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ufeituzou 发表于 2022-4-9 16:23:32

移动端互联网当前竞争现状浅析

写这篇文章,主要是因为经常看到有人问起「如何看待互联网巨头之间的种种短期、中长期的博弈行为」类似的问题。其实这些问题都有一个统一答案,但这个统一答案一直以来没有成为人们的共识,所以笔者决定把这个答案单独点出来,以便于大众参考内在逻辑。
核心逻辑1:互联网企业的本质是服务业,资本投资互联网企业的核心动机,目的是加速、优化资本循环

互联网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数据这种新型生产资料。为什么说数据是一种新型的生产资料?因为按照生产资料的定义:
生产资料(means of production),也称作生产手段。定义为:劳动者进行生产时所需要使用的资源或工具。一般可包括土地、厂房、机器设备、工具、原料等等。生产资料是生产过程中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总和,它是任何社会进行物质生产所必备的物质条件。数据显然不是物质生产所必备的物质条件,但不必备不代表不需要,在信息技术成熟的现代,产业链尾端的消费者数据可以被用来调控最前端的生产制造环节,以解决生产过剩与生产不足问题,以及中间的库存问题。
生产过剩问题:一件商品如果在这一季度生产过剩,市场消费力不足,无法消费掉这批商品,那么耗费在这批商品里的生产成本与本应获得的利润无法被厂家收回,那么厂家下一季度将因缺钱而无法继续良性生产,它必须争取额外的高利息贷款去购买基础生产资料。这不是资本循环的最优路径。
生产不足问题:一件商品如果在这一季度生产不足,那么本应通过超量生产而获得的超额利润无法兑现,那么厂家本应在下一季度扩产的战略将无法实现,它必须争取额外的贷款去购买额外生产资料扩大产能。显然这也不是资本循环的最优路径。
库存问题:生产后的产成品直到售出前,都可以近似认为是库存商品,大量商品的库存积压显然不是资本循环的最优路径。
那么消费者数据是如何解决生产过剩、生产不足、库存问题的呢?
在从前,一个产品的产业链中,消费者数据因收集成本高,所以无法大规模作用于产业链前端的物质生产环节;但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消费端数据可以通过ERP等系统以极低的边际成本被收集,并通过各种算法,用于预测、调控下一季度的生产总量,或者调度不同地理位置的库存商品数量以匹配不同地区的需求,在某些高周转产业链中,如快销品、服装行业,就可以每时每刻将库存商品数量控制在最优水平,降低库存成本。
也就是说,本来处于产业链最尾端的消费者数据,反而通过调控物质生产数量的方式,影响了最前端的物质生产环节,也影响了其他环节(如刚刚提到的库存、运输环节等)。在最前端的物质生产环节,数据调控生产数量杜绝了生产过剩与生产不足问题,相比原先粗犷的生产方式,实现了资本的良性循环,这是一种对资本循环的优化,对产品制造方的利好;而在中间的库存环节,数据调控的是商品的空间分布问题,即它发挥的作用主要是去库存,有利于减少所有大大小小库存方的储货成本与物流成本,它让一件商品的周转天数变少了,加速了资本的循环,这是对中间商的利好。
这种基于数据,对资本循环进行加速、优化后产生冗余的资本利润,就是互联网企业利润的根源。所以对于互联网企业来说,可以近似认为数据就是它们的生产资料。
阿里、京东、拼多多其实都是在中间商身份上通过收集用户数据,匹配供需,在解决库存问题上直接加速资本循环(去库存),并间接帮助产品制造方优化资本循环(调控最前端生产计划)。所以当电商平台发展到一定规模之后,向产业链上游的物流领域进行兼并是一种必然,因为仅仅通过推荐算法等数据处理方式对大数据进行处理,实现去库存的指导作用,必然导致其中一部分的冗余利润被物流企业获取(因为互联网企业无物流能力,它必须直接或间接雇佣物流企业为它的客户服务),为了获取更大的利润,也是为了使待去库存商品最优空间化分布,它必须要通过自己规模化的组织行为去实现这一目标(规模化的组织行为可以通过规模效应进一步提高最终利润,所以要么像京东一样成立自己的物流业务部门,要么像阿里一样向上收购四通一达股份)。
核心逻辑1还能继续推导出其他子结论跟中间逻辑,这里简单总结一些:

[*]资本动机:核心逻辑1即是资本近二十年内青睐于投资互联网企业的根本原因。
[*]资本博弈:我们所能看到的互联网企业间的博弈,背后一定离不开资本的博弈。
[*]某些不可说因素:说到资本,美国亚马逊能服务日本电商市场并成为日本电商界老大,根本原因不是因为亚马逊这个企业牛逼,而是美国牛逼,后面的话我不会说出来,大家自己体会。
[*]互联网企业垄断的必然性与必要性:对于一些专注于收集某类消费者数据的互联网企业而言,由于寡头或自由竞争市场的数据收集边际成本过大,将降低社会效率与资本循环效率,故互联网企业天然倾向于垄断;对于一些数据基数最够大的互联网企业,对大数据进行处理(具体说明的话,每种互联网企业其实都有其最核心的算法,如电商领域、内容领域是推荐算法,打车领域是车辆调度算法)将获得额外利润(即边际利益随数据基数递增),但因为获得大基数数据的前提是垄断,故互联网企业天然于倾向于垄断。也就是说无论从数据边际成本跟数据边际效益两个方面去分析,垄断都是最优策略。
[*]制造业与互联网企业在垄断问题上的区别:因为互联网企业的生产资料是数据,它注定不同于所有物质类生产资料,即当制造业无论如何发挥规模效应,它都无法无限降低边际成本,但互联网企业不同,它真就能一家巨无霸企业服务全球市场(即能无限降低边际成本,直到该细分市场全球都被它所垄断)。
核心逻辑2:各互联网头部企业对应领域的数据发生频次远高于冷门互联网企业的原因,是因为只有中高频市场才具备大数据基础;另外,腾讯社交领域的特殊性在于它是以垄断社交关系为起点的分布式发展,而不是以出卖用户隐私数据换取广告利润

其实这条逻辑的前半段是从核心逻辑1推导出的子结论,但因为后半段有关腾讯战略的内容比较重要,所以单独拿出来说说。
互联网企业必须垄断足够的数据基数才能获得超额的利润,故除了细分市场大小外,数据发生的频次也很重要,那么显然,我们从2020年的现在去回首二十年互联网发展历史,很轻松就可以知道,现在的中高频数据发生频次的领域,就是搜索、社交、电商、饮食、交通等。
之所以中高频领域是这些,究其根本是因为人的社会性,所有正常的社会人不可能不社交,不可能不购物,不可能不吃饭,不可能不出行,不可能不搜索。
如果我们承认核心逻辑2的正确性,那么就可以得出低频市场不能成为头部互联网企业的结论,甚至可以更极端地认为某些服务低频市场的互联网企业连盈亏平衡都做不到。
这些高频市场中,最为特殊的是社交领域。腾讯在社交领域战略的特殊性在于,它没有将用户数据直接用于变现,而是在垄断社交关系的基础上变现。纵观世界互联网企业,第一个变现成功的社交巨无霸互联网企业,就是腾讯。2003年1月24日注定是腾讯公司历史上最特别的一天,腾讯推出了它第一款成功变现的产品——QQ秀;而大洋彼端的Facebook,在2007年才依靠社交流量转化的广告费变现,直至2017年,Facebook营收的406.53亿美元中,广告收入占总营收的98%,为399.42亿美元,反观腾讯的社交帝国,音乐、视频、游戏等领域全方位发展,营收手段层出不穷、五花八门,可以说腾讯产品经理在社交领域的拓展,算得上是Facebook的祖宗。
有很多人骂腾讯垄断,但腾讯却并没有像fackbook一样直接用用户的隐私数据去变现,坐拥海量用户隐私数据,却做到了「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吃相之高雅,可以说商业逻辑上令人不解,道德逻辑上令人叹服。比起所有觊觎腾讯社交老大地位的各路互联网豪强,腾讯在自身领域的表现可以说得上是白莲一朵。
如果要用一句话概括国内社交帝王腾讯的战略,那就是:以垄断社交关系为起点的分布式发展。即腾讯所有业务的起点都是依靠社交关系起步的,社交关系保证了后续业务所有的入口流量基数,正如社交占用了一个社会人大部分的时间一样,社交软件也占用了一个社会人大部分信息交互的机会。
有社交关系为流量入口的腾讯,再引入社交型变现业务巩固社交关系,社交帝国只会更坚不可摧。论游戏制作,腾讯并不是一流,但因为腾讯天生重视社交属性的基因,所以腾讯在社交游戏上从来都是下重金,包括2011年社交型MOBA游戏英雄联盟刚登陆中国市场,腾讯2011年第三季度财报中披露,腾讯收购美国游戏开发商Riot Games共花费现金2.31亿美元,交易前持股22.34%,完成此次交易后持股92.78%。更别说之后腾讯移动端上的王者荣耀游戏业务,那几乎是把社交游戏领域的完美案例。
核心逻辑3:移动互联网与PC互联网的区别,在于人机交互行为的分化,不同的人机交互环境引领了不同的行业格局

要理解核心逻辑3,就必须从「人机交互」四字着手。
1977年,由苹果公司开发研制的AppleII,率先在在公众心目中创立了个人计算新概念,受到了市场及用户的剧烈反响。虽然Apple II大卖,但它被人们视为沃兹尼亚克的杰作,乔布斯急切需要属于他自己的产品,其中就包含丽萨(Lisa)项目,最初项目的发展并不能让乔布斯满意。直到一个关键人物,比尔·阿特金森,他后来说服了乔布斯去关注施乐PARC的研究进展,让乔布斯第一次看到GUI、键盘、鼠标和桌面等先进的概念,也让他找到了一直想要创造的产品,为日后建立起庞大的苹果帝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以及关键词:GUI
图形用户界面(Graphical User Interface,简称 GUI,又称图形用户接口)是指采用图形方式显示的计算机操作用户界面PC时代,鼠标、键盘负责完成人类信息的输入(硬件),Windows OS/Mac OS的GUI提供便捷的操作界面(软件),人机交互过程得以完成;而到了移动端时代,液晶触屏负责完成人类信息输入(硬件),仍旧依靠GUI提供便捷的操作界面(软件),只不过GUI变成了IOS跟安卓。显然,信息输入端因硬件功能与软件功能的不同,人机交互环境发生了改变。
最早重视这种改变的,竟然是腾讯。
腾讯没有因为手机QQ这种既有的巨无霸产品而倾斜资源,而是大胆启用张小龙操刀微信与手机QQ同台双轨竞争,时至今日,笔者仍觉得这种违反商业逻辑的大胆远见,是远超教科书理解范畴的。因为如果按照腾讯的视角来看这个问题,移动端的社交软件阵地,已经由垄断社交关系的成熟产品QQ的手机版本拿下了,再开发一个移动端社交APP不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既耗费资源,随之而来的用户分流效应还便宜了市场上涌现的其他社交APP?
事实证明化腾的战略决定是正确的。QQ在PC端不断迭代版本的结果,就是随着用户基数扩大,PC端软、硬件功能的提升而变成一个应用巨无霸,且为了覆盖各个年龄阶段使用者、个人 & 商务场景,衍生出了无数功能,而移动端智能手机软、硬件则刚起步不久,QQ的既有经验的成熟度与智能手机的初生阶段是不匹配的;其次,手机QQ功能的开发不可避免遵循着PC端的既有经验,很多功能对应的需求注定是伪需求。
但对于当时的腾讯而言,最优策略仍然是在吸收QQ既有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智能手机的特点,对手机QQ的功能化繁为简,以适应移动端的触屏操作。但让张小龙重新操刀一款新的社交APP可以解决上述两个问题,毕竟投胎式操作比起整容式操作,更为一了百了。问题是,你有没有投胎的勇气?
其实当前苹果的整个产业都离不开乔布斯1977年看到GUI之后两眼发出的光,IOS系统才是苹果针对移动端时代的核心产品,Iphone手机的硬件,哪一个是苹果发明的?所以应当把苹果理解成骨子里的软件公司,之所以现在提倡像巴菲特一样像看待消费品公司一样看待苹果公司,主要原因是因为乔布斯的继任者库克的能力重心在于供应链管理跟库存管理。
回到原题,笔者认为张小龙对于移动端的理解,只比乔布斯略逊一筹,且永远领先阿里一步。当各大互联网巨头忙着将PC端应用粗暴移植在移动端时,张小龙的减法是做得最好的,版本迭代是最勤的,战略眼光是最清晰的。
不知道是不是腾讯公司的狗屎运,因为手机原本的功能就是通讯、社交,智能机到来后,移动端社交领域又恰恰是腾讯的微信在垄断,这样一来就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在手机有限的内存、有限的GUI下,微信成为了物理意义上的流量入口垄断者。正好,我们来总结一下智能手机的特点:
● 信息输入方式简单而局限:触屏操作相比PC端而言,从PC端的专业级操作变成了极简式操作,好处是操作简单,坏处是无法做到键鼠级别的精准输入与输入效率。
● 操作链短:极简式操作意味着任何多余的操作都会造成用户的极端厌恶(能点一下完成的需求,绝对不要让用户点两下),尤其是在有可比产品选择的情况下,这一特点尤其明显。
● 内存容量小、电池电量小:这个就不用解释了吧。
结合以上三点,我们可以从电子支付功能上,分析支付宝为何败给微信。首先因为社交是智能手机最高频次的应用,更别说在一个人口大国中,社交频率会有多高。因此,用户会选择让微信长期占用手机内存,而不是选择支付宝,因为支付相对更低频,其次因为智能手机内存与电量有限,因为长期占用手机内存的APP注定就只有2~3个,这一点在安卓机上更明显。所以当你掏出手机准备支付,后边还有人在排队的时候,在这种急促的支付环境下,你大脑的第一反应是打开屏幕→我→支付→收付款,而不是打开支付宝,等一会,然后完成支付。但是这种情况有所好转,在支付宝技术团队不懈努力下,支付宝支付功能的操作链时效性已经超过微信了,恭喜阿里巴巴集团。这说明用户在面对支付场景的时候,并不是情感上选择一个被认知为支付工具的支付宝,而是以效率为第一优先级,谁的支付功能更有效率我选择谁。
其次就是因为社交不可避免掺杂着利益互换,故高频社交一定伴随着货币交换的场景。支付宝只是货币交换工具,它必须依托货币交换场景,而微信本身就能创造货币交换场景,这让支付宝怎么玩?线下我饱受欺凌,线上我直接白给。
理论上,联系更多的消费场景是支付宝在未来物联网格局下的首要任务,但是小程序开发上又被微信领先一城,2017年1月9日腾讯正式启动小程序,而支付宝启动小程序则是2018年4月,阿里系的战略部署始终慢腾讯一拍,着实令人唏嘘不已。
在移动端时代中,微信不仅可以像PC时代一样,以垄断社交关系为起点,继续开展后续业务,还因为社交频次成为了物理意义上的流量入口垄断者,实现了流量闭环,比起PC端时代而言,又更进了一步,可见把握时势是多么的重要。在把握时势这一点上,字节跳动的成果也是不容忽视的。
在张小龙在最新一期公开课上坦言战略方向错误上就可以看出,其对用户在智能手机上信息输入行为的轻视,最终导致了微信公众号错失了很多短视频流量,而字节跳动系对于短视频领域的重视的本质,是对智能手机用户内容生产力的重视。虽然智能手机信息输入方式简单而局限,但只要于APP中提供简单的工具辅助输入,就可以达到很好的内容输出结果。微信公众号就是因为缺少这种接地气的移动端工具,而造成了现在的结果,这就是PC端既有经验带来成见的经典案例。
当前移动端互联网格局,受需求频次牵制,受智能机软硬件功能限制,将近定型,破局几无可能。到此,本篇文章所想表达的内容皆以尽数表达,下一篇《移动端互联网未来格局展望》笔者可能会写,也可能不会写。
(完)

kwingyiulisurf 发表于 2022-4-9 16:24:27

大佬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移动端互联网当前竞争现状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