是所谓的WinTel体系,即微软的Windows操作系统加上英特尔的处理器,其他所有PC的软硬件厂商向Windows和Intel靠拢。这个模式创造出庞大的PC产业,包括巨大的销售额和大量的从业人员。但是在这个产业中,真正长期稳定挣到大钱的公司只有“2+2”一共4家。除了分别垄断操作系统和CPU芯片的微软和英特尔两家外,还有在众多PC厂商中经过生死搏斗打拼出来的两家最大的PC厂商惠普和戴尔。前者代表了老一代计算机公司转型到以PC为核心的公司成功的案例,而后者代表了赶上PC时代的新贵。其余的公司,有些抓住时机红火一阵挣了点小钱,有些连这点小钱都没有挣到,还有一些时亏时盈,勉强维持局面而已。而这些被淘汰的公司中,不乏曾经大名鼎鼎者,比如网景、莲花、康柏、DEC、WordPerfect、Informix、Sybase、Gateway,等等。
现在,苹果还是当年的苹果,走的依然是当年的老路,它从头吃到尾。这样,它无法依靠整个产业链上下游的力量将自己的产品做成主流产品。这和乔布斯及苹果的基因是分不开的。因此,虽然苹果在一开始可以靠领先的产品获得较大的市场份额,但是当大量低端用户开始使用智能手机后,苹果的市场份额会下跌,它最终还是只能占到智能手机市场5%左右的份额。而在智能手机方面,类似WinTel的格局已经形成。Google的Android取代了当年微软Windows的地位。那么Android的前景的呢?
虽然它现在只占智能手机市场的1/10不到,但是前进的势头是包括苹果在内的任何公司都无法阻挡的。
2012年安卓智能机果然占到了智能手机市场一半以上的份额。苹果公司再厉害,也斗不过有几十家跨国公司和运营商组成的安卓联盟。到了2015年,安卓占了全球智能手机操作系统近九成的市场份额。而在处理器方面,早期有高通和三星为首的两大三小(华为的海思、美满Marvell和博通)五家半导体公司,后来美满和博通基本退出了市场,中国的紫光(收购了展讯)加入了进来,这些公司用的都是英国ARM公司的设计[插图]因此几家ARM系列公司像当年像英特尔和AMD那样控制处理器芯片的格局已经形成。抛开操作系统和处理器,现在做一款智能手机就像当年攒一台PC一样容易,谁都能办到。而正是因为谁都能办到,所以在手机制造上挣钱是很难的事。当然手机制造还需要有惠普和戴尔这样的角色。在传统的手机生产商中,起步较晚、市场份额较低的三星公司,很快放弃了传统手机的业务,专注于安卓的智能手机,取得跳跃式发展,超过了摩托罗拉、诺基亚和苹果等公司,成为出货量最大的智能手机厂商。我本以为较早进入这个市场的摩托罗拉能够在安卓时代重现当年惠普公司一举拿下PC市场份额第一的奇迹,但是事实证明这次是一个亚洲公司——三星。
戴尔这个角色在手机领域尚未出现,虽然我们知道它应该是一个带有全新理念的新公司。按当时分析,“如果完全按照传统PC产业来分析,这是剩下的唯一出现Google这种公司的机会。”现在看来,我国的小米科技公司很有点像当年的戴尔,它按照运营互联网的思维方式做手机业务。虽然它还是一个很小的创投公司,但是在2013年小米智能手机出货量已经上千万部,这在中国乃至全世界智能手机市场都占了不算太小的份额。而这从无到有的过程也仅仅只有两年左右的时间。到了2015年第三季度,小米手机的出货量已经达到了1800万部,更重要的是,它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还远没有排到第一位时,就积极开拓海外市场,这显示出中国新一代科技公司在国际化方面比阿里巴巴或者腾讯等上一代公司做得更好。到2014年底小米科技的估值高达450亿美元。和小米科技在手机量上不相上下的联想,整个集团公司的市值也不过110亿美元[插图]众所周知,手机只是联想业务的一部分,还不是最赚钱的部分,为什么产品只有联想一个子集的小米能获得如此高的估值呢?
著名投资人、DST风险投资公司的创始人米尔纳(Yuri Milner)认为,小米不是像传统硬件厂商那样单纯靠销售硬件微薄的利润挣钱,而是通过互联网的新模式获取了硬件用户。今后,它很容易将各种其他硬件产品,比如电视机和平板电脑推销给它的互联网用户。米尔纳认为小米有希望成长为一家千亿美元的公司。如果三星最终成为手机时代的惠普,而小米能成为这个时代的戴尔,那么亚洲就将在这个时代的IT领域发挥前所未有的作用。本章第四节还会专门介绍亚洲的机会。
但是,话又说回来,智能手机这个市场虽然巨大,但是如果重复PC产业的老路,产生一个新的Google的机会并不多。最多能有一家新的戴尔,不可能人人都成为戴尔。
好在历史不是简单的重复。在智能手机时代,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服务会比PC时代带来更大的商机。Google公司就是基于这一点考虑,才敢于免费开放它的安卓操作系统。但是,移动互联网的增值服务远不是Google一家能吃下的。虽然目前在手机上最容易挣钱的应用还是搜索,而且手机搜索的商业转换率甚至好于传统互联网上的搜索,但是,从长远看,基于手机的支付和社区(包括游戏)的商业前景非常乐观,毕竟Google在这两个领域并不很领先。
让我们先看看手机社区。之前我预测短信市场会消失,替代产品会出现,当时我的看法如下:短信曾经是亚洲手机市场的一个支柱,在中国更是一度占据了手机市场的半壁江山(这要感谢中国通信运营商高话费的商业政策,使得人们把移动电话中的电话功能降级到次要位置,取而代之的是较为便宜的短信)。但是,我们现在可以大胆地预测,随着手机社区的出现,短信这个业务有可能在中国和亚洲迅速萎缩,就如同Facebook出现后,它的用户写电子邮件的数量大幅减少一样。那么这部分市场有多大?可以说,当初的短信市场有多大它就有多大。在中国,短信创造出一个腾讯。那么手机社区至少还应该能创造出一个这么大的公司。
2012年,曾经有上亿用户的手机QQ基本上已经没有市场了,对于当时刚刚出现的米聊和微信产品,我是这样评价的:事实上2010年底,小米科技公司推出了一款叫做“米聊”的智能手机通讯工具,支持多个手机平台,不限移动运营商,它通过Wi-Fi或者移动互联网,实现文字短信、语音对讲、图片和多媒体的传输等功能,同时具有社交网络和通讯双重功能,取得了相当的成功。当然,腾讯公司后来居上推出了类似产品微信最终垄断了这个市场。虽然米聊和微信还只是利用移动互联网特点在通信和社交网络上比较初级的尝试,但是向用户展示了移动互联网和移动终端在社交网络上的便利性和潜在的价值。
两年后我的预言再次得到证实。基于手机的社交得到了充分的发展,WhatsApp、腾讯的微信和Snapchat等都通过手机建立起巨大的用户群。到目前为止被Facebook以190亿美元收购的WhatsApp和腾讯的微信做得最好。遗憾的是,它们都不是独立的公司,也就失去了单独进入千亿美元俱乐部的可能性。在2014年Facebook高价收购WhatsApp时,很多人质疑这样高的价格是否合理,不过对比微信的价值就能发现其实Facebook买得还是很划算的。在腾讯1800亿美元左右的市值中,微信提供了超过一半的价值,没有微信,腾讯的价值连一半都到不了。这样算下来,微信本身值900亿美元左右,而Facebook收购比微信用户数更多的WhatsApp只花了不到200亿美元,还是很划算的。
在手机社交领域,目前最大的独立运营的公司要算青少年分享图片的Snapchat了,但是它的用户群过于年轻化,产品变现也比较困难,成为千亿美元公司的可能性很小。我在2012年的本书第二版中还预测——如果再往前看几年,最终能够取代Facebook的公司,应该是在移动互联网社区上——它会把以前互联网上的虚拟社区和现实生活的圈子有机地结合起来。
今天大量O2O公司的出现证明了用户在线上的活动可以和线下的生活结合起来,但是要做出千亿美元的公司,还需要一定的时间,从目前发展的速度看,或许在线房屋租赁平台Airbnb有这个可能,2015年7月它的估值已达250亿美元。
手机支付也将是一个了不起的行业。这里讲的支付不是过去那种给个手机号,发个短信的支付,而是利用智能手机的加密蓝牙和身份验证功能,取代信用卡在任何零售商店完成支付交易。电子支付无非是要确认个人身份。手机是个人身份最好的验证手段,它具有便携、通信方便的好处,并且可以根据安全需求加入多重保护,包括密码和生物特征(指纹、面孔和虹膜)。在商店里,手机支付可以简单到把手机往收银机上一放就能完成转账。
相比信用卡支付,手机支付更方便的地方在于,它可以进行个人之间的交易。信用卡支付需要一个接收信用卡的机器,这只有商家才有。而手机支付可以简单到只要两部具有蓝牙功能的手机即可。只要输入和确认交易的金额,两部手机互相一“碰”,交易就完成了。当然,出门坐地铁和打车也是同样简单,只要在地铁入口“碰”一下,或者在出租车司机的手机上“碰”一下即可。做到这一点,我们今后就不需要带什么现金了。这里面的难点不在手机上,实际上今天的智能手机已经能提供这项功能了,手机支付的关键在于建立起相应的商业网络和结算系统。
2012年夏天,星巴克公司宣布了一条消息,它今后的信用卡和记帐卡的交易将通过一家叫“Square”的小公司提供的电子支付服务进行,同时给这家小公司注资2500万美元。这家小公司给商家提供一个水果糖大小的装置,可以和付款者的手机相连进行付款。这样装有它App的手机就成了信用卡,同时这些手机之间可以互相付款结算。这家小公司成立于2009年,但是发展迅速,短短三年后,2012年它的估值已经到了10亿美元。又过了三年,Square作为第一家独立的移动支付公司上市了,到2015年底,这家依然亏损的公司市值已达40亿美元。虽然我们还不能断定它今后就是这个行业的老大,何况40亿美元的市值离我们千亿美元的门槛相去甚远,但是这个行业最终的老大一定会是一家有影响的跨国公司。
今天,几年又过去了,移动联网产业格局的变化基本上如同我在几年前所说的那样。当然,我在几年前留下了一些未填上的空缺,今天已经有企业给补上了。比如谈到移动支付时,当时还看不到哪家企业会做得最好,今天从交易笔数上看,是腾讯的微信支付做得最好。我还讲了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一定会有类似戴尔的公司诞生,今天来看它就是小米。但是,在PC时代从小型机转型到PC成功的企业还有惠普,这个我没有提到,今天中国的华为和vivo/OPPO都颇具当年惠普的风采。这些都说明,尽管历史不会简单地重复,但是科技产业的发展是有章可循的。
当今的移动互联网应当算是第二代互联网,第一代是基于PC的,接下来的万物互联则是第三代互联网。在万物互联这个领域,必将诞生新一代的Google。今天全世界的电信产业(包括运营商和制造商)比互联网产业大一个数量级,一年的营业额高达4万亿美元。IoT(以及今天媒体上常说的5G)时代到来后,按照最保守的估计,这个市场也会翻一番,这足够容纳不止一家千亿美元的公司。至于在IoT时代最重要的技术是什么,我认为应该是新一代的处理器和操作系统。这就如同在WinTel时代是微软的Windows和英特尔(Intel)的处理器,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是Google的安卓操作系统以及ARM的处理器一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广告网 ( 鄂ICP备20005464号-17 )

GMT+8, 2024-6-15 18:12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