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1986 发表于 2022-3-15 21:27:31

进展|2型心肌梗死患者的特点和预后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





心肌梗死(MI)是欧美国家和我国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既往的大型随机临床试验证实了早期冠脉血运重建、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和大剂量他汀类药物能改善患者预后,成为了心肌梗死循证治疗策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斑块破裂和/或斑块侵蚀并不是所有急性心肌梗死的病理生理学原因。由心动过速、低血压或高血压引起的心肌氧供需失调是很大一部分急性心肌梗死的主要机制,根据第四个心肌梗死的通用定义,归类为2型心肌梗死(T2MI)。

与1型心肌梗死(T1MI)相比,T2MI的患者特征、管理和预后的相关研究相对较少,相关问题仍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近日,一篇发表在JAMA Cardiology杂志的文章探讨T2MI患者相比T1MI患者的特征、治疗和预后,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研究方法
本研究为前瞻性、国际性、多中心队列研究。

纳入了2006年4月至2018年4月就诊于5个欧洲国家的12个急诊科(EDs)的、未经选择的急性胸部不适的患者。

出院后3个月、12个月和24个月通过电话或书面形式进行随访。

最终诊断由2位独立的心脏病专家、根据第四代心肌梗死的通用定义集中确定T2MI和T1MI的诊断,以及T2MI的病理生理学诱因。

研究结果
在纳入的6253名患者中,2078名(33.2%)为女性,中位年龄(IQR)为61(48-74)岁。

在6253名急性胸部不适的患者中,最终251名患者(4.0%)诊断为T2MI,其中:

2/3的病例为心律失常和高血压;

1027名患者(16.4%)为T1MI。

T1MI患者和T2MI患者的全因死亡率和2年后的全因死亡率和心血管死亡率相当(T2MI:HR,1.0;95%CI,0.7-1.5;T1MI:HR,0.7;95%CI,0.4-1.1)。



图1T2MI和T1MI发生后730天的死亡率和未来心肌梗死的累积发生率

与低血压、低氧血症或贫血的患者相比,

以心动过速或高血压为基础触发T2MI的患者死亡率较低。



图2随访730天时的全因死亡累积发生率

研究结论
在T2MI患者中,超过2/3的T2MI病例是由快速心律失常和高血压引起的。虽然T2MI和T1MI在2年内的全因死亡率和心血管死亡率相当,但与低血压、低氧血症或贫血的患者相比,以心动过速或高血压为基础诱发T2MI的患者的死亡率更低。以T2MI为首发事件的患者的未来T2MI事件发生率3倍于以T1MI为首发事件的患者。更好地了解T2MI患者的具体情况有助于改进管理策略。

拓展阅读
2型MI诊断标准

检出 cTn 值升高和/或下降,至少有一次数值高于 99%URL,

并且有与冠脉血栓形成不相关的心肌氧供/需之间失衡的证据,

需要满足以下至少一项:

? 急性心肌缺血的症状;

? ECG 记录到新发的缺血改变;

? 病理性 Q 波;

? 新近出现的存活心肌丢失或新发的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影像证据,部位与缺血性病因相一致。

2型MI需要考虑到的临床场景



来源:

1. Characteristics and Outcomes of Type 2 Myocardial Infarction. JAMA Cardiol. Epub. doi:10.1001/jamacardio.2022.0043

2. Fourth Universal De?nition of Myocardial Infarction (2018). Circulation. 2018;138(20):e618-e651. doi: 10.1161/CIR.0000000000000617.

推荐阅读
一文尽览,在循证中不断演变的HFrEF药物治疗图景

中国原创 | 越早发胖,患高血压风险越高?

干货 | 一文尽览:青年ASCVD的早期筛查与治疗

干货 | 【世界肾脏日】关注心力衰竭中的肾压迫:肾压塞假说

观点 | 早期识别与他汀干预不足,重度高脂血症患者管理如何破局?

进展 | 智能手表心电图能否准确检出心脏骤停相关异常

进展 | 低风险的主动脉瓣狭窄患者,TAVR vs. SAVR,哪个才是最佳选择?

进展 | 减重手术与心血管疾病:看看EHJ荟萃分析怎么说

进展 | 心电图QRS波群的“微碎裂波”,能否预测死亡?

进展 | NEJM重磅:评估稳定型胸痛,选CT还是冠脉造影?

进展 | 无导线左室心内膜起搏用于CRT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最新荟萃分析

进展 | 心肌纤维化程度能否预测CIED术后患者室性心律失常和猝死风险?

病例 | 1例特殊的左心室肥大患者

病例 | 胆固醇性心包炎的诊断与治疗

病例 | 反复发作STEMI,罕见干酪样二尖瓣环钙化一例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进展|2型心肌梗死患者的特点和预后